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藥水
2010-06-23 01:34:51
希望再也沒有戰爭
在《父輩的旗幟》之後,是《硫磺島家書》,同一場戰爭的兩個視角,如果說一個是美國視角,一個人日本視角,我本人更喜歡《父輩的旗幟》,美國電影從來不缺對於人性的描述和剖析,所以對於自己曾經的榮耀和驕傲的思索更讓我飽滿敬意,但作為以日本視角來解讀硫磺的戰役的《硫磺島家書》,在與日本相鄰的中國人看來,卻有更多讓人觸動的地方。
宣傳美國大兵的片子從小看到大,《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黑鷹計劃》《勇闖奪命島》直至剛剛結束熱播的《太平洋戰爭》,不論紀實還是虛構,美國軍人的形象早已深入世界人民的心中,中國軍人的形像有著無數的主旋律影片在歌頌,似乎從小到大看過描寫中國軍人的片子都是中國人拍的,但在也就《我的團長我的團》能讓我記憶猶新,在二戰的問題上,中日兩國政府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迴避,我們在迴避曾經的真實,日本在迴避曾經的錯。
同樣很少看到日本的二戰片,我看過的僅僅只有一部《螢火蟲之墓》,也算是日本通過日本島內的描述在反思這場戰爭,老牛仔的《硫磺島家書》也算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解讀這場戰爭的窗口,雖然是美國導演拍的,但大量日本實力影星的參演,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日本的認同吧。
比起《父輩的旗幟》里那面象徵著美軍英雄事蹟的旗幟,《硫磺島的家書》把重心落在了那些真實的書信中,珍惜生命的美國人會渴望著集體和國家的榮耀,武士道精神深入骨髓的日本人也有著最平靜真實的感情。
一封封的家書是整部影片最觸動我的地方,日本軍人也是人,不是嗜血的惡魔,不是只懂殺人的機器,栗林忠道有喜歡繪畫的女兒,西鄉有在家鄉守候著自己的愛人,竹中一有著讓自己驕傲的馬術,清水也不過是一個連狗都不忍殺的少年。
離開戰場,拋開對天皇的忠誠,他們都是熱愛生活的普通人,這並非為日本人在戰爭中所作所為的辯護,只是在戰爭中渺小的個體其實也都在渴望著安寧。當粟林忠道在喊出天皇萬歲之後自己也笑了,是笑自己的可悲還是笑這種狂熱的無謂就不得而知了,但觀影的時候,我們都會為這種絕望下的場景感到無奈吧。
只要走上戰場,誰都可能變成魔鬼,《硫磺島的家信》里殘忍殺害美國人的日本兵可能就是晚上在微弱的燈火下寫著家信的少年,殺日本戰俘的美國大兵可能就是《父輩的旗幟》里出生入死的兄弟,矛盾嗎?不矛盾,人性即使如此。誰的錯呢?如果不是可惡的戰爭,誰又該死呢。
歷史不能倒回去重頭再來,硫磺島的硝煙已經散去了大半個世紀,日本守軍的頑強抵抗雖然重挫了美軍卻不能如他們所想地保衛本土,兩顆原子彈扔下去,一切的抵抗都變得沒有了意義。
我們經常義憤填膺地指責日本的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但其實我國政府的要求也只是把幾個甲級戰犯的牌位移除靖國神社,靖國神社中大部份的牌位都是西鄉那般的小人物,那些在二戰的絞肉機里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日本士兵,比起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我們又能去哪裡祭奠那些在二戰中為國捐軀的國軍將士呢,想到這裡,又不免覺得有些可悲,如果我們自己能夠更好的面對二戰的真實,我們也會更有底氣去指責日本的迴避吧。
現在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的狂熱已經消散了很多,雖然不曾認識日本人,也沒有踏上過那片土地,但從那些影視作品裡還是挺能感受到這種呼喚和平的氣息的,高達系列的作品有有優劣,有高聲吶喊的也有通過個體讓我們思索的,但無一不是反戰的主題,比起以前視人命如草芥的武士道精神,《入殮師》也讓我們看到了現在日本人對待生命的那份尊重。曾經陷入狂熱的民族都應該深刻地進行反思吧,日本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迷失過的我們也是。
日本以前充斥著軍國主義,憧憬著皇國統一下的大東亞,誠然是瘋狂的舉動,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經常夢迴大唐渴望著天朝上國讓萬邦稱臣的感覺,狂熱的愛國主義都會讓一個民族迷失的吧,《硫磺島家信》這樣的電影應該好好讓那些渴望著東京大屠殺的所謂愛國青年看看,然後再細細掂量一下生命的重量,沒有任何生命是應該被輕蔑地對待的。
粟林忠道在電影中誠如有情有義,在侵華戰爭中卻也是一個沾滿鮮血的儈子手,面對日本的時候,中國人的心情總是很複雜,但仇恨不應該被延續,特別在已經過去的這麼多年之後,復仇已經毫無意義。
每次看這類的電影,都希望影片中所描述的戰爭是人類的最後一次戰爭,但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人類還存在,戰爭就不會消亡吧,但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生命的意義,明白和平的可貴,對人類而言肯定是好事。
很俗套的話,但真的希望,世界和平,再也沒有戰爭。
2010年6月18日下午 鄭州 大學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