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天堂信差--The Messenger

信使/亡情使者/天堂信差

7.1 / 34,061人    113分鐘 | Germany:105分鐘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導演: 歐林穆佛曼
編劇: 歐林穆佛曼
演員: 班佛斯特 吉娜馬隆 伍迪哈里遜 史蒂夫布希密 莎曼珊莫頓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開燈

2010-07-20 17:59:21

要如何說再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生命是一個旅程,中途有許多停靠站,無論如何仔細規劃,總難預料會遇到什麼人、經過什麼事。對於這個充滿意外的旅程,我們或喜或悲,或哭或笑。唯有終點站會在那裡,是至始至終都確定的事。但諷刺的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準備好,永遠也不會。

 

1、

《亡情使者》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美國電影,主要講述二個美國大兵為戰亡軍人的親人帶來死亡消息的故事。死亡的方式有很多,死去的人或是一個父親、一個女兒、一個孫子,但是死亡帶來的意義總是相同的,失去,永遠的失去。走向戰場的人,早已經將死亡背負在身上,但無論是當事人,還是他們的親人,從來沒能真正準備好接受死亡到來的事實,再多的準備也都沒能減少失去時的悲傷與痛苦。

 

威爾是一個傑出的軍人,在伊拉克時遭遇炸彈襲擊,在拯救同僚的過程中身受重傷。威爾回到美國本土接受治療,眼睛和腿都有些後遺症留下。威爾只剩三個月就將退伍了,部隊安排他與一名老兵搭檔,負起戰亡通知的責任。這名老兵擔當戰亡通知的工作已經很多年,第一天就告訴威爾要以公式化的言辭來傳遞戰亡消息,不能有任何身體上的接觸,或眼眶泛紅含淚,他們是代表國家的軍人,不是哭哭啼啼的小孩。

 

威爾有一個漂亮的女朋友,兩人偶爾會相聚過夜。這個女朋友另有未婚夫,她想和未婚夫走向婚姻,但也享受偶爾和威爾在一起的快樂。威爾總是淡然地看著這個女孩來了又走,認真傾聽她對自己未婚夫的感情。威爾總說沒關係,他過得很好,還不想找人定下來。女孩心裡是明白的,威爾對自己有真感情,只是假裝瀟灑、假裝無所謂,所以她才老把未婚夫掛在嘴上。

 

在老兵的帶領下,威爾開始學著用不帶感情的聲調,誦讀著戰亡通知的標準陳述。在筆挺軍服的包裹下,威爾將辛酸、悲傷強忍住,人非草木,看著眼前的人慟哭、嘶喊,怎麼能夠不為所動。每次完成任務後,威爾和老兵總要到酒吧,用烈酒來麻痹內心的顫抖。不過老兵從來只喝水,他已經過了依賴酒精的階段,無數的死亡通知早已足夠麻痹所有感情了。

 

有些傷口會癒合,有些痛苦會淡忘,但有些傷害卻會帶走身體的一部份,在心裡留下一個大大的空洞。威爾的心裡就有著這麼一個洞。那是在伊拉克遭遇炸彈襲擊時留下的。當時威爾和小隊的其他人身陷於槍林彈雨中,威爾是唯一清醒冷靜的人,他將那群驚嚇發慌的同僚一一拉離火線,並將一個斷了條腿的士兵藏到車子下頭。可是那台車旋即爆炸了,士兵的血肉當場濺滿了威爾的全身。威爾不是英雄,他害死了那個士兵,這死亡在威爾心裡留下了一個洞。

 

慟哭也好,憤怒也好,每個得知親人戰死的人,都掩不住心裡的強烈悲傷。只有一個人例外。那是一個失去丈夫的女人。當威爾和老兵來到這女人面前時,她直接迎了上來,並開口問:他是怎麼死的?看的出這女人是有些難過的,但她卻冷靜地感謝了威爾他們,還一一跟他們握手,理解他們也不願意帶來死亡的消息。在那一瞬間,威爾看出來了,這個女人和自己一樣,心裡也有一個洞。除了失去,死亡還帶來了深深的負罪感。

 

威爾開始主動接近這個女人,晚上時,他將車停在女人家外頭,在黑暗中看著這女人如何不掉一滴淚地,對年幼兒子講述丈夫的死亡。白天時,威爾尾隨女人到商場,看這女人因為見到軍人對年輕人進行招募說明而勃然大怒,激動地斥責著三軍為自己丈夫帶來的死亡終局。威爾開車送女人和她的兒子回家,並開始不時造訪女人和她兒子。這女人並不漂亮,威爾喜歡她是因為他懂她那說不出口、哭不出聲的痛苦,他也知道她一定也懂他的痛苦。

 

