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的超人男友--The Man Who Was Superman

曾是超人的男子/AManWhoWasSuperman/超人男

7.3 / 2,103人    Korea:102分鐘

導演: 鄭胤澈
演員: 黃正民 全智賢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馬英豪

2010-06-21 18:40:45

關於妄想症


在韓國電影《曾是超人的男子》中,所描述的男主角實際上是一個妄想症患者。我對目前學界對於妄想症的定義與治療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想談談自己對於妄想症的看法,並以《曾是超人的男子》中的主角為例,作一解析。

對於妄想症,我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文字較多,貼於其處了,詳見:http://www.douban.com/note/77045950/

把對此片的分析部份貼於下面:

案例二:電影《曾是超人的男人》

■ 電影梗概

一個自稱超人的男子不斷地幫助他人,這引起了一個記錄片拍攝者的注意,隨著對這個自稱超人的深入跟蹤,最後發現他原來是位精神病患者。最後,為了救他,把他交到精神病院,為他治療。超人「痊癒」了,但他變得同其他人一樣地冷漠。但在一個事故現場,他終於為了「完成最後的任務」而鋌身而出,終於以自己的生命換回了險境中的母女。

■ 關於男主角的癥狀分析

男主角患的是典型的妄想症。男主角幼年時失去父親,自己長大成人後,又在事故中失去了妻子與兒子,重大的人生打擊,使他患上了妄想症。因為他與父親都喜歡超人,並且他父親曾說過:「要像超人一樣幫助其他人」。所以,他就開始幻想自己是超人,這隱含之意就是:如 果我是超人,我就能讓爸爸,妻子及兒子復活。他不願面對親人的死去,所以,他「屏蔽」掉了有關過去的回憶,他是如此地想讓親人復活,以致於使幻想真實化,完全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他不斷地幫助別人,並從中感到快樂,因為他父親希望他像超人一樣幫助其他人,所以,他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實際是在為父親做些事情,而同時,這會提醒他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超人,言外之意就是:不要忘了去拯救死去的親人。

■ 關於對男主角的治療

電影中最後對男主角的治療採用的是藥物治療,就如我前面所說的,藥物治療原理 是對某些人體機能的抑制,結果無疑於手感染而鋸掉整條手臂一樣。實際效果在片中看得很清楚,「超人」失去了想像的能力,失去了同情心,樣子看起來呆滯。我必須說明一點的是,片子是進行了藝術加工的,實際情況會比片中情形看起來要糟。

超人是對人無害的,至於說一定要治療他,「超人」的朋友,製片人說,這是為了幫助他,免得他坐牢。但這是真正的理由嗎?他只是打碎了一台機器的玻璃,就是坐牢,能坐幾天,至於會死嗎?那位醫生說得更明白:「但是我們不能讓他永遠這樣,他正活在一個夢的世界,夢只是一個夢,他不能永遠待在那裡。」為什麼不能永遠待在那裡呢?「不能讓他永遠這樣。」怎樣呢?就是每天都開開心心。什麼樣的地方呢?就是像童話一樣。那簡直就像是天堂樣的世界。並且,每個人都知道,讓他回到現實未必對他有好處,醫生自己說得很明白了:「現實對他來說可能就像地獄。」既然如此,為什麼每個人都要「治療」他,要把他拉回這地獄樣的現實中呢?為什麼他被「治癒」後,劇組的人要舉杯慶祝,「為了慶祝超人重返人間「,而在關於超人的記錄片的最後打出的字幕是:」現在終於回到我們的身邊。我們祝福他將來會過得很好。 「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一句話!

必需要治癒他!如果不治癒他,那就證明我們自己有病。他是那樣快樂,不把他變得和我們一樣,就會映射出我們的不快樂。他是如此地樂心助人,如果不製止他,那不是對我們冷漠的嘲笑嗎?他是如此有夢想,不治癒他,那豈不讓我們看到自己的麻木?現在,他終於和我們一樣了,我們沒什麼威脅感了,難道還不值得慶祝一下嗎?這種快樂就如同一群乞丐往一位紳士身上潑了一身髒水一樣。

在最後超人要去救困在樓中的女孩時,女主角為了阻止他,說了一番話:「不﹗ 如果你現在去那裡,你會死﹗ 這樣做也救不回他們﹗ 你的家人和父親 ... 這不是你的錯,不要再折磨自己了﹗ 你盡了你的全力了。 是時候原諒自己了。 這樣做不會把你頭裡的東西弄出來﹗ 沒有什麼會改變﹗ 過去不能被改變。」這不像是女主角說的話,而更像是一位治療師的話。一位治療師常會說這樣的話,不過,這樣的話是無力的,對患者是沒有幫助的。最後男主角毅然向死亡奔去就說明了這點。

■ 關於男主角的死

我這裡先要提一下男主角的癲癇病。男主角是被子彈射後得的癲癇病。這種病才是真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體內同時有兩種人格存在。一般來說,患者家族中曾有謀殺或被殺的行為,如果謀殺者與被殺者之間沒有和解,或者,這二者沒有被同時被家族中的人諒解與接納,那麼,家族中的子女就會對這二者的一方心存憤恨,對另一方心存愛,愛與恨兩股強大的力量同時存在於一個人體內,並且不可調和,這就成了精神分裂,癲癇病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事實上,電影中男主角的父親的確是被謀殺了。

現在談論男主角的死。一個家族中,如果有其他成員死去(意外),那麼,活著的成員就希望以自己的死來挽救死去的人,或者,想同死者一同死去,其內在的動力都是出自於愛(當然,這是屬於較深潛意識的,當事人根本意識不到)。這種愛可以叫作忠誠。子女對父母的這種愛(或說忠誠)會更深一些。所以,父母如果有不幸與痛苦,子女有不幸與痛苦的可能性就大些。在影片中,男主角的父親死了,妻子、兒子也死了,因此,他內心想要追隨他們的意願就要當強大。片中男主角一直在講一句話,他有一個任務還沒有完成。看到結尾,我們也就知道這個任務是什麼了,那就是死去,並且是在救人的場景中死去。因為,這樣可以最好地向死者表達自己的愛與忠誠。

另外,就這個故事而言,就電影而言,我們希望他死去。事實上,男主角大可不必死,現實中的可能性也不大(如前所說,死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只不過不是這樣的死法),他可能只是那樣呆滯地活下去。但這樣,就一個故事而言,就會索然無味。當然,還可以設想他安全地衝出了險境,以後他還照樣繼續幫助人,但這樣的故事就太過美好了。我們不需要完美,我們不需要雙臂完整的維納斯。前面談到,妄想症是一種心理補償機制,是為了負能量過多時對正能量的補償。同樣的,當正能量過多時,我們也同樣需要補償,補償負能量。這就是悲劇藝術形成的原因。我們常說「否極泰來」,而同樣的,泰極否亦來。山高了之後,自然會剝落,這是一切自然的規律。因此就不難理解,會在經濟文化最繁榮時爆發戰爭或經濟危機。

如果魔鬼沒了,還要上帝幹什嗎?我們對魔鬼的恐懼正表明了我們對他的需要。別忘了那句話:恨之即深,愛之即深。

因此,男主角必須死,這就如同我們必須把他拉回到現實世界一樣。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