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唐山大地震--After Shock

唐山大地震/余震/Aftershock

7.5 / 9,450人    135分鐘

導演: 馮小剛
演員: 徐帆 張靜初 李晨 陸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老末

2010-07-24 09:07:17

好吧!我也是來砍小孩兒的!


關鍵的問題在於,看過這個戲之後,你會忘了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忘了官方數字下的24萬人的罹難。忘了有關地震是否曾經被預測的種種是是非非。忘了我們曾經不顧一切的拒絕任何來自國外的援助。忘了這事兒發生在1976年。電影雖名為「唐山大地震」,但實際上唐山和大地震這兩個背景都被嚴重虛化,剩下的只是一個孤伶伶的家庭——一開始他們家的房子塌了,然後他們家妻離子散,後來他們家又破鏡重圓。他們甚至連鄰居都沒有。。。。我們說一場大地震給人們內心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限於骨肉親人的死去,而是你發現你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居然能夠瞬間崩塌。由此這種深切的不安會伴隨終生。黑澤明在回顧關東大地震時,將之形容為一個人間的地獄。所以你看他拍《夢》的時候會表現一個極端殘酷的末日場景,那個場景當中沒有誰會是主角——怎麼能還有誰是主角呢?李元妮是誰呀?趴在那兒衣不遮體、撕肝裂肺的那個嗎?你放眼一看,我操!一百萬人都那樣!你怎麼還能對準了一個人在那兒猛拍呢?就是因為她是你的電影的主角?

這個電影預告片裡最後打出一行字幕:親人永遠是親人。那麼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不是親人就永遠不是親人?好吧,那我們是誰呢?跟你們家那些事兒有什麼關係?如果我們家也死了人,死的還比你們家多得多,卻只能在一個以賺錢為目的的情節劇中充當背景,做那個可以被人隨意擺弄隨意丟棄的活道具。那我為什麼還要在這兒陪你一起玩?就因為你給了我一百元,或者我給了你一百元嗎?那對不起了,我只能說,多這一百元我不會富,少這一百元我也不會窮,咱們還是拜拜吧。

我們沒有辦法按照一個商業片的標準來衡量這樣一個電影。第一、這壓根兒不是一個商業片的路子,有誰會這麼搞嗎?震五分鐘,然後拖拖拉拉再膩歪兩個小時?第二、這樣的題材你搞成一個純商業片你還真好意思?你們自己對此是毫無責任感,反過來卻還要對觀眾進行道德綁架。這算什麼?便宜都讓你們佔了,我們這些當背景的、做道具的、成了分母的人連不哭都不行了?或者說,我們連「被哭泣」之後膩歪一下都不行了?就被算成是「砍小孩兒」的?那我倒要問問,你們算什麼?砍了小孩以後血淋淋拉出來討錢的?

馮小剛身上的戾氣很重。他極不耐煩,他覺得自己特會拍電影,卻不得不跟一群一點都不會拍電影的人攪合在一起。真無聊。他幻想了人民群眾對他的衷心擁戴,他覺得自己跟那些人冥冥之中存在一個完美的溝通渠道。嗯。。也許這一切只能由那具如今仍躺在廣場上做栩栩如生狀的屍體來解釋了。他當年在城樓上揮手,面對人山人海,胸中氣象萬千的同時,也不免會有些疲勞。一個聲音在他心裡說,唉!他們懂什麼。。。。

在電影裡,我們也看到了對這個人的膜拜。卻不是在唐山,而是在部隊大院裡面。馮小剛說,這是王中軍的主意:因為他對那個時候場面的印象太深刻了!王中軍是部隊大院里長大的孩子,他當然參與到了那場舉國匍匐的哀悼之中。可是他是否知道,在那一天的唐山,距離大地震發生將近三個月之後,在腐屍瓦礫之中,一直被迫處於堅強狀態的人們終於迎來了一個可以縱情痛哭的時刻。他媽的!淚飛頓作傾盆雨!

可惜,馮導不去拍,卻要拍王總的感受。。。哦,對了,親人啊!你們知道誰是馮導的親人了吧!

另一個細節:籌備劇本的時候,馮小剛找到劉震雲,請他寫大地震的劇本。劉震雲說沒時間。又找到劉恆,劉恆說現在憋著寫地震的人挺多,咱們就別湊這熱鬧了。

牛逼啊!原來這「二劉」也是能「砍小孩兒」的主兒。

我們不易理解的情況之一是,既然前面有了《手機》和《集結號》這樣優秀的作品,為何到了《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水準會如此之一落千丈?馮小剛對於王朔劉震雲劉恆這些作家的依賴可見一斑。沒了這些給他掌舵,他這艘船就指不定開哪兒去了。

然後,我們就看到一個連「平行敘事」都不過關的劇本。同胞姐弟倆,三條敘事線,十年一輪迴,都不知道怎麼搭著寫。張靜初怎麼就長大了?怎麼就懷孕了?怎麼就出國了?怎麼就嫁了一個大自己十多歲的老外了?李晨為什麼不考大學?幹嘛非得離家出走?為什麼娶那樣一個媳婦兒?蹬三輪就能蹬成了大老闆?徐帆。。。。為誰守身如玉呢?都夠立一塊貞節牌坊了。一輩子不搬家。。。。哪兒還有家嗯?80年代初的時候一半唐山人還住地震棚呢。原來的地方改成了百貨大樓,那你最好就到百貨大樓當售貨員去,順便還能多來一些植入廣告。母女重逢幹嘛非給女兒跪下?女兒沒死啊!應該高興啊!一輩子的罪這還不了?她活著呢!樂瘋了呀!要是我恨不得高興地把房子燒了。膩膩歪歪磨磨唧唧,大家知道為什麼有「那山 那人 那狗」這樣不著調的話了嗎?

