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9,036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hether

2010-06-27 15:51:22

誰是誰的瑪麗,又是誰的馬克斯


一個故事或者電影擺在那裡,總是有人說懂,有人不懂。說懂了的那些,多是找見似曾相識,把自己置換了進去。與片段的共鳴,應該是閱讀的主要意義所在。

像瑪麗和馬克斯這樣的故事,一定是可以共鳴的,無論曾經自卑或清高,輕信或多疑,貪圖熱鬧或離群索居,總有一款適合。

關於感情

遇上以前,瑪麗和馬克斯在自己的世界裡喜歡有很多朋友的卡通人物諾布萊特一家。遇上以後,他們開始分享,瑪麗給沒有眼淚的馬克斯寄去自己的眼淚瓶,馬克斯給喜愛甜食的瑪麗寄去原創的巧克力熱狗,在無數個PS、PSS、PSSS和PS、PPS、PPPS里,她的世界和他的世界變成他們的世界。

8歲的女孩和44歲的男人,以後十幾年基於書信的互相依存,習慣上把這樣的關係定義為「筆友」,把這樣的維繫定義為「友情」。

親情,友情,愛情,感情的分門別類,也是習慣。如果8歲和44歲的愛情是扯淡,那麼25歲和61歲可不可以?如果「友達以上、戀人未滿」這樣的說法成立,那麼瑪麗為了馬克斯這個遙遠的筆友消極了身邊的愛情和親情,怎麼成立?憑什麼這個叫友情,那個叫愛情或者親情,究竟誰是誰的昇華,它們又能不能混沌?

關於同情

身高相似的人容易成為朋友,門當戶對的婚姻容易幸福。同樣道理,馬克斯和瑪麗可以開啟這段交往,得益於他們是兩個同樣孤獨和有缺陷的人,就像馬克斯說的那樣,「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如果他們其中一方的人生整潔完好,便不會有機會見到對方敞開自己。

年齡的差距讓馬克斯很多時候被迫扮演回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對這樁高難度係數的任務,他還是接受了,一併接受的還有一路上被他藏起來的有缺陷的自己。可以說,馬克斯看待瑪麗的生活就像進入自己的生活,這種認同的感情,是準確體會對方的基本條件,也應該就是「同情」的本來意思,我把這種同情叫做「好的同情」。而另一種就是更常見的「壞的同情」,它是不平等的賜予,這種所謂的美德包裹在「優越於」和「有恩於」外面,成就的只是同情者本身。

相似、相互需要,大概是知己的標籤。可惜惺惺相惜從來是小機率事件,人無論先天還是後天都非勢均力敵。

關於關心

瑪麗想要治好馬克斯的亞斯伯格症,以馬克斯為案例,撰寫書籍。這是瑪麗以為的、對馬克斯好的方式。換來的是絕交危機。

這個分歧發生的必然性在於,當瑪麗人生越來越光明,她便發現了馬克斯天空中的灰,對馬克斯也從「好的同情」變成了「壞的同情」。換句話說,他倆作為一般人眼中的「異類」時,彼此在對方眼中都是無病無災的,而當其中一個「正常化」後,「異類」就只剩下了一個。那麼,差不多是可以絕交了,乾淨的人行道和果皮的人行道無法被同一名清潔工容忍。

但是對於喜愛和親近的「異類」,正常人總是千方百計幫助對方趨利避害,如果要給這種行為找個措辭,通常是「為了你好」。可惜「我」不是「你」,憑什麼替「你」認知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於是「關心則亂」,好的出發點,不盡如人意的結果。

偏偏在關心這個問題上,人是自負和獨斷的,明知曾經犯錯,仍然會給予一廂情願的「好」,繼續不問對方是不是需要,然後繼續讓遺憾與反省週而復始。

關於交心

瑪麗和馬克斯是交心的,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兩人交心的起點不盡相同。瑪麗作為一隻8歲的醜小鴨,對世界卻不是不好奇的,只要對象合適,坦白心跡不算太難。而馬克斯已經在他的世界裡44年了,一個人生活,不代表必需要有孤獨和寂寞。和瑪麗的毫無保留相比,馬克斯顯得有點兒吝嗇,他的投入是擠牙膏式的,一點一點,以致於最後突然呈現的滿牆平整書信,成功把觀眾的眼淚賺翻。

我不認為瑪麗在馬克斯的自我發現中,起了多少作用。馬克斯一直是他自己,他的憤怒與寬容,微笑與聆聽,始終不是對整個世界,只是指向瑪麗。

在類似關係中,我們習慣也容易做一名瑪麗。與生俱來的孤獨感和傾訴欲,很快毫無保留地把心交給一個活著的樹洞,無條件地對他或她好。看起來這是有點飛蛾撲火精神的,可以戴朵小紅花。可是,如果機緣巧合,每個瑪麗在不同生命段會遇見不同的馬克斯,而每一個馬克斯的生命中卻只能存在一個瑪麗。

從頭到尾,我都把馬克斯看做一個正常人,因為他從來知道那位看不見的朋友是自己構想出來的。馬克斯的人生有三個願望:一個非虛擬的朋友;一輩子吃不完的巧克力;全部的諾布萊特玩偶。他把吃不完的巧克力給了自己,把整套玩偶給了瑪麗。那麼如果馬克斯遇見他的馬克斯,他會給他什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