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

太平洋战争/雷霆战海(港)/血战太平洋

8.3 / 81,971人    52分鐘 (approx.)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ringO

2010-06-13 10:21:48

反戰的《太平洋》


        《兄弟連》原班製作組的新片《太平洋》是一部徹底的反戰片,這讓我失望了,我原本期待短短的10小時內容能被1942-1945年間爆發的一場場激烈的海戰和陸戰填滿。
    因為反戰,整部片沒有大艦巨炮,一部專門講述太平洋戰爭的電視劇,竟然沒有一兩場精彩的海戰。
    因為反戰,兼職情聖萊基可以用連續兩集解決下半身問題,戰鬥英雄巴班長在戰場上的時間不如床上的時間長。
    因為反戰,上床的女人一律正面全裸,還有正面全裸的吞槍男。
    因為反戰,戰爭鏡頭總是混亂、慌張、短促,缺乏立體作戰的大場面,對氣氛的營造使用最多的就是在人群中頻頻落下的炮彈。
    那些在爆炸聲中四處飛散的殘肢斷體也是為了反戰,還有路邊燒焦的屍體、等待腐爛的腸穿肚爛的屍體、被彈片削掉腦袋的屍體、還有小石子激起的腦漿……好像還從沒那部影視作品如此鮮明集中的反應戰爭的慘狀。《兄弟連》不會去拍遭遇炮彈的散兵坑裡E連戰友的屍首,只是從側面描繪隊中好友的悲痛,《太平洋》卻將鏡頭對準了散兵坑裡各式各樣的屍塊,以及圍觀戰友們便秘般的表情。極力表現戰爭的殘酷,讓觀眾產生對戰爭的厭惡,製作人應該是這樣想的吧。不過對於眾多未能欣賞到華麗戰爭場面的重口味網友來說,這些血腥的畫面也許是可以為戰爭場面提供腦補的另類視覺盛宴。
    三位主角,榮譽勳章獲得者巴瑟隆本是個可圈可點的人物,可惜也是形象最單薄的主角。他有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影片卻並不著力表現他的勇氣。然後是回國後的巡迴事蹟報告,花天酒地,與女明星上床,半年後他看上去有些鬱悶,申請重回戰場,想要參加戰鬥深層次的原因被略過,影片關注的是他在重回戰場前的短暫時間與一位女軍士結識、上床、閃婚,演出了一場遠離戰爭的家庭洗具,以及他在戰鬥剛剛打響時的不怎麼壯烈的突然死亡的杯具。
    萊基幻想當一個情聖,在很短的休整時期,也能不失時機的迅速搞到美女,並把自己完全帶入上門女婿的角色。對於戰爭,他一直是被動的接受,受傷對他來說是幸運的事情,於是他又可以回國繼續做他拿手的工作,繼續扮演情聖。
    愛國的熱血青年尤金是出場最多的角色,也是最符合《太平洋》反戰主題的角色。從積極從軍到在身體折磨和對死亡恐懼的雙重壓力下迅速崩潰,轉而靠對日本人的仇恨支撐精神,直到看著一名日本婦女在自己懷中死去時,變成了對戰爭的厭惡。但是他的各種情感都顯得不成熟不穩固,容易改變,容易受環境的影響,所以最後戰爭對他的影響最大,即使戰爭結束後很長的時間裡,戰爭的創傷也久久不能平復。
    所以說《太平洋》中表現最多的是脆弱,肉體的脆弱和精神的脆弱。不光是主角,每個鏡頭稍多的角色都是要嘛崩潰,要嘛死亡,要嘛崩潰加死亡。受人尊敬的上尉,剛上前線就被冷槍擊斃,上去,槍響,抬下,前後只有一分鐘,影片甚至不願給他一個中槍的鏡頭。倒是半夜崩潰,被長官用鐵鍬打死的人,突然暴走,吸引敵人子彈打死隊友的人,對於這些場面,影片可以毫不吝惜的著重表現。結果整部《太平洋》沒有一個讓我影響深刻的正面形象,唯一頗有亮點的是後來接任尤金所在連的中尉,可惜出場實在太少了。
    榮譽、勇氣、責任,這些在戰爭中放射出光芒的優良品質,在反戰的《太平洋》里被弱化、被忽略、甚至被扭曲。一個只有絕望和無助的戰場,這真的就是太平洋戰爭的本來面目嗎?《太平洋》塑造的海軍陸戰隊員的群體形象,對於當年那些為國家而戰的老兵,是否公平?
    戰爭是悲劇,我們不應該宣揚戰爭,但也不應該否定戰爭中表現出的人性光明的一面。看看那些優秀的二戰影片,《兄弟連》、《拯救大兵雷恩》、《細細的紅線》,他們都沒有刻意的去肯定戰爭或者否定戰爭,只是單純的表現戰爭。戰爭本來就是殘酷的,只要真實的刻畫,戰爭殘酷的一面就足夠震撼人心,引人反思,根本不需要為反而反。《太平洋》的目的不也在於此嗎。但是優秀的戰爭影片塑造的眾多讓人能長久記住的形象,表現出的人性的光輝,這些在《太平洋》中卻遍尋不著,《太平洋》太過於注重戰爭中人性脆弱陰暗的一面了,人性的缺失,是它為反戰付出的最大代價。
    反戰的《太平洋》,憑藉2.23 億美元的投資和重口味,我給它4分,最後1分給它悽美的配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