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唐山大地震--After Shock

唐山大地震/余震/Aftershock

7.5 / 9,450人    135分鐘

導演: 馮小剛
演員: 徐帆 張靜初 李晨 陸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少言

2010-07-26 20:04:25

《唐山大地震》:一臉「爺」相


1、
  
    六月份提前看了《唐山大地震》的媒體特別場次,當天放映時出了個小插曲,二十分鐘左右的時候,螢幕上的畫面忽然全倒過來了。當時正演到76年偉大領袖去世的鏡頭,一開始大家還以為這是導演的大膽藝術手法,都沒敢出聲,幾分鐘後發現畫面還是倒的,才漸漸有人嘟囔:「媽的是膠片放反了吧……」
    暫停半個小時後,放映重新開始,這卻讓我想起件事兒來,來自新影聯老總高軍的一次訪問。1997年,馮小剛傾其所有做最後一搏,拍了《甲方乙方》,可就在給全國影院老總放映的那天,現場出了事故,螢幕上「葛優張嘴,卻沒有聲,畫面與聲音嚴重脫節。當時馮小剛正在吃韭菜陷餃子,頓時急得涕淚橫流,把韭菜都吐出來了。」
    時間總愛跟人開些小玩笑,這些小玩笑總能給人帶來些許感慨。13年後,《唐山大地震》的提前場事故馮小剛不在,但我們假設那天馮小剛在的話,會怎樣?他可能會火冒三丈,當即大發雷霆,嚇得工作人員個個肝兒顫;他也可能會氣定神閒地坐在那,回頭跟媒體們逗逗悶子……
    總之,他肯定不會急得「涕淚交流」。13年,馮小剛苦媳婦熬成婆,苦孫子熬成爺。

 

2、
 
    《唐山大地震》處處都在展示著它的「爺」相——爺拍的是《唐山大地震》,這題材你其它人碰一下試試?你敢嗎?你行嗎?;爺不但拍了,還要漲票價,還要買5億票房,你不滿?爺吐口唾沫就是釘,絕對不慣你們包;爺就讓你們看這片子哭,你們誰敢不哭?有沒有沒人性!禽獸不如……
    在中國的導演里,沒有誰敢這麼理直氣壯地讓觀眾俯首稱爺,張藝謀不會,他沒這個必要,也沒這個能力;陳凱歌是真不敢,幾年下來,他已經失去了這個膽量和勇氣。只有「特獨孤求敗」的馮小剛,面對他的飛揚跋扈的宣言,大部份聽者表示無奈,小部份表示氣憤,於是大部份和小部份商量一下……還是等進電影院看完電影再說吧。
    看完之後出來,大部份表示無奈,小部份表示氣憤。

 

3、

 

    無奈,是因為這片子你真沒法去罵它;氣憤,是因為這片子你不忍心去罵它。
    馮小剛太聰明了,他知道面對集體記憶與親情,中國人從來都無法怒目相向。他的戰術就是讓你沒機會發洩——就像片中那個粗魯植入的著名保險公司廣告,那句廣告剛說出口,直接來一場地震,根本不給你笑場或咒罵的機會。
    而對於集體記憶和親情戲的準確拿捏,又恰恰是馮小剛的看家本領。1997年之前,馮小剛曾經拍過四部電影(《永失我愛》、《一地雞毛》、《情殤》、以及《冤家父子》),這些電影讓馮小剛掌握了日後賀歲片創作過程里屢試不爽的命脈,既以早期王朔文學作品奠定的情感基調,看似混不吝的痞子風範,內裡包裹著直擊人心的溫暖。這也是馮小剛作品一直以來的核心。《唐山大地震》里,從一個家庭的角度切入,來講述那場震驚世界的曠世災難,這也是好萊塢商業大片的不二法則。而編年體的敘述方式,更讓電影具備了宏大敘事的「中國往事」意味。
    集體共鳴從來都是電影轉化成市場效應的捷徑,馮小剛在這方面從來就沒失手過。《甲方乙方》拍攝於1997年,在那個特殊年份,該片的「好夢一日游」主題,就像一個突然出現的成人童話,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未來的好奇,以及對過去的懷念;1998年的《不見不散》,將故事搬到了美國,對海外留學存在和麵臨的問題,以及在美華人的生活進行了描述,對當時的國人來說,這恰恰是一種好奇心的滿足;1999年,《沒完沒了》最後葛優對姐姐的那段獨白,將實際末國人的糾結情緒係數化解;2000年的《一聲嘆息》,將目光對準了現代都市中年人的家庭危機,甚至引發一場不小的社會道德批判;2001年的《大腕》,恰逢中國入世初年,市場化以及商業營銷等詞彙沸沸揚揚的年代,拍片對產品營銷和廣告植入等商場熱點話題的尖刻抨擊可謂一針見血;2004年,《天下無賊》,正值政府構建「和諧社會」願景的提出年份,影片主題與之剛好契合,片中的一些台詞(「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也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2006年,古裝動作大片浪潮熱吹,《夜宴》作為馮小剛創作生涯唯一一次投機行為應運而生;2007年,零明星的《集結號》狂收2.7億票房,憑藉的是對戰爭和軍人的另類審視;2008年,《非誠勿擾》瞄準了大齡「剩男剩女」這個當下最為熱門的社會話題,同時把電影裡的城市招牌做到了極致。
    《唐山大地震》同樣如此,片中出現的場景和事件時刻在挑逗觀眾記憶的神經。尤其是對於76年震前以及震後部份,馮小剛將自己的記憶還原成一個金黃色,散發著淡淡舊相片氣味的童話般的夢境,電風扇、奶油冰棍兒、清脆的自行車鈴鐺……寥寥數筆,喧鬧、繁忙、溫暖、美好的影像躍然於觀者心田。之後,他又把自己的軍人情結盡情地展示了一把,紅磚軍區大院兒裡的草綠色,以及漂亮的女兵,是他們那一代北京頑主們記憶深處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節,處理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這一點不服不行。