女人了解威爾的意圖,她也想和威爾走得更近,但是她卻做不到。丈夫的死亡將逝去的愛又帶回來,緊緊鎖住這女人。女人的故事並不特別,是很多軍人妻子都經歷過的。丈夫因為長期的戰場生涯,脾氣開始暴躁、對家對孩子開始疏離,妻子越來越寧願丈夫不在家。在拒絕威爾的時候,女人第一次哭了,她告訴威爾,當他們上門通知戰亡消息時,她才將丈夫的襯衣從櫃子取出清洗晾曬。女人一早想起還沒改變前的那個丈夫,忍不住從櫃子中取出丈夫的襯衣嗅聞,卻只在上頭聞到濃烈的憤怒氣息。於是女人將那令人生厭的氣息洗去,緊接著丈夫的死亡通知就抵達了。然而當死亡的消息傳來,悲傷還是如此的巨大,但歉疚與自責卻阻斷了這悲傷的出口,女人只得將悲傷壓在心底,任其向下生根、向上滋長。

 

威爾終於忍不住擁抱了失去孩子的父母,他待過戰爭煉成的地獄,他知道悲傷需要被安慰。老兵很生氣,狠狠地教訓了威爾,威爾則決然地離去,厭惡老兵的淡漠與無謂。老兵很快又回過頭向威爾示好,老兵不是不懂那悲傷,只是這沉重的悲傷早已壓垮了老兵的生活,威爾是他僅有的一絲溫暖,他無論如何不能再失去這溫暖。老兵又開始喝酒了,兩人一起釣魚嬉笑,一起打架鬥毆,還一起到威爾女朋友的婚禮上鬧了一場。威爾終於將自己心裡的那個洞攤在老兵面前,老兵什麼話也沒說,只在威爾轉身後痛哭失聲。兩人的悲傷都找到了出口。

 

威爾又去找那個女人。女人正收拾著行李,將和兒子搬到別的州開始新的生活。女人拒絕將新地址留給威爾,不希望威爾去拜訪他們。但她答應記下威爾的地址,以書信方式保持聯繫。威爾很滿足,他知道雖然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但這心裡的洞終究會彌合。

 

2.、

《亡情使者》獲得2009年柏林影展銀熊獎。由於故事背景同是伊拉克戰爭,影片發行的時間也相當,因此《亡情使者》常常被拿來和《拆彈部隊》相比較。但事實上,從主題來說,《亡情使者》與日本電影《入殮師》更為相近,兩者都是講述生者如何面對死亡,該要如何說再見。《亡情使者》與《入殮師》同屬格局較小、拍攝手法較單純、劇情也較為平淡的影片。兩者在故事佈局上也有很強的相似性,都是由一個老手與一個新手搭配,然後由新手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寄生在死亡之上的工作。

 

相比之下,我個人比較喜歡《亡情使者》。儘管《入殮師》的拍攝手法較為細緻、氛圍也含蓄薄發,但格調極為「日本典型」。《入殮師》的核心意旨是:亡者不會因為死亡而消散,生者需要一個完整的告別,才能放手讓亡者離去,讓生活繼續。而入殮師就是那個讓操辦告別的人,藉由無比認真的態度,讓亡者人生的最後一站莊嚴體面,讓生者獲得心靈的慰藉,重拾繼續的勇氣。在《入殮師》中,從事入殮師工作的新手,最初是因為無奈,因為別無選擇,而進入這個行業。但是隨著一場一場的入殮儀式,新手感受到遺屬從入殮過程中獲得釋然、獲得寬慰,進而對入殮師這份工作感到光榮與崇敬。這種敘事手法和切入角度,極為經常能在日本電影中見到,不管是描述茶道、花道、劍道、或藝妓樂師,日本人總是習慣以嚴肅的態度開始,以崇敬結束,充分體現職業無高低貴賤的精神。因此《入殮師》的整體表現都在意料當中。

 

平心而論,《亡情使者》的劇情也沒有超出意料之外,也充分體現美國人,尤其是美國軍人在面對他人死亡時的態度。戰爭和死亡的創傷讓人物封閉了心靈,壓抑了情感。但一個細微的裂縫,逐漸穿透這閉鎖的高牆,最終瓦解了真情的桎梏枷鎖。在美國電影當中,像《亡情使者》這樣的含蓄小品還是相對少數的,片中沒有精雕細琢的溫情感動、沒有撕心裂肺的自我毀滅,手法很平實,視角很平靜。當死亡突然降臨時,我們悲慟;當死亡已然駐紮時,我們接受;當死亡鑿下傷口時,我們靜待時間的撫慰,讓遺忘帶著我們繼續向前。當死神的大刀揮下時,它不止奪走亡者的一切,也在生者身上留下巨大的痛苦,沒有話語、沒有擁抱能讓這痛苦消失,死亡里沒有解藥、沒有選擇,而這就是生命終點站的真面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