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泣血四月--Sometimes in April

四月的某时/泣血四月

7.8 / 6,031人    140分鐘

導演: 拉烏爾佩克
編劇: 拉烏爾佩克
演員: 諾亞艾莫瑞奇 黛博拉溫姬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優遊卒歲

2010-06-24 04:26:50

集體罪惡中的個體責任


     《四月的某時》是盧安達與法國、美國合拍的影片,描寫的就是1994年發生在盧安達的種族屠殺。四月的某時,就是每年雨季開始的時期,伴隨著雨的到來,曾經乾旱的非洲大地,在飽吸著雨水的同時,也被如河流一般的血液所浸泡。歷時三個月的大屠殺,近百萬盧安達人死於刀槍之下。也就是說,在不足百天的時間裡,有八分之一的盧安達人消失在這片土地上。
    胡圖族與圖西族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很早時期,兩族一直衝突不斷。但最大的屠殺,則是1994年這一次。關於這段屠殺,當時的新聞亦報導了不少,可能更多的人則是從電影《盧安達飯店》中所了解。《盧安達飯店》截取了一個側面來反映,《四月的某時》將這三個月中所發生的事情整個貫穿。前者體現了人性之光輝,而後者則重現了殘暴和血淋淋的現實。《四月的某時》從盧安達總統專機被擊落引發大屠殺,到聯合國在坦尚尼亞成立法庭對參與大屠殺的官員的審判,影片通過前軍官奧古斯汀一家的遭遇,對這段大屠殺的歷史,無一遺漏地進行了描述。奧古斯汀一家,是盧安達的縮影。他是胡圖族,他的妻子是圖西族。他與妻子生有三個孩子。他有一個弟弟,是位記者,他在電台上煽動著屠殺圖西族人,他與其兄有著不同的政治見解。這種家庭的構成,很具有故事的張力,同時也為其悲劇性埋下了伏筆。他的三個兒女被殺死,他的妻子與殺她的人同歸於盡,他的兄弟則在坦尚尼亞受審。奧古斯汀一家的遭遇,其實也暗示了此時盧安達的現實:你不是被屠殺,你就是屠殺者。
    影片中的屠殺確實很殘酷,一個個鮮活的無辜的生命,就在你的眼前噴灑著鮮血倒下,他們眼中的那種無助與恐懼,真是讓你不寒而慄。你會覺得人的生命會是那麼的脆弱,而且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止那些奪走你生命的獸行。而殺人者的那種仇恨,對於生命的漠視,手舞著彎刀時的那種狂熱,他們面無表情地看著你死於他的槍下,這種獸性這種殘暴也讓你對人性充滿著深深的懷疑。人與野獸的區別在於人有理性的思考,人有惻隱之心與羞恥之心,人有著不同於毫無控制、充滿赤裸裸生理需求的獸性的人性。但在此時,在四月的盧安達,這種人性崩潰了,人類的許多行為與野獸並無二致。這種人性的崩潰,在人類的歷史中曾多次出現,人類之間的大屠殺也時時地上演。人性崩潰,獸性橫行,生命如草芥,鮮血流成河。大屠殺之後,人性會復甦,人類的罪惡會受到審判,罪惡之人亦會被懲罰,這是人類充滿希望之處,人性總能回歸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不過,這種染著鮮血的希望,對於人類來說太過殘忍。而那些死於人類獸行之下的人們,他們的公義又該向何處去找尋?
    盧安達種族屠殺之後,一些指揮和煽動種族仇恨及屠殺的人被審判,在坦尚尼亞的國際法庭上,共有十八人被判處終身監禁。這十八人得用自己的後半生,為自己的屠殺行為贖罪。不過,這十八人不可能屠殺掉近百萬人,更多的屠夫逃脫了懲罰。十八個人的自由與否,又怎能與百萬條鮮活的生命相比?他們可能是屠殺的組織者煽動者,他們啟動了殺人的機器,但恐怖的殺人機器是由無數的個體在操縱,無數的子彈都是從他們手中的槍里射出,無數人的鮮血在他們的彎刀之下噴湧,這些個體對此又怎能逃脫掉責任?人類在經歷著苦難,或者說遭遇到集體的罪惡之時,我們總是去尋找具體的承擔者,往往煽動者及組織者難逃罪名,但更多的人則作為盲從者而得到原諒並免受處罰。納粹如是,前蘇的極權如是,即使是盧安達的種族屠殺亦如是。希特勒、史達林及盧安達被判刑的這些人,承擔一切的責任與罪行,其他的人似乎都成為受害者。其實沒有這麼多人的狂熱,他們怎能犯下如此罪行?當身處歷史之中時,我們是狂熱的參與者,對於殺人我們毫不手軟;但到清算罪行時,我們卻成了受騙者。也許有人認為,作為普通小民,沒有選擇的權利,只有執行的職責。不過,如果你還存良善之心,你就會有更多的選擇,善惡只在一念之間。人類之間發生了大屠殺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責任,誰都不是無辜者。
    我之所以唸唸在茲,就在於人類歷史上所經歷的屠殺太多太殘酷。我們追究了首惡者,卻對更多的盲從者太過寬容。如果惡行不受追懲,那麼人們自然會為眼前的蠅頭小利失去理智,也會為一點點的仇恨而肆意殺人。人類的惡行就會氾濫,人類間的屠殺就會成為一項參與者甚伙的運動。聖經告訴我們要寬恕,如果不寬恕不原諒,那麼歷史的死結就無法解開。不過,如果我們能夠對一切都加以原諒,那麼沒有公義的人類就會如脫韁的野馬,暴行就會奔湧而出。聖經中亦說,讓正義如小溪奔流不息,讓公義如泉水源源不絕。缺乏寬恕與原諒的,人類會變得很偏狹;缺少了正義與公義,人類就會變得很可怕。我們可以原諒,但絕不會忘記;每個人做出了選擇,就必須為你的選擇承擔責任。也許,這才是人類的出路。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