電影訊息
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

太平洋战争/雷霆战海(港)/血战太平洋

8.3 / 81,971人    52分鐘 (approx.)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berKnight電子騎士

2010-06-12 09:54:26

再望太平洋



5月16日,《風雨太平洋》這部HBO年度大劇落下了帷幕。總體看來,它確實比不上曾讓我們心潮澎湃的《兄弟連》,然而當劇集結尾時,一張張演員與原型人物的照片依次出現,我們看到每個人的命運都因為這場戰爭而改變。他們有的成了大學教授,有的當了普通工人,有的在丈夫死後終身未嫁,有的永遠留下了戰爭的陰影,會經常在夜晚驚醒、哭泣……「誰有過他這樣的經歷?隨他去吧。」這是《風雨太平洋》結尾,尤金的父親對他母親說的話,也是全劇最後一句台詞。當音樂聲響起的時候,尤金就一直坐在樹下,神情落寞、茫然,若有所思。這讓我想起了《兄弟連》的結尾,劇集的最後一段台詞是這樣的「戰爭結束了,不管點數,勳章或是傷痕,每個101空降師兄弟都要回家了。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共同經歷而永遠相繫。每個人也必須盡力重新加入世界。」那些真實的原型人物則在劇集最後說:「有天我孫子問我一個問題,他問我:『爺爺,你是大戰中的英雄嗎?』我回答:不是,可是我與英雄們一起服役過。」一個是無限悵然,一個是滿懷希望;一個是極力想忘卻,一個是自豪地告知子孫。所以說,《風雨太平洋》並不是《兄弟連》的姊妹篇,它恰恰是一個另類版的戰爭劇,雖然不夠十分精彩,欠缺也很多,但仍然值得我們記住、回味——我每過一陣就會有種把《兄弟連》再看一遍的衝動和激情,然而《風雨太平洋》正像它描寫的這場溽悶、殘酷、瘋狂的戰爭,縱然也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瞬間,卻再也不想重溫此劇,不想再次進入這個混亂的世界。

總評
上次我就說過了,《兄弟連》類似於十部電影組成的系列故事,而《風雨太平洋》則更像是十個部份組成的一整部大電影。因此前者每集的水準都很平均,沒有很大的起伏。任何一集拿出來都是全須全尾,結構清晰,可以獨立成章。
《風雨太平洋》的十集水準顯得參差不齊,前三四集展開得不夠清晰,上來沒頭沒腦就是瓜達爾塔納爾之戰,而且幾位主角的出場蜻蜓點水,讓人難有印象。到五六七三集寫到佩里琉島,劇集的關係才開始捋順,三位主人公慢慢成形,主要配角也讓人能夠記住了。我個人認為第八集和第十集是全劇最出色的兩集,前者幾乎就是約翰•巴斯隆的一個小傳記片,文武戲搭配得當,其間穿插的愛情故事精彩、緊湊、感人,海灘一段戲是劇集中少有的舒展、輕鬆、甜蜜片段,無端讓我聯想到了《亂世忠魂》里著名的海灘之吻——後者突出的是性感,本劇中深情款款而不香艷。這兩集都基本達到了《兄弟連》的平均水準,很值得回味。尤其第十集中回家一段,與《兄弟連》的結尾頗有不同,餘韻更加綿長:Merriell Shelton拿起背包準備下火車,他最後看了一眼熟睡著的尤金•斯萊治,默默離開。這個場景蘊含的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巨大詩意,不知怎麼讓我無限感慨。
順便說一句,我認為這個劇翻譯成《風雨太平洋》比較好,《太平洋戰爭》顯得很死板,況且劇集其實並未全方位地展現太平洋戰場的狀況,僅僅寫了海軍陸戰隊攻佔島嶼那點事兒,對歐內斯特•金或者南雲忠一都付之闕如,也不見杜立德的身影。當然《血戰太平洋》這樣的譯法也不錯。

