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

指环王1:魔戒再现/ 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 / 指环王I:护戒使者 / 魔戒1:护戒联盟

8.9 / 2,005,175人    178分鐘 | 208分鐘 (Special DVD 加長版) | 228分鐘 (Blu Ray 加長版) | 171分鐘 (DVD Widescreen Edition)

導演: 彼得傑克森
編劇: 法蘭華許 菲利帕柏恩斯 彼得傑克森
演員: 伊利亞伍德 西恩艾斯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閒雲太平

2010-07-01 02:35:19

魔戒的哲學


一 人性的弱點,道德,與絕對力量

這個標題乍看之下十分唬人,幾乎每一個話題都是重量級的。然而我要說的是,這是我在回顧魔戒中的某些情節時時唯一能想的題目。

「這九枚…..這九枚魔戒給了人類的國王….因為他們的心,最容易受到蠱惑….」

這是出現在魔戒電影中最開始的一段話。在沒看到後面的故事之前,你很容易把它忽略,然而在看完整部電影,或者看完整本書之後,再回過頭來,你會發現,它簡直就如耶利米,那位悲劇的以色列先知一般,預言了整個故事,預言了整個圍繞魔戒發生的悲劇。

在最開始,當人類國王的兒子,艾西多,偶然間得到那枚至尊魔戒之時,他就站在烈煙火山口,也就是說,他只需要向前走幾步,便可以一勞永逸的消滅黑暗勢力了。可是魔戒開始蠱惑他,他拿著戒指,對著他昔日的朋友,精靈王埃爾隆說:「它是我的!誰也別想搶走它!」於是魔戒被保存下來,反黑聯盟也宣告瓦解。

艾西多作為反黑聯盟的領導人物,他的父親被索隆所殺,他不論出於道義還是個人的感情,都應將魔戒銷毀,一徹底打敗黑暗勢力。然而在即將勝利的那一刻,他的人性的弱點暴露了出來---面對魔戒帶來的絕對力量,他動搖了。由於它的超凡神力,魔戒帶來的是一種絕對意義上的可以衝破一切限制的力量,那麼彼時道德的的約束,作為最後能起到限制的限制,也失效了,因為魔戒可以衝破它的限制------一切皆源於人性中對絕對力量的幾乎不可抗拒的嚮往。埃里克卡茨由此得出了一個最真實又殘酷的結論:人們幾乎無法抗拒對絕對能力的嚮往,因而無法控制自己在擁有絕對能力之後仍然限定在道德的範圍之內——因為所渴望的就是不受約束,道德在這個時候一定是最後的約束了,我們可以想像他是沒有任何力量阻擋人的這種慾望的。(1)

尼采在超人中幾乎不加掩飾的表達著他對絕對意志,絕對力量的嚮往。如果我們可以把此看作是人類對不斷朝超越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表現,那麼由此帶來的可能的在道德上的違背,又該怎麼面對呢?魔戒中的另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博羅米爾,最初是抱著為了增強自己的力量好打擺黑暗魔君薩隆的念頭而去爭奪魔戒,然而最後魔戒又一次蠱惑了他,他和朋友反目成仇,卻最終醒悟過來為了保護朋友而死。作者托爾金在寫到這兩個人物時似乎想向我們傳達著這樣一個意思—在通往追逐更強力量的過程中,人的道德觀被淡化,卻而代之的是對力量的嚮往和擁有欲,而它們都是人性本能的反應。人的本能戰勝了道德。

我覺得需要在這裡指出的是,以上兩個提到的悲劇人物,他們本是人類中的佼佼者,是精神上領袖,同是作為國王的兒子,他們又都是一國道德上的表率。換句話說,他們本應比一般人更具有道德意識,也更能克制住自己的慾望。然而面對魔戒的終極力量時,他們淪陷了。而普通人則更容易受到誘惑,哪怕並非是類似於魔戒的至尊力量。在西方另一部史詩---亞瑟王中,騎士高文接受了綠騎士的挑戰,卻最初沒能禁得住來自綠騎士的妻子的誘惑,接受了她像徵愛情的腰帶,而就在這一切被綠騎士發現,高文心灰意冷的赴死之時,綠騎士最終沒有殺死他,只是在他的面頰上留下了一道傷疤---然而這也意味著完美人格的破滅和不復存在。同樣,高貴的騎士蘭斯洛特由於與亞瑟王的妻子桂尼薇皇后相愛,導致了圓桌武士內部一次紛爭,許多優秀的圓桌武士因此而犧牲,王國受到重創,盛極一時的象徵著騎士偉大精神的圓桌武士傳統也宣告消失。我彷彿都能聽到游吟詩人的一聲嘆息---人性中的弱點,最終葬送了一個時代。

