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重案對決--Law Abiding Citizen

守法公民/重案对决/知法玩法

7.4 / 321,694人    109分鐘 | 118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蓋瑞葛雷
編劇: 寇特威默
演員: 傑瑞德巴特勒 蕾絲莉畢柏 傑米福克斯 布魯斯麥吉爾 薇拉戴維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西木

2010-07-25 23:14:06

你看懂了沒?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clyde最後死去,許多人同情他,覺得他本身也是受害者。當然,前面的過程我們會十分同情clyde的遭遇,甚至會支持他後面的報復行動,看著一個個被他殺害的司法人員,總覺得是人們咎由自取,還有些痛快的感覺。也希望他最後有個完滿的結局。

但是,問題在最後出現了,當NICK來到clyde的牢房,和他最後一次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clyde的變化。首先,我們為什麼會同情clyde,因為他眼睜睜地看著妻女慘遭姦殺,而主犯卻因為與檢察官達成了交易而僅僅被判入獄3年。對於美國司法程序我們不甚了解,也不清楚整個判案的過程,但是從開頭的一處可以看出,檢察官為了維持他的高定罪率而與罪犯做了交易,罪犯認罪,法庭便輕判。clyde的悲慘正是由於檢察官們與罪犯的這種不負責任的交易造成的,以致於他如此仇恨司法系統,為此走上了10年的報復之路。

然後,clyde開始了一系列的報復,他自願被抓入監獄,想用他的方式來羞辱司法系統,同時也報復曾經參與那個案件的司法人員。有人會說,clyde最痛恨的人不應該是NICK嗎?他為什麼一直沒有殺死NICK?這就是影片的主旨所在。clyde並不只是為了復仇,在他對NICK所說的話中就可以看出,他知道NICK每天8點上班,妻子8點15分送女兒上學。如果僅僅是報復,他早就下手了,沒必要蟄伏10年之久。我們可以將他的行為理解成一種道德上的佈道。他不想殺死NICK,而是想改變他,就如他所說,打破腐朽的司法體系。而NICK就是司法體系的象徵。NICK自己也說,在年輕時,他豪情萬丈,也抱著改變革新的抱負投身司法,最後卻發現被這種體系所改變,淪入了這種體系的一部份。從某種程度上看NICK本身也是受害者,他被體制所害,成了體制的刀斧手。

所以整個的電影過程中,clyde都一直在牽著NICK的鼻子轉,無論是他要求1點的午飯,還是要求在清晨6點釋放他的這些做法,都是對NICK的教導,讓NICK慢慢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此時的clyde站在了道德的高點,讓我們覺得他的殺人並不是目的,而是一種過程,是為了訓誡人們,這種道德上的高點也贏得了觀者的同情甚至是支持。

然而在結尾時,當NICK來到clyde的牢房,clyde習慣性地問NICK,我們再做一次交易?NICK給予了堅決的拒絕,他回答,我再也不會和殺人犯做交易。clyde也意味深長的說:「終於終於,看來我是個好老師。」按說這是的clyde在道德上的目的已經達到,他終於改變了NICK,他戰勝了那種靠醜陋的交易來維繫運轉的司法系統。此時,clyde的形象和《火線追緝令》裡的變態殺手有些類似,都是用極端的手段來訓誡人們,好讓人們反思以達到改變。儘管過程或許殘忍,但是最終的目的是高尚的,至少在犯罪者自己看來如此。

可是,導演並不想給我們這樣一個罪犯。在NICK改變的同時,clyde並不想停止他的殺戮。NICK希望clyde停止犯罪,在道德上達到目的的時候停手。而此時的clyde已經不再是之前那樣,他終究打出了那個控制著遙控炸彈的電話。曾經在道德上無比高大的clyde形象完全坍塌,他不再是為了達到道德上目的而進行殺戮的人,殺戮本身才是他的目的。此時,clyde終於墮落為一名徹底的殺人犯,無論是從行為上,還是思想上,他的一切行為的最終目的便僅僅是為了復仇,而不再是一種類乎於宗教上的精神佈道。

clyde最終殺死了自己,這種肉體上的消亡也合乎他精神上的墮落,從受害者的悲慘到審判者的高尚,最終淪為醜惡的殺人犯。這種精神上的毀滅給觀眾帶來的衝擊更加強烈。我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處於道德的高地,其實我們的墮落比道德卑劣者更加可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