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唐山大地震--After Shock

唐山大地震/余震/Aftershock

7.5 / 9,450人    135分鐘

導演: 馮小剛
演員: 徐帆 張靜初 李晨 陸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仁直

2010-07-17 04:12:36

《唐山大地震》——不散的23,不見的32。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唐山大地震》——不散的23,不見的32。
導演:馮小剛
演員:徐帆、陳道明、張靜初、李晨
類型:劇情
時長:130分鐘
出品:華誼兄弟

「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最大的宣傳噱頭。這兩個呈「69式」交錯的阿拉伯數字,隱射的正是整部影片的敘事結構。於是,關鍵詞「影射」和「敘事結構」,成為了解讀這部電影的關鍵鑰匙。

首先,我們必須講講《唐山》的鏡頭感。意賅地說,《唐山》基本還是電視劇的視覺維度。其一,所有的情節幾乎全部發生在畫框之中,電影的六維外部空間,絲毫沒有涉及。其二,對話太多。按照席德•菲爾德的觀點,動作就是角色,一個角色的動作——而非他的言詞——決定他的角色。其三,《唐山》未對現實進行藝術性的再加工。杭州的各處景點大俯拍,感覺像旅遊宣傳片。但是,馮還是在《唐山》之中加入了一些電影特有的技法。比如:方登的噩夢。一個靜態空間(站著的方登),一個動態空間(騎車帶著媽媽與弟弟的爸爸),交錯在彩色膠片與黑白膠片之間。再比如:方登與養父多年後的再度相見。兩人的對話,根本就是在連續的跳軸上進行的。

一切始於追悼會
燈光漸暗,電影在漸漸隱匿的猶如天上繁星一般的遇難者名字里,開場。前「23秒」,沒話講。紮實到肉的數位特效,看IMAX的朋友,應該會非常爽。一上來,馮就給整部影片披上了殘酷的現實主義素描,可惜,後「32年」,越描越荒誕。關於後「32年」,還得從毛的追悼會那場戲說起。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為什麼,馮要拍毛的追悼會?按常理說,電影中出現的任何情節都應該是對整個敘事起到推動或反建制功能的。馮拍毛的追悼會,應該是一個政治地震的隱射。馮小剛說:「這和電影裡李元妮一家人的命運是一樣的,唐山地震帶來的是不幸,對親人的離去你再痛苦再留戀,但是你的日子還得往前走。唐山地震發生後不久毛澤東去世,華國鋒接任,不久鄧小平復出,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停止了,改革開放了,中國告別了過去,迎來了新生。」藉此,影片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後「32年」。

因為,後「32年」的敘事結構是懶散的,如同集體主義到個人主義的意識形態過渡。大致分來,影片出現了1986年、1989年、1995年、2008年,四個時間節點。1986年,登突然長大了,一個自閉少女一下子臉上寫滿了陽光。1989年,登考上了大學,跟學長搞上了,一句「你不懂」,毅然退學,未婚產子。1995年,達不知怎麼地開起了BMW,非要給母親買還正在蓋新樓的商品房。2008年,汶川地震了,登與達心有靈犀一般地相認了,登回到家裡,母女團圓,抱頭痛哭。

如上四個階段,馮用了大量的省略來拼接。結果,明明可以分頭拍四部電影的好戲,變成了一盤椒鹽糖醋蓋澆飯。這一頭,登還在教人英語,有骨氣地拒拿酬金;那一頭,登已經嫁給了大她16歲的鬼佬。這一頭,達還在使命地登人力三輪拉客逛杭州;那一頭,達已經變身為某旅遊公司老闆,教訓手下——「小震不必逃 大震逃不了」。這樣看,《唐山》比之娓娓道來的《天下無賊》,相差千里。

「父權印象」&「男根主義」
所有的隱喻發生在1989年,也就是登在連接兩個暑假沒回家的第三個暑假。登在「89之夏」,懷孕。得知女兒被「廢物」搞大肚子之後,一身軍服的陳道明,在脫去軍服後給了陸毅一個狠狠的耳光。後來,陸毅流亡國外,杳無音信。斯坦利•卡維爾說過,「軍人代表穿制服的人,這就是說,他們是干世俗工作的人,他們成群結隊,各人履行自己的職責或者是不能稱職,每個人都帶著自己處境的印記。這種人物體現群體的神話,即社會是人的自然狀態。」此時,陳道明儼然化身為一個脫去制服(走下神壇),向學生動武的「父權印象」。

馮曾經說過,「我是真正把毛主席說『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字,『文藝是為工農兵服務的』這幾個字落到實處的一個導演。」顯然,他在《唐山》里徹徹底底地落實了一回自己的崇拜之情。我們可以看到,馮給整齊劃一的軍隊放的正是《英雄兒女》。兩次地震,都是軍隊,剷平了那些竄著人肉的鋼筋水泥。

馬克•費羅在「是否存在電影視角的歷史?」一文中指出,「思想意識的視角往往會取代學術和實證主義的視角。在一個思想意識掛帥的社會裡,這種視角必然會取勝。」《唐山》裡的毛的追悼會,成群結隊的大蓋帽,不難看出這種視角的潤物無聲。當然,《唐山》在表象上更多地體現出了一種實證主義。七〇年代的紅旗風扇、八〇年代的白象電池、九五年的春晚以及穿在點點腳上的超大號籃球鞋,這些都是時代的印記。大量的道具密度,基本還是很好地完成了映射歷史的作用。唯一沒變的歷史視角,恐怕就是母親為何救弟弟不救姐姐的隱性答案——男根主義。

說到道具,毛的畫像和鄧的畫像,實在要提一提。整個唐山廢墟,唯有兩個扎眼的「萬歲」沒有被震倒。唯有,每家每戶依然在新建的家裡掛著巨幅的毛的畫像。我們可以注意到,所有出現的毛的畫像,基本都是正面照或高調打光。整部影片僅僅出現了一次鄧的畫像。暨:登與養父第一次家裡過年,養父接到戰友的電話,在電話這頭連說抱歉、賠罪之類的話。他接電話的角落就掛著一張鄧的畫像(84年鄧小平閱兵),整個房間,唯有那個角落是最最暗的。如果說,馮用道具密度映射歷史成立的話。那麼,這張鄧的畫像,何以出現在這個陰暗的角落?既然,你都拍了毛的追悼會,為什麼不拍鄧的呢?王家衛為了註腳兩個男人的愛情,還在《春光乍泄》里鄧了一小把。更何況,《唐山》所要描繪的「方家之痛」真的全部來自於那場23秒的地震嗎?馮小剛說:「地震是天災,可是我們的歷史,不是只有天災的這部份,其他因素也有。」

最後,影片由一朵形而上的白雲搖鏡至一個形而下的「創傷者」(唐山大地震的倖存者)。馮,用一個中國人特有的自我安慰——「節哀順變」,回應了影片最聲嘶力竭的重音——「老天爺,你這個王八蛋!」

註:比二哥多的那一顆星,給了那些無私露點的群演。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