於是道德隨之而來。在最初道德被塑造起來的時候,我相信,就是為了能夠壓制住人類本性中的一些弱點,比如嫉妒,比如控制欲,比如貪婪。哪怕他們也並非完全是弱點---比如愛慾。早在聖經裡的開篇,亞當和夏娃由於貪婪和好奇心偷吃了禁果而被驅逐出伊甸園。他們的兒子,第三位人類,該隱,由於嫉妒殺死了自己的弟弟,從而成為第一位犯下殺人罪行的人類。可見從宗教的意義上講,早已預言了人類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這一起都成為悲劇的起源。於是人類開始建立道德觀,試圖通過道德感的普遍接受和預設來壓制住人性中的弱點。然而從道德被建立起來之初,就在時刻刻接受著人類的挑戰。人性的力量如此之強大,以致道德的約束不斷被挑戰。

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如是說。南宋理學家如是說,然而天理固在,人慾猶可滅乎?最終王陽明創立了心學,直接與滅人慾說對抗,強調「心之所動」,「隨心所欲」。人性的慾望不能被忽視,也絕不可能被消滅,只能被接受,或被利用。

我很喜歡看西方電影中關於人性的題材,因為他們幾乎都會涉及到對人性的弱點的思考。而大多數都是抱著悲觀的論調(這也是我喜歡的論調)---認為人性的弱點不可被克服,即使面對強大的道德約束。就像指環三部曲最終時刻,護戒使者弗洛姆手握魔戒,站在烈煙火山口---完全是與當年一模一樣的場景,弗洛姆作為一個淳樸善良的霍比特人,他本性是與世無爭,幾乎可以說是一塵不染的,然而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魔戒的誘惑,準備帶上魔戒,從此歸附黑暗。然而,(這是一個極具暗喻色彩的情節),格魯姆突然出現,搶走了魔戒,並最終與它一起墜入烈煙火山的深淵,魔戒被最終消滅了。勝利的出現是由於偶然,而不是因為主角的主觀意志。如弗洛姆,即使本性再純真無暇,也難免受到魔戒的污染,最終成為他個人歷史上的一大敗筆(原諒我這麼說)---像前文所說過,完美人格再次不復存在,道德的約束土崩瓦解。

但是作者似乎又不甘心完全屈從於這種悲觀主義論調,於是他安排了格魯姆的突然出現,並最終宣高護戒成功,而另一位主角,弗羅多的朋友,山姆,用他真誠善良的心靈和偉大的友情打動了弗洛姆,最終把他從對自我的懊悔和絕望中拯救了出來。道德在最後關頭回歸,指引人找回自我,這是否也能算做一次人性的救贖?

從這裡我們至少能總結出兩點:1.人類本性不可克服,道德約束力量有限
                            2.即使是這樣,人類依然會在某個時刻回歸道德,作為其社會性的一面。



2.農耕文明VS工業文明---末日火山和黑暗魔君的隱喻

每次當我看魔戒的電影時,總會想起這個話題---因為這實在是太明顯了:曾經的中土世界,就像徵著農耕時代的文明----自然的農耕方式,淳樸的鄉村生活,人與人之間簡單友善的關係--宛如田園牧歌般美好。而黑暗魔君索隆的統治下的黑暗時代,則代表著近代的工業文明---大規模的砍伐森林以鍛造鋼鐵,興建工廠,熱火朝天的生產,工業化的流水線----一切都是圍繞著利益而進行。而兩者之間的區別投射到現實社會中,隱喻意味則更加明顯。

中土世界的反黑聯盟們還在用弓箭和長矛對抗著索隆的黑暗軍團,然而索隆的軍隊已經開始使用更為高級的攻城器,火藥等武器。雖然仍然處在冷兵器時代,但索隆位於末日火山中的夜以繼日的生產著弓箭火炮的工廠昭示著一個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中土的霍比特族敬畏而熱愛自然,精靈們則與自然為友,視其為夥伴,然而索隆則毫不猶豫的從自然中攫取資源和財富,成片的上古森林被砍伐用來冶煉,只留下光禿禿的樹樁…這幕場景是否有些熟悉?沒錯,它就出現在上世紀工業化飛速發展的各個國家裡。人類由當初自然的子民,開始變為它的主人(一定意義程度上),肆意加以取用破壞。

