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音樂人生[2008]--KJ

音乐人生/KJ:MusicandLife

7.9 / 129人    90分鐘

導演: 張經緯
演員: 黃家正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柏邦妮

2010-07-22 19:06:13

他是個天才,首先,他是一個人


他是個天才,首先,他是一個人

「音樂是什麼?音樂是一個大滿足。音樂滿足了你以後,其他的東西你都不會在乎。」「我不喜歡為了比賽而音樂。音樂是為自己的。真正的享受是在音樂裡的,不是比賽,不是贏。」「生和死是什麼?」「有的音樂是為了獻給神的,但是我是一個人,音樂是給人的。」

說這些話的人,他十七歲。

「人為什麼活著?大多數人都不開心。可是音樂會化解掉所有這些。我想把所有人召集到一起,告訴他們這一點。」「我以後的人生啊,三分之一是音樂,三分之一是生活,三分之一是錢。」

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十歲。

紀錄片的時間脈絡是他組織了一群小孩參加音樂比賽。紀錄片的章節以人物來劃分:老師,哥哥,妹妹,父親,學院。我想之所以用人來劃分,也許就是電影一開始,他說的第一句話:「我想做一個人。一個有人性的人。」

他並不可愛。天才就像除草劑,走過的地方,寸草不生。你看到他周圍的人為他所遮蔽,所傷。你能看到他同樣學習音樂的哥哥,用怎樣順服忍耐的眼神看著他。同樣學習音樂的妹妹是如何的沉默,被他偶然誇獎時,露出那樣開心的表情。庸人學會了忍耐,但是天才不會。被他指責和批評的同伴,笑著說:「他……他好殘忍的!」他最好的朋友說:「為什麼我會忍耐他十年?……好問題。是神的安排吧!」

他十歲時,他直接的,真誠的表達不解:「哥哥為什麼那麼慢?他錯那麼多!我不能容忍。」他與別人合作,也總是在說:「他們好慢的,等起來好無聊。」

他實在是太自信了,自信到狂妄的地步。他經常彈奏完,自言自語說:「好棒啊,彈得好好!」「我當然不是萬人迷,但是我是有魅力的領袖。有魅力的領袖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

如果說,一個四十歲的人在鏡頭前說:「錢真的不重要。音樂能滿足一切。」我一定在心裡說:扯淡呢你吧!但是他十七歲,他說這些話時,無比的篤定,無比的純粹。那個時候,我不覺得他在扯淡。

青春也許就是,對未來毫無理由的篤定。以及,真誠的造作,真誠的表演,真誠的誇張。

沒錯,他不可愛,但是有些部份,他可敬。比如說,他永遠非常真實。問他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他不會閃避,也不會撒謊。他就是戲謔的笑著問:「你真的要知道答案?你真的要我講出來?」問題關於他父母的離婚。他就用最直接,最簡單的話表達自己的看法:「因為我爸爸有外遇。這是我這麼多年來,學到最多的一件事。他逃避責任……他沒有人性。」鏡頭裡平行剪切的,恰恰是他十歲時,父親用疼愛到滿溢出來的一種手勢,不斷的不斷的,不斷的撫摸著他的頭。

比如說,他的特立獨行。他永遠不為了贏而比賽,只是為了表達音樂而比賽。所以,他選擇了超時的曲目,哪怕會被扣分。

比如說,他拒絕成為職業鋼琴家,每個月在國外飛來飛去表演的那種生涯。他在拒絕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拒絕贏。

比如說,你看他排練,看他表演。他在人群中央轉折如意,瀟灑自如。那樣極端的自信,舒展,陶醉,優雅。那樣一種深沉的喜悅,超過了快樂,那樣的天然的癲狂。這些不是演的,不是我們常見的鋼琴家,動情的一甩頭那樣的,是完全即興的。

看過太多天才的標本,但是這一只是活的。活的,意味著,就像他說的「我是一個人」,他有缺點,甚至有缺陷,有問題,同時,他光彩奪目。活著,意味著,他要經歷人世,去體會人間的艱辛和喜悅,無奈和沉重,情慾和禁錮,荒廢和壓榨。然後,他會明白很多事,會全部帶進他的音樂里。

看紀錄片的時候,我常常驚訝於,周圍的成年人,有那麼高的境界,那麼好的耐心去引導他。少年看才情,中年看功力,老年看境界。他周圍的成年人,告訴他:「誰說貝多芬一定要快的啊?」「來,說一遍,一個藝術家,除了才華,最重要的是什麼?是謙虛。」「表情很重要,表情是你音樂的一部份。」「想像絲綢,湖面,枝條,音樂盒……」他們是人性的。我想,這是他志願於「做一個人」的種子。

再然後,這部紀錄片的作者也是人性的。他的觀點和立場都在,但是沒有強加於任何人。他就是溫和的呈現出來,讓觀眾自己去看,去感受,去思考和辯論。

是的,這個天才不可愛,但是他恰恰值得愛。和撒嬌,討好,故做姿態的可愛相比。他的不可愛,是他作為「人」的那一部份。我一直在想,我們國內,我所見到的音樂天才。他們才是真正的不可愛。他們是成功的標本,是痛苦的成品,他們的音樂並不獻給神,也不送給人。有人,有性,但是沒有人性。

這部紀錄片是來自香港的《音樂人生》。影片中的這個天才叫黃家正。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