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3 20:24:22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近看了一些戰爭片。
起因,就是前段時間熱映的《太平洋》。看的過程中,復習了《兄弟連》,發現還是《兄弟連》好看,熱鬧。然而《太平洋》卻像一種疾病,不適,卻難以迴避。然後看《細細的紅線》,看完後就想罵導演,覺得導演腦子壞了,拍的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傢伙在思考。然後,找到東木大叔,東木大叔想得也挺多,用了兩部片子《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家書》,想來想去還是美國人眼裡的日本人,在我眼裡,日本人依舊可厭。直到看到《螢火蟲之墓》,我覺得我終於可以代表我自己有點原諒日本人民了。
其實,這部片子裡的日本人大部份都是可厭的。自私勢力的姨媽,毫無同情心的農民,戰爭一結束就又開始享受生活的富人。然而,那個小女孩,同世界上所有的小孩兒一樣,純潔、善良,有一點有趣的事情就會開心,有一顆一粒水果糖就可以安慰的小小的心靈。他們居住的那兩個洞,四週都是她歡快的身影。然而卻要忍受飢餓,最後全身長滿濕疹,痛苦的死去。
這部片子,當然不是宮崎駿的作品,如果真的屬於宮崎駿,那他就是一個比他自己偉大的多的導演。宮崎駿的講的都是是美好的童話。而這部片子,展現的是嚴酷、黑暗的現實。戰爭到最後,受傷的是孩子。
——————————以下是對一些評論的回應———-————
直接拍戰爭場面,很容易就可以做到「偉大」,好比《兄弟連》,好比東木大叔的《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家書》。但拍關於戰爭的反思,卻不容易。
這是我見過的唯一的日本反思戰爭罪惡的影片。表現的戰爭帶給日本平民的痛苦。片中的哥哥也曾模仿軍人的動作,也以自己聯合艦隊的父親為榮,還妄想著日本會贏得這場邪惡戰爭的勝利,但只增加諷刺的意味。沒有哪種平民的死亡是應當的,無論是無辜的中國人還是日本餓死的孩子,是日本發起的這場戰爭造成的雙重罪惡。
影片的視角是普通的日本少年,如果說身份上有些特殊,那就是他是軍官的孩子,他也受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但首先是一個少年,身份的特殊並不能使他的家人,少受一點戰爭的荼害,母親被炸死,他竭盡全力也未能保全自己的妹妹。
影片的結構也非常獨特,一開始採用倒敘,直接告訴觀眾,他是一個餓死的少年,奠定了影片沉重的基調,然後從被拋棄的舊糖盒,引出他們的故事。同樣結構的有彼得傑克遜的《可愛的屍骨》,也是在影片的一開始就告訴觀眾,主人公是一個被謀殺的小女孩,所有故事都在這悲劇的大前提下展開。美好已被破壞,歡笑只是過去。小小的水果糖代表的是微薄的幸福,與甜美的回憶。
影片一些次要人物的處理頗有韻味,毫不留情的展示了戰爭物資匱乏時期,人情的淡漠,不管是自私的姨媽還是刻薄的農民,還是戰後急於享受生活的富家小姐,均入木三分。
在細節上,無論是工作人員拋棄舊糖盒時標準的擲棒球姿勢,母親長滿蛆蟲的屍體,還是木炭與豆莢上小小竹筐里妹妹,均毫不迴避現實的冷酷,直接展現出來。
當然,最獨特還是這是日本人的視角,不是戰爭的另一方,中國人或美國人。正因為日本普遍存在的對戰爭反思的不足,才越發顯得難能可貴。
侵略者應該反思自己的罪行,本片本身不正是一種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