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瀾_Frisbee

2010-07-11 00:13:50

春花秋菊


電影《教育家》中有一段對話。少女不屑地看著眼前的這位老者,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過一輩子自由放蕩的生活,可到頭來都選擇了妥協』,老人沉默了一會兒,回答道:『我年輕的時候曾經也是激進分子,可有一天結了婚,有了孩子,跟著就有了責任,後來為了孩子今後的生活更有安全感,還貸款買了房,緊接著就得馬不停蹄工作還貸款,這麼一晃幾十年,然後有一天你去投票,才發現自己竟然心安理得把票投給了保守黨......』想想當時看片子的光景,自己也曾經多麼激進,甚至一度認為保守的生活就意味著選擇妥協和毀滅,青春啊,青春總讓人以為自己的選擇才是人間正道,卻忘記了總有一天的隨波逐流也並沒錯。

陸游的死前有首詩,寫:『死去元知萬事空』,現在讀起來真是一句箴言。還記得電影《一一》中洋洋對外婆說:『我能和你講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洋洋覺得對一個無所不知的過來人講話實在很無腦。一般來說,人生看得達觀通透,往往和自己年齡經歷的積澱成正比。像我們年輕人評價他人,往往有點看身外的東西,比如職業,財富,地位,學歷什麼的,而老人呢,他們評價他人,可能更看重人的本質吧。當然,這也並不絕對,越老越活得糊塗,越老越活得死心眼的大有人在,不過,說到底,正常人都不希望自己到老都不達觀,緊鎖眉頭。

片子裡的主角是個老人,其實整部影片也都是從老人的視角出發拍攝的,影片的基調呢,也可以總結為三個詞:詼諧,落寞和浪漫,這恰恰也是影片的三個階段。范達,一個總是把小小狡猾和無辜的孩子式的神氣掛在臉上的老人,已經快八十歲了,他不願待在家裡等死,也不喜歡和家人在一起,他最大的愛好就是去找老友艾德,兩人一起四處招搖撞騙,搞些惡作劇,比如,冒充什麼檢票員騙得幾個年輕姑娘的親吻,冒充一下歌劇院的老闆去觀光售樓部的豪宅,等等吧,他總是經常性的把養老金花個金光,最後更是連老妻的葬禮錢也賠盡了。通常他對付老妻的辦法,就是買一束鮮花,敲開門,然後極隆重的單膝跪地,這辦法屢試不爽,但這一次玩笑開大了,他跑到老友家,讓老友打電話對老妻說自己病死了,結果妻子傷心欲絕的買來棺材,他卻一躍而起,老友這才難堪的解釋:我只想讓你體驗一下失去他的感受是什麼......

老妻艾蜜莉是個很寬容的人,她和范達的關係有點像夫妻又有點像母子,她雖然也像孩子們一樣埋怨他的幼稚,但對他卻始終縱容著,這次的玩笑實在開大了,她才跑到法院去離婚,在那裡歷數了范達四十四年的劣跡,負責接待她的年輕人看出了她對范達的深情,她最後自己也說:這婚我不離了,因為我知道我一定會後悔。

周圍的人每當說起范達的不嚴肅,總是說,他都快八十了,怎麼還這樣呢?這類話,想想我們在平時也經常聽到,或者自己也總是這麼說,也許因為我們國情不同,價值觀相悖,我們的生活對男人的生存能力要求很高,我們對男人的要求不僅要大方得體,成熟穩重,更多的是,我們還要求男人不僅要入世,能忍耐,還得善於接受現實,等等吧,比如一個大男人愛幻想,我們就會說,你怎麼這麼幼稚啊,反過來,如果一個大男人做事情足夠冷靜,處處奉行現實主義,我們還會讚嘆,這人真穩重,成熟。拐回來看范達,他可真不符合我們的標準,他的行為,一方面是出於自己的本性,一方面就是覺得人之將死,對許多事情看得很淡,他不喜歡老年人孤獨乏味的生活本質,於是就自己做出點事,尋找存在感。

衰老和疾病纏身的生活本身一定是缺乏尊嚴的,就像片中的兩個老人,他們常說,人應該在年輕時死去,現在太晚了,這既是對生命的感懷,又是對生命的期望,感懷生命的無常,期望生命的精彩。就像一個將軍,總希望自己能夠戰死在殺場上,誰願意活到老,落寞的牽條狗,蹣跚在夕陽?

家裡人不理解范達,因為范達不肯生活在現實里。其實,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兩個同樣豐富的世界,兩者的關係呢,更像是魚和熊掌,總有一方讓另一方付出代價,所以,重要的不是別人告訴你哪個更重要,而是你自己怎麼做選擇。有些人,沒有勇氣承擔夢想對現實的摧殘,而有些人,同樣無法承受現實對夢想的侵害,總得來說吧,我們每個人都在找平衡,做選擇。

影片最後,老頭終於乘著橙色的熱氣球獨自飛走了,化成天邊一個點,我覺得這個設置無疑就暗示著老人的死亡,只不過影片表現的很極致,很浪漫,用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來預示肉體的死亡。『人的靈魂是肉體的芽胚,肉體死亡之日既是靈魂甦醒之時』。

總得來說,這部以老人視角拍攝的電影,很有趣。現在我還是局外人,可總有一天,我終會成為其中一員。說到這裡,我還想感嘆一下父母和子女間的感情。都說父母對子女的愛像流水,源源不斷,永遠不停,而子女對父母的感情呢,更像是一棵樹吧,風吹一下才動一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