除此之外,小說的主題----那枚魔戒,顯然也被賦予了現實色彩。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把魔戒看成是工業技術的象徵。他寫道:
    一天,我和妻子珍妮特在開車去往紐澤西的高速公路上,路過了一個煉油廠。那真是一片蕪穢之地:寸草不生,到處都是醜陋的煉油用的管道建築。廢油從高高的囪頂汩汩冒出,空氣里瀰散著汽油製品的異味。
   妻子眼神凝重,看著這片景像說道:「那是魔都。」

相信託爾金也是這麼認為。在他的眼裡,戒指代表著工業技術,把綠色連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被化學污染籠罩下的醜陋工廠。(2)

不知道托爾金本人是否贊成這種以自然為代價的大規模生產,然而他在本書中明顯流露出了對曾經田園牧歌般的農耕文明的嚮往,證據就是他把精靈居住的地方幾乎描繪成了天堂---它代表著農耕文明的終極狀態。可是同時他也清楚的意識到了時代的變革,工業化的不可逆轉性,於是即使象徵著農耕文明的中土反黑聯盟最終戰勝了索隆代表的工業文明,中土,也在不可能恢復到它當初的模樣。它的純淨自然依然受到污染,再也無法挽回。精靈們開始西遷,象徵著一種消極的逃避,而更多的人,中土的其他生物則選擇了留下來,並接受這個已經被毀滅又將重生的世界---亦如我們。索隆的黑暗時代雖然過去,然而一個嶄新的時代又將到來。而那將是一個工業化的時代。

3、悲劇英雄主義與個人英雄主義

西方歷史文化中似乎總不乏悲劇的英雄。從最早的盜火天神普羅米修斯,到後來的阿伽門農,再到後來的奧賽羅,耶利米,約翰克里斯多夫。而在魔戒中,體現的最為深刻的是護戒隊伍一行人。早在護戒之初,博羅米爾(那位悲劇人物)就提出,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他們要以自己微弱的力量去對抗整個索隆的黑暗軍團----他們註定要失敗。然而關鍵時刻,一位看起來幾乎是渺小至極的人物站了出來,霍比特族的弗洛姆,他最終帶領著護戒隊伍,克服重重回歸阻礙,來到了末日火山,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誰也沒料到後來的成功結尾,在護戒開始之初,所有人都是一片愁雲慘霧,沒有人抱什麼希望,但是弗洛姆和他的朋友們依然堅持前行。中途弗洛姆也經過數次磨難,甚至也有心灰意冷試圖放棄的時刻,還是山姆最終拯救了他-----「….there’s some good in this world ,Frodo, and it’s worth fighting for.」

悲劇英雄之所以悲劇,是因為他們幾乎是抱著必敗的信念而戰,而他們之所以成為英雄,也是因為他們為之而戰的原因是源自於自己的信念。我想起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話,具體內容我記不得了,總之是說,中國少有孤身奮戰的勇士,少有失敗的英雄,我想這大概和民族,和國情都有關係。但雖然少,也還是有的,比如荊軻,比如商鞅,比如戊戌七君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悲劇英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是為了精神上的某種勝利而戰,而絕非是為了物質—物質上他們已經註定失敗了。有的是為了成名—比如荊軻(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有的是為了榮譽,有的是為了博愛,比如普羅米修斯,還有的則是為了信仰,比如弗洛姆和山姆,比如戊戌七君子。這種在與現實對抗中無能為力卻又奮力前行產生的巨大的悲劇感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和美感----這點在西方哲學中特別突出。雅斯貝爾斯認為超越是悲劇的哲學意義所在,真正悲劇是存在論的,悲劇英雄的偉大體現在對悲劇的命運的抵抗和鬥爭中。(3)

無論如何,這種悲劇英雄在各個時代都被人們所讚頌和謳歌,因為他們完成了其他人潛意識裡想做而未無法完成的事業。誰又不想為理想慷慨蹈死呢?誰不願意為了榮譽而戰呢?可那是要付出代價的,很可能是生命,於是大多數人退出了。但是人之所以成為人在於不斷的超越自己,悲劇英雄主義的意義如同雅斯貝爾所說,在與超越現實,而上升到精神層面。在眼下這個物質化的時代,真正的悲劇英雄又在哪裡呢?如果他們消失了,人類還能完成一次又一次對自我的超越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