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小孩
2010-07-16 02:24:45
一晌貪歡全是虛幻泡影,半生夢醒不過換了旗幟
《(The Last Emperor)末代皇帝》在1988年的奧斯卡上囊獲了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9項大獎成為超級大贏家,導演Bernardo Bertolucci也憑藉本片獲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的同時,也也讓人們記住了一些名字,比如尊龍,比如紫禁城,比如末代皇帝。
在《末代皇帝》上映之初,就有不少中國人認為影片醜化了中國,時至今日此種觀點依然盛行。但是我們應該明白,別說是在影片拍攝的年代,即使是在今天也沒有多少人能了解中國,所以說批評也是要分情況。何況《末代皇帝》對中國的刻畫不但不是醜化反而可以說惟妙惟肖(不時跳出的喇嘛和駱駝也是經過了考證),清廷中唯唯諾諾的官員、宮廷內部的規矩和鬥爭,很難想像這是一部由外國人拍攝的電影。至於共產黨的思想改造監獄、當街起舞的紅衛兵等等,有意者可以看看Bernardo Bertolucci早期的作品《1900》,在那可以看出導演對這種題材還是比較有經驗的。
影片改變自溥儀的自傳《我的後半生》,全片以傳記的形式展開,記述了中國曆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3歲登基到61歲病逝的這一段過程。我們可以將影片解析為兩個「點」,其一是將這樣一個負面評價比較多的人物進行人性化加工,我們可以看出溥儀是如何經歷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心理變化以及他身邊的人的變化,導演的態度是貶義為主,含有同情。其二,也是比較大的一個「點」,我們穿過溥儀的眼睛,看到了大清的圖騰旗,看到了國民政府的五色旗,看到了日本的太陽旗,看到了共產黨的紅旗,每一次的旗幟變化不過是個溥儀個人悲劇的進一步加深。在共產黨思想改造監獄的時候,官員問:你現在還覺得你以前的行為是對的嗎(Justice)?溥儀平靜的回答:這不是一個對或不對的問題。同樣的後來在那個紅燈變成通行標誌的年代,當年審訊溥儀的官員被身上掛的牌子竟然是「叛國,反革命。」紅衛兵問:你有什麼要坦白的?官員平靜的說:沒什麼坦白的。到這裡導演的用意就比較明顯了——末代皇帝以及影片中出現的中國人,日本人都不過是歷史的犧牲品罷了,對於一個普通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正義不正義對於不對,在巨大的五顏六色的旗幟面前除了去植物園養養花草就是上演人生悲喜劇,這個道理溥儀一定是參透了。
影片最後在一種頗具象徵意義場景中結束,溥儀把在金鑾寶座後藏了快60年的罐罐取出送給小孩,隨後消失,只剩下小孩看著從罐中爬出一隻(應該快成精了的) 蟈蟈。
註:1 影片中溥儀在天津的舞廳曾出現一支「墨面(MinStrels)」樂隊伴奏,令我吃驚,墨面人音樂起源於1818年左右,為一種比較拙謔滑稽的白人仿黑人音樂,在20世紀前二十年達到鼎盛並衰落,但我倒是第一次看到墨面人在中國也存在,證明導演對影片的細節一定做了非常認真詳細的考證。
原文寫於 2008-07-18 22:02:38,無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