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省港旗兵--Long Arm of The Law

省港旗兵/LongArmOfTheLaw

7.1 / 972人    Hong Kong:100分鐘 (dvd release)

導演: 麥當雄
編劇: 陳欣健
演員: 林威 黃健 江龍 陳敬 方烈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電光幻影

2010-06-19 17:33:29

血染的風采 —— 《省港旗兵》系列的戲劇衝突比較



    用了一個星期,把《省港旗兵》系列陸續看完。每一部都以其獨特的色彩,組成了香港影史黃金時期一道壯麗的風景線。

  在沒有預習的情況下觀看了第一部,那效果是驚艷而震撼的。雖然從童年時起便一路看港片長大,但終究還有這樣的遺珠。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越境,被肉慾夜色淹沒的純真與無奈,到最後九龍城寨中詭異而令人窒息的瘋狂掙扎。草根寫實與暴力美學的影片風格固然是其成功要素之一,但歸根結底,緊緊抓住觀眾心理、給人造成強大迫力的無疑是影片所設定的時代背景和人物階層。

  影片中旗兵們無疑是一群亡命之徒,但奇怪的是,他們的犯罪行為不但沒有引起觀眾反感,反而還會對他們的遭遇產生同情。這又是為什麼?八十年代初的大陸,十年動亂結束不久,國門剛剛打開。各種新的觀念、新的文化不斷湧入,對人們傳統的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挑戰和影響。每當一個新的時代開始,當絕大部份的人順應潮流地改變過渡,也總有那麼一小群人、上個時代的「餘孽」因無法適應而被無情地拋棄,埋葬在歷史的車輪下。可以說,經歷過文化革命的「旗兵」們就是這麼一群人。他們的悲劇性在於,他們的思想是傳統封建的一朝出人頭地的思想,他們的經驗是無產階級的流血革命經驗,他們將這樣的思想、這樣的經驗天真地應用到一個民主法制社會,一個唯利是圖的江湖,結果,他們只能是頭破血流的失敗者。因此,驅使他們進行犯罪的並非是「惡」的本性,而是舊時代的齒輪放到新時代的機器上造成的惡果,他們是文革的最後一批犧牲者。

  我相信,不論是八十年代的香港觀眾還是大陸觀眾,都能對這部影片產生共鳴。香港當時正處於九七陰影,大圈仔的燒殺搶掠表面上是社會治安問題,但對港人來說,正好命中了他們的恐慌心態——階級革命與財產公有制。對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大陸觀眾而言,這故事如此真實,有他們同村的張三或李四的影子,也迎合了他們的渴望與理想,同時他們能深刻的感到,那個轟烈的紅色的時代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紙醉金迷的社會,新的社會規則、新的人際關係已經開始席捲這片大陸。雖然不像影片所表現的如此極端,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對新的社會規則去掙扎、去妥協。這種對於時代的共鳴是影片成功的根本原因。

  《省港旗兵2兵分兩路》則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這個社會的灰色群體,其悲劇根源也全然不同。作為臥底的三人,其身份背景不再是第一集中的草莽,而是受過高等教育、曾是紅色中國權力階層當中的一員,可以說是知識分子。他們逃往香港並不是為了飛黃騰達,而是出於對「自由」——即民主法制社會的嚮往。他們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即使身陷囹圄,也堅持正義的信念,也相信愛情的力量。但結果,理想主義的破滅尤為悲壯,他們被所相信的愛情背叛,被所寄希望的「民主法制社會」出賣。最終的犧牲是用鮮血換來的教訓:這個世界本不存在什麼理想社會,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

  第三部《逃出香港》從觀賞性來說並不差,屋村的孤軍奮戰、水上追逐和最後的唐樓大戰保持了旗兵系列特色的狹隘空間動作戲,演員陣容也比較強大。但是主人公鬥爭的核心卻只是「一見鍾情」。與前兩部的身處大時代的無力感比起來,未免薄弱了很多。再說由偶像傳達的訴苦哭窮,那真實感總歸比非職業演員差了很多。

  第四部《地下通道》搭了政治事件的順風船,讓這部影片趣味盎然的原因並不是旗兵本身,而是中、英、民運、旗兵四方的利害衝突,讓影片的戲劇張力大大加強。影片除了美化旗兵之外,並沒有站在其他任何一方的立場渲染政治觀點,而是戲謔中帶嚴肅,娛樂中帶蒼涼地描述一小段插曲。是戲說的意思,但也有各取所需的真。

  《省港旗兵》是八十年代香港最精彩的系列之一,眼看著第三部頹勢下去,但又來了個出人意料的精彩收尾。尤其是第一部,在情感上熱血悲壯,在情節上緊湊俐落,在美術上濃墨重彩,堪稱完美。影片中表達的憤怒與絕望是實實在在的,幾乎觸手可及。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產物,這是時代造就的電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