 

4、

 

    《唐山大地震》註定賺得盆滿缽滿,老總們會很開心,上面也會很高興。但這也註定它不是一部偉大的電影。說它「功利」、「投機」、「販賣災難」……這樣的聲音一定會出現,馮導再不高興也沒用,因為你這片子確實給人提供這些非議的機會。「任何類似電影都有這樣的非議?」請參照《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再簡單一點說,這片子缺乏反思。當然在這個國度,這也確實不是一個導演所能控制的。
    關於影片的內容,有幾句話說。
    之前馮小剛面對「這片子敘事有問題」時顯得有點不爽。《唐山大地震》我看了兩遍,第二遍感覺要比第一遍好,但還是覺得問題存在。主要是在影片的後半部份。比如86年方登有了孩子,輟學當家教撫養她長大,這其中只用了一次打碎東西來表現她的不易,實在太不夠了,等她帶著孩子回到情緒複雜的父親面前,情感醞釀得實在不足,而外國丈夫的出現更是突然。對於這個問題,本人在採訪張靜初時她也曾表示:「這也是我在配音時有點傷心的地方,就是聖誕節回家,因為她必須去做家教嘛,回家發現孩子不見了,就像瘋了一樣,後來因此認識了她那個外國丈夫。這中間還是有她作為一個母親的心情,現在在戲裡面可能就沒有太多展現。」想像如果有了這一部份,就會好很多。
    方達和小河有了孩子,過年時方達非要把孩子留給母親李元妮。小河傷心得要死,最終還是把孩子給李元妮留下了,最後一個鏡頭是小河淚水漣漣地親了兒子一下。看得我有點鬱悶。我覺得這段最後應該在小倆口出門時,李元妮追過去把孩子送給小河,因為當初她的兒子,方達就是這麼得來的啊!(奶奶來接孩子那段,也是我認為整部影片裡最棒的部份)這人怎麼這麼不長記性呢……這確實是一個感性的問題,不過我認為如果像我說的這樣處理,會比原來那種處理好。
    用汶川大地震來作為轉折點,馮小剛說這是他和編劇的想法,這個點沒問題,但處理的方式很有問題——無論音樂,畫面感,還是鏡頭調度,都與之前和之後的部份割裂開來,整個感覺就不搭,如一友人所言:「就像八一廠拍的。」
    穿幫問題。第一個是方達和哥們在車站打撞球時用的一毛和五毛錢紙幣,看的時候就覺得不對,回來查了一下,第四套紙幣是1987年4月27日開始發行的,但當時是86年,用得應該是第三套紙幣,而且那紙幣也太新了,像剛從銀行里取出來的似得;另一個應該也是86年,方達在杭州蹬三輪拉陳道明,流光錚亮的馬路上,赫然衝過去一輛大眾計程車,以及一輛別克商務車。一部如此份量作品裡出現這樣的錯誤,實在不應該。
    結局。一個老者,面向地震紀念碑說了句「過幾天再來看你」,就騎著自行車走了,雖然有王菲的《心經》映襯,但對於這樣一個大片來說,還是份量不夠。我在想,導演為什麼不找一些地震親歷者,做一個紀實性的採訪,放在最後和字幕的一起出現呢?這個方案除了能對影片起到提升作用,對於後人來說,這些資料也是一筆文獻財富。
    還有一點題外話。在《餘震》原著小說里,繼父對方登是有騷擾甚至猥褻行為的。電影裡導演或多或少留了一點尾巴,比如繼母對繼父說的那句「不著調」,方登最後遠離父母也和這個問題有直接關係。有些看過片子朋友認為馮小剛要是想表現,就痛快拍出來;不想表現的話,就應該把這些內容都去掉不剩,否則現在看著不倫不類。不過我覺得這倒沒問題,如今的內容也符合人之常情。至於「痛快拍出來」——除非馮小剛想得獎想瘋了。
   
5、
   
    不過說到底,馮小剛這次一定又成功了,有了《唐山大地震》,有了5億票房,事業從此可能會打開一個新局面,這個局面即便無法和奧運後的張藝謀相提並論,也足以讓影響力擴大到他以往一直難以企及的一塊死角。
    他一定清楚得很,做「爺」的滋味,比做「國師」舒服多了。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