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惡夜特警隊--Brooklyn's Finest

布鲁克林警察/纽约黑夜(港)/恶夜特警队

6.7 / 67,040人    132分鐘

導演: 安東尼法奎
編劇: 麥可馬丁
演員: 李察吉爾 唐其鐸 伊森霍克 衛斯理史奈普 Vincent DOnofri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唐小天

2010-07-08 06:06:08

無題--布魯克林's Finest觀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善與惡,總是沉重之餘又輕無一物。

究竟什麼是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道德與法律雖然是數億人的價值觀交織在一起形成的產物,但剖去厚實的外殼,剩下的無非是模糊而無從判斷。人是複雜的生物,因此造成了明確的事務和理性永遠不能統一一切,這也是感性存在的必然價值,面對繁複的局面,你能夠做的,只能是遵循自己的本性去處理一切。正義和善,在某一方面,是不屬於個人的。一個個體,究竟是順從主流的價值還是為自己的自然屬性去違背大多數人的共識,往上說,是哲學上永恆的道德命題,往下說,是難以擺脫的宿命悲劇。

這是電影看到一半,隨著我預感到三個主人公的悲劇結局而同時想到的。三個主人公無非是敘述者為了揭示矛盾而有意刻畫的典型,甚至整個布魯克林區都是一個矛盾滋生的絕佳典型。在這樣一個犯罪頻發的高危區,警察,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往往正是因為其被公眾賦予的法律意義上的特殊性,而忽視了作為警察個人的自然本性。而電影正是通過三條交織的主線,挑選了三個獨立而又擁有共性的人物,闡述了在這個群體中,體現出的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背後的灰色空間。也許正是所挑選角度的特殊性,才賦予了這部電影敘述表達的獨特力量。

如果說正義是白,邪惡是黑,那這部電影通篇描述的重點卻是灰色。三位主人公,警察薩爾是天主教徒,想盡辦法從罪犯中弄到錢,原因只是因為他要撫養背後的家庭;譚戈是名臥底,卻為了一名毒販和上司決裂,甚至為了給救過他命的毒販報仇而當街殺人;艾迪更不用說,混了20多年的警察,不管不問,只是熬到退休領養老金。如果要定性,你並不能判斷這三人究竟是惡還是善,就像影片中的大部份人物甚至是機構(政府、警察系統)一樣,有的是為善從惡,有的是惡中存善。有的兩邊都不沾。想來想去,你只有劃歸到這一片灰色區域。而遺憾的是,生活中絕大部份的事情,便是處於灰色中,你很難找到非黑即白。

三名主人公,三條主線,在整部影片中螺旋貫穿,這種多執行緒的敘述手法在現在的好萊塢電影中早已屢見不鮮,這也是我佩服好萊塢電影業發達之處。多執行緒敘事的困難在於節奏的把握和彼此之間的謹慎處理,我難以想像自己掌控時,怎麼才能讓三條主線即可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又彼此張合有序。然而多主線的好處便在,不同人物背後代表的矛盾和情感,能在同一時間或映襯或對立的出現,交織融合碰撞,從而產生驚人的效果,讓情感加成,讓感染倍增。同時,影片的深度和廣度也隨著主線的交織一點點鋪展開來。複雜的局面和情感,才會讓觀者無所適從,無法輕鬆的獲取影者所要表達的背後意義,這種讓觀者似乎抓住了什麼又在主線的碰撞和交織之下悄悄從指尖溜走的把戲,也是近年來好萊塢電影越來越慣用的手段之一。中國傳統水墨中的留白和京腔中的回味,意也如此。

電影可讚的是導演沒有浪費這些手段營造出的效果。直到影片最後,出現的也僅僅是暗喻和影射。究竟影片主旨如何,意欲如何,沒有明確的答案,三條主線隨著主人公各自的歸宿而束,乾淨俐落,毫無泥水。我大愛這種生活化的處理方式,電影如人生,每段電影都如同一段新生,哪有什麼上帝人物向你傳輸價值觀,一點一滴全部是從角落細節處細細感受而出。善也好,惡也好,黑也好,白也好,不可能歸於統一的一個標準,世界的魅力便是在於多姿多彩的碰撞。所以同樣的情境,甲和乙最終得到的答案卻可能截然相反,這本來就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這才是人的個體存在的意義,而不是被日益群體化、協同化社會改造後的選擇。人本來就不是什麼機器上的螺絲釘,每一個自然人都應該是獨立的人格,這應該是發自自然本性的尊嚴,也是真正作為萬物之靈的尊嚴。

其實不用這麼複雜,用句簡單的話說,電影本身便是講述黑與白之間的灰,它又怎可能給出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本身,這部電影就是為了讓你感受灰色的力量。

沒有稜角分明的黑白之分,灰色即刻顯得與眾不同,這是要被習慣了活在標準下的普羅大眾所排斥的。因此主人公之一薩爾不斷的掙扎和恐慌,永遠神經質,大汗淋漓,因為搶劫毒販救治妻子對他來說是正義,卻早已在龐大的官僚政府系統和社會共識面前定性為邪惡。這種矛盾也出現在主人公艾迪身上,20年的警察生活,艾迪明哲保身,怯懦無為的保全自己,對近在咫尺的呼救都可以不管不顧。同僚的譏諷,上司的輕視,艾迪都明白是因為自己沒有履行別人早已共識的「正義」的義務。可是他有錯嗎?從他個人來講,並沒有錯誤。因為這就是他的選擇。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當然有選擇的權利,因為除此之外,並沒有給予他選擇其他方向的公平環境。同理,譚戈也選擇了一條別人並不希望看見的道路。為毒販恩人復仇,拋棄自己的警察身份。你可以說他墮落嗎?當然不能,難道只是因為他遵循的是自我的價值準則而不是世俗規定的黑白標準嗎?

可悲而又諷刺的是,個體的力量在同質化後的社會人面前,是何等的渺小,不堪一擊。等待他們的必然是悲劇收尾。如同兩位主人公倒下後漸升的光圈所暗示的,或許只有死亡,才能讓他們作為獨特的個體的本性,得到解脫。

但是我相信灰色是富有力量的。
因為它體現的,是人類對自我存在的追求,對泯滅本性行為的反抗。
這是能夠戰勝死亡的力量。


薩特在1964年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不願意被改造成體制中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