人物塑造
劇集塑造了羅伯特•萊基(Robert Leckie)、尤金•斯萊治(Eugene B. Sledge)和約翰•巴斯隆(John Basilone)三個人物。羅伯特•萊基很有文藝氣質和不羈的風範;尤金•斯萊治快速經歷了從單純到憤怒、茫然的過程;約翰•巴斯隆則是典型的義大利血統,充滿熱情,勇於進取,注重行動。這三個人物中,約翰•巴斯隆是比較好塑造的一個,不需要太多複雜的事件就能讓人物栩栩如生。但這個人物很沒有嚼頭,本質上還是個高大全的英雄。羅伯特•萊基本來可以更出彩,但劇集把他塑造得過於神經質,其內心發掘又不夠,顯得有些莫名其妙。萊基最精彩的一段戲在聚集結尾,回到家鄉的他又見到了心儀的姑娘維拉,兩人約會上的對話非常令人讚嘆:維拉問他為什麼沒有把信寄給她,萊基說:「我當時覺得反正活不長,寄不寄都沒什麼區別。」維拉繼續問他信里都寫了些什麼,萊基充滿感情地說:「此生最美的詞句。」用句中國古代的評點來說,堪稱「著此一句,境界全出」。
尤金•斯萊治雖然出場較晚,倒是個性塑造最豐滿的一個。劇集的最後幾集都圍繞他展開,充滿展現了一個大好青年如何在嚴酷的戰爭中幾乎喪失理智,沉浸於殺戮之中的。最值得圈點的一幕是在硫磺島一集中,尤金跑進一個草屋裡,看到一個奄奄一息說不出話的女人。經歷了多次平民人肉炸彈事件,尤金警惕十足地用槍對著她,她卻努力把槍口頂住自己的額頭。尤金在憤怒與憐憫兩種情緒中掙紮著,最終放下槍,把女人抱出了草屋,一個緊握在女人手中的布偶掉在地下——不久之前,他曾呼喚迫擊炮摧毀過這樣的屋子。你不覺得這個場景如此眼熟嗎?在庫布里克的名片《全金屬外殼》中,一個瘦弱的越南小姑娘用一支狙擊步槍把一班人壓得抬不起頭來,當美國大兵們最終衝進廢墟,找到重傷倒地的她時,她只能可憐地看著這些敵人,微弱地喊著「打死我,打死我……」失去戰友的美軍憤怒地說「不要管她,讓她痛苦地死去。」但最終善良尚存的「小丑」還是給了她一顆子彈。戰爭終究不是屠殺,尤金的父親在他參戰之前就擔心戰爭會毀掉他的精神,荼毒他純淨的心靈,令他永遠無法回復正常。這確實是可能的,劇集中的配角Snafu,其原型就變成了這樣的人:這位老兄不像電視劇中那麼濃眉大眼,是個五短身材的矮個子,他戰後住在露易斯安娜州,退伍後成為了一名空調維修師,育有兩個子女,有一個後來夭折了。Snafu一生痛恨日本人,據說在一次老兵聚會上,一輛日本豐田車從老兵們面前開過,老邁的Snafu突然跳起來,從地上撿起一塊石頭向豐田車砸去,邊砸還邊罵:怎麼到處都是小日本的車!這些倖存者往往像凝固的火山一樣被戰爭定型了。
遺憾的是,全劇總體看來人物塑造並不成功,不像《兄弟連》那樣,連配角都能讓人記得清清楚楚。三位主角也沒有溫特斯少校那樣輪廓清晰,總是有些單薄和片面。

主題
在主題的表達上,《風雨太平洋》和《兄弟連》也相當不同。《兄弟連》以展現戰爭中的兄弟情誼為主線,雖然也涉及反戰、反思戰爭中的人性等內容,但更多的是擊敗納粹,捍衛正義與人性的信念,整個劇的基調是明朗向上的。在歐洲戰場上,美軍對抗德軍,但兩者都是基督教文化圈中的國家,其文化同源,發展程度接近,因此整個戰爭總體上仍然是在很多文明的共識下進行的(例如遵守日內瓦公約中的戰俘條例,區分開軍人與平民等等)。最震撼的場景也不過是集中營一集——這是因為希特勒早就不把猶太人當人看了。《兄弟連》里還特別對殺害德國戰俘的行為進行了描寫,其譴責的意義也算很明顯了。
這一切在太平洋戰爭中則完全不同。美國總統法蘭克林•羅斯福曾說過:「日本人是有史以來我見過的最卑鄙、最無恥的民族。」電影《虎!虎!虎!》里對日本人如何無視國際法,毫無信義地玩弄陰謀有非常明確的表現。所以戰爭的殘酷性、無意義性在《風雨太平洋》中表現得格外強烈和深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自殺式攻擊、利用平民襲擊美軍、頑抗到底絕不投降等等做法是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培養出來的戰士很難理解的。如果說一戰中,歐洲騎士精神尚有一息存在的話,那麼二戰則打破了歐美世界對文明發展的所有幻想。所以本劇的編導甚至會專門拿出一集來描寫戰士精神崩潰的問題。
美軍的精華,也就是海軍陸戰隊幾乎都是志願兵。在最後幾集中,幾位老兵對一個義務兵菜鳥大加諷刺挖苦。他們是為了自己心中的原則和理想而戰的。但戰爭的殘酷以及日軍的無理性、無人性讓這些士兵的精神受到極大打擊。曾經那樣理想化,那樣青澀的尤金,都會在戰爭中掏出手槍,冷靜甚至殘忍地把日軍撂倒。當他的長官對他說,作為迫擊炮班的戰士,你應該只負責觀察,而不是主動端槍殺敵時,尤金第一次激動甚至瘋狂地說:反正就是殺鬼子,怎麼殺有什麼區別嗎?必要的時候,我會用雙手把他們扼死!在太平洋戰場上,你無法在把日軍視作是對等的對手,文明程度相當的人類。美軍士兵要生存下來,只能把對方當成魔鬼和野獸。這也是《風雨太平洋》過於陰暗、瑣碎、神經質的根源,它不可能像《兄弟連》那樣宏大和壯美,尤其是在原傳記作者都那麼久地陷入泥水、瘟疫和恐懼之後。
戰爭結束後,尤金有一種空虛疲憊的感覺。每個回家的士兵都在問自己:為什麼是我最後活了下來?為什麼那些戰友卻不那麼幸運?不知道《風雨太平洋》全劇的這種沉鬱氣息與後911或者經濟蕭條的時代背景有無關係。只是我們雖然在解析劇集的主題深度,但有深度並不意味著劇集的水準就高超了。過於意境化、敘事散亂、人物塑造單薄都是本劇的死穴。說到底,這是一出優秀的歷史戰爭劇,然而也僅此而已。看完《風雨太平洋》,我仍然期待一部更能宏觀展現太平洋戰爭中的風風雨雨的電影或電視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