徐帆的表演好嗎?我怎麼看不出來?好的表演百看不厭,可我不知道誰會願意看她撕肝裂肺的哭三遍以上。我一遍都受不了,這種表演完全是生理性的。影后級別?算了吧,別吹牛逼了。徐帆這台收音機,頻率特窄,只能收倆台——一個j交通台一個文藝台。你就來回擰吧,都挺正經八百的,可聽來聽去就剩下一個字:「假」!

哦,說了這麼多,我自己才明白,原來我們就是因為這些才被認為是「砍小孩兒」的。

好吧,我就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地震》前面三十分鐘,地震場面大概在十分鐘左右,震後方登被陳道明夫婦收養直至毛逝世約十五分鐘。前面大約只有五分鐘左右來交待徐帆一家人的關係。我記得的只有吹了吹電風扇,吃了個番茄。這真的不夠啊!就算親人永遠是親人,可是電影裡頭觀眾需要把這幾個人在內心裏面縫合到一起。更深層次上,觀眾還需要將自身投射的螢幕上,使得自己也成為那個家庭中的一員。五分鐘怎麼夠?所以說,李元妮一家的家庭關係完全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所以後面幾十年的親情苦戲,只能靠硬煽了。
  
  地震場面不到十分鐘,除去震前的天空紫光閃現等等環節,真正的地震場面大概只有四分多鐘,我並非要多看一些房倒屋塌的鏡頭,可關鍵在於,之後人們內心中的地震該如何表現。比如張靜初,在有限的空間之內,如何來表現她內心中那片始終掃不盡的瓦礫?這個電影真的不適合用順序時間的方式來表現。陳國富曾建議,大量使用倒敘和插敘的方式,卻被馮小剛回絕。也是,馮小剛的電影從來都是按照時間線老老實實從頭到尾。還是那句話,頻率窄。
  
  對這個電影我曾經給予厚望。或者說,對馮小剛我曾經寄予厚望。因為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人再像他那樣認認真真講故事了。大家可以看看賈樟柯在搞什麼,用九十分鐘的電影玩兒幾個觀念,沒時間去拍紀錄片就請明星來演偽紀錄片。他的想法很好,觀念也犀利到位,可是沒有耐心了,覺得沒必要再講一個足夠複雜的故事了。馮小剛一直還好,《手機》、《集結號》、《非誠勿擾》都很好,很舒服。尤其是《集結號》,墳前的那場戲很厲害。我覺得一個人可以這樣在一個商業片裡這麼用力,這麼掏心窩子。他用這種態度去一部接一部的做吧,一定都會是很好的作品。
  
  《大地震》,馮小剛也是竭盡全力,可惜沒有任何一場戲能夠承載他的力氣。他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包工頭,他能夠把幾位作家的作品儘可能貼切的表現。他幾乎是一個沒有多少獨立見解的人,他所能夠接受的東西也很少很單調——頻率同樣窄。而且,隨著事業的進一步成功,他越發相信自己的選擇。那些他認為不值得關心的東西,一概不再關心。

    說到劇本,我剛看了報導需要澄清一下,原作劇本中有很多方登方達姐弟倆在分別成長的過程中心靈感應的戲。兩條線索互相照應。所以我說劇本連基本的平行蒙太奇都不合格是不準確的。不過,這些互相照應的戲在成片當中均被刪除,所以才造成了兩個孩子不挨邊,各自成長的線索七零八落的事實狀況,這一點身為導演的馮小剛要負全部責任。
  
  我們的可悲之處是,我們甚至只有一個馮小剛。
  
  我們不得不對這樣一個人寄予厚望。當他讓我們失望之後,就無法轉移自己的情緒。所以只能按著他死罵。
  
  
  
  不過說句公道話,拋開大地震不談,馮導真的已經很不錯了!

    我喜歡商業片,但商業片一定要努力做的很純正才對得起觀眾。

    幾個月之前,我看到大地震的劇情梗概就跟老杜講,這片子過五億沒問題。那個判斷是基於《集結號》和《非誠勿擾》。現在我仍然相信它很可能要取得五億以上的票房,但對於我而言,這事兒已經變味了,我只是想,如果馮導遂願,他就不單是在透支自己的信用了。更重要的是,他可能就此完全失去了,通過電影來找到自己人生定位的機會——他最終會變得不愛電影了,而只愛電影給他帶來的那些實際的東西。
  
  其實我也不想對馮導的電影提出過份苛刻的要求。怪只能怪我們能夠寄予希望的導演實在太少。某幾位,直接可以被劃入「戲曲片導演」的範圍了,戲還都不怎麼雅。
  
  他們的這篇也許真的該翻過去了。
  
  李鴻章說好,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兒。
  
  幹完了就退休吧。再拖下去,也翻不出什麼花樣來了。何苦,累得一臉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