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42,134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豆子

2010-07-28 08:21:07

還有什麼值得讓我們活得更像一個人


       這是一部拍給女人的電影,這也是意識流門派創始人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半自傳,提到維吉尼亞.伍爾夫,總有太多的話想說,這個英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女權主義的先鋒,才貌並重,這位有著同性戀,抑鬱症的天才,短暫的一生痛苦得近乎完美,還有什麼比她活得更像一個人呢。
    影片開場白真實還原了歷史上維吉尼亞.伍爾夫自殺前留給丈夫萊納昂多的那一封家書,簡單的話語透著些許鏗鏘,些許堅強,此刻理解為選擇死亡的堅強,些許淡定,些許安慰,這是一個困擾她多年的夢魘,終於在這個清晨伴隨著湍急而流的河水一切都那麼很自然地爆發了,這是一個天才的夢想成真,也是一個天才最好的歸宿。
    這是一部講述死亡的電影,死亡的陰影無處不在,很多人不理解維吉尼亞.伍爾夫為何選擇自殺,有一個愛她勝過愛自己的丈夫,一個處處為她而想而活的丈夫,過著富足的生活,她喜歡寫作,而他的丈夫,劍橋大學的高材生,一位政治理論家,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和理想在一個小鎮上一邊陪她治病,一邊辦了一家印書社全程為她服務,在普通人眼裡,這已經是女人最大的幸福了,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有一個疼愛他的丈夫,可是我們都錯了,他的丈夫也錯了,她不是別的女人,她是維吉尼亞.伍爾夫,一個絕對不能用普通去形容的女子,這樣的女人不是誰都承受得起的,也不是一段看似完美的婚姻,一段從一而終的愛情就能束縛得了的,而恰恰是這些太多的關愛最終毀了這個近似冷血的天才,沒有人能真正了解她,走近她的內心才是最可怕的儈子手,試想下當下的人們又有幾個能那麼真實地了解自己呢,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愛人和親人呢。
     所以在維吉尼亞.伍爾夫再次選擇離家出走的時候,里奇蒙德的車站,她和追他而來的丈夫爆發了最激烈的一次爭吵,那一刻我崩潰了,眼淚止不住得往下流,真實得像一面鏡子疼痛不已。
   「我忍受著這樣的禁錮,我忍受著這樣的牢籠,我受著大夫的控制,不管到哪裡都收到大夫的控制,我的興趣還要他們來告訴我。。。。」在維吉尼亞.伍爾夫歇斯底裡的眼裡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她,一個極度渴望內心自由的她,一個被週遭看似寧靜充滿關愛卻滿是牢籠的環境逼得近乎發瘋的她,一個大家眼裡認為有病需要治療的她,一個不被世人理解只能選擇自閉的她,我好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曾經被週遭人定義為精神有問題需要治療的自己,我的青春期也為此渡過了整整兩年的自閉症。這一刻,我太了解維吉尼亞.伍爾夫的內心掙扎,很多時候,人們總是要求別人按照既定的軌道去做任何一件事,哪怕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太多的人被淹沒在世俗的大流中,戴著世俗的眼鏡要求著任何一個和他有關的人,似乎稍有反抗就會遭遇洶湧的冷眼和唾沫,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世俗的大軍中,形成了一道道看似完美的社會「金科玉律」,多米諾骨牌的連鎖反應也誕生了一代代比上輩更平庸的所謂的「人才」,一套套完美的「人生枷鎖」就這樣像接力棒一樣開始了他下一輪的比賽。
     一個只需要被理解就能治癒的天才就這麼被扼殺在那個看似美麗寧靜的小鎮上,在這個並不適合自己精神土壤的小鎮上,維吉尼亞.伍爾夫何嘗不在試著和深愛她的丈夫溝通:「我的生活被偷走了,住在一個我不願居住的小鎮,過著我不想過的生活。。。。。我要死在這鎮上了。。。。。。我一個人待在黑暗中,深深的黑暗中,只有我才知道,只有我才明白我的情況。。。。。。我選擇不封閉在這個小鎮的寧靜安詳里,寧願面對大都市的動盪,這是我的想法,病人的想法即使是很小的,也是允許的,我給自己開方子,那才是我的本性。。。。。。可如果讓我在里奇蒙得和死亡之間做選擇,我選擇死亡。。。。。」
        面對深愛的妻子的話,萊昂納德深知自己再也無法挽回自己的妻子了,在那一刻,作為一個男人他毫不吝嗇自己的眼淚,該有多無奈才會讓一個男人如此落淚,如此落寞,在他的眼裡,妻子病入膏肓並不適合去倫敦生活,而當初選擇來里奇蒙德也是為了這裡的環境適合治療妻子的病情,不得不說,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個很可憐的男人,守著一個性冷淡的妻子,一個成天精神遊離活在自己世界的妻子,一個成天讓他提心弔膽的妻子,一個他始終不能走入內心的妻子,原以為能用愛挽回反倒成了妻子負擔的妻子,也是他成就了妻子,如果不是因為他一直的呵護和關愛,維吉尼亞.伍爾夫早就離開了人世也不會在英國文壇產生如此的效應。太了解自己的維吉尼亞.伍爾夫終於選擇了放手,這是一個理智的選擇抑或是一個天才的瘋狂舉動,對於她的選擇我始終懷著極度尊重的態度,有的人,生著痛苦不如解脫,至於她的痛苦與其說是抑鬱症不如理解為世人的不理解,與其苟且活著不如活的更像自己。
    影片通過維吉尼亞.伍爾夫的一本小說《達洛維夫人》穿越三個時空將三個女人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一個是寫書的女人,一個是讀書的女人,一個是現實版書中的女人,在同一天同一個時段演繹著看似不同卻緊密相連的人生。
    影片運用了大量的切換鏡頭,把三個毫無相連的三個不同時代的女性生活展現得一覽無遺,對於羅拉,這個二戰後身處美國生育高峰期的普通的家庭婦女,有著外人看來近乎完美的家庭生活,同樣有個疼愛他的丈夫,一個可愛的兒子,富足的生活,一家人其樂融融地等待著他們第二個孩子的到來,看似平淡的生活就這麼過著,可是《達洛維夫人》卻把羅拉的命運徹底影響和改變了,這個每天無所事事每天等待丈夫歸家的普通女人在這本書里找到了自己骨子的東西,她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是不甘平庸,她骨子裡有著和維吉尼亞.伍爾夫相似的東西,終於在這本書里得到了詮釋和爆發,這個天生骨子裡帶著憂鬱的女人被朱麗安·摩爾演得入木三分,這個被愛包圍卻感覺不到自己的女人的無聊,恐慌,焦灼,迷茫。。。。。。即使面對自己的兒子,這個母親精神上也是若即若離,以致於深深影響了自己兒子的一生,作為一個母親,羅拉無疑是失敗的,骨子的東西讓她選擇在丈夫生日的這天也學著維吉尼亞.伍爾夫筆下的達洛維夫人選擇自殺,當她把兒子放在朋友家照看的時候,這個敏感的小傢伙似乎意識到了與母親的分離,歇斯底裡的哭喊聲都沒有挽回羅拉一個做母親的心,可是母親畢竟是母親,當羅拉在酒店吞下大片藥丸的時候,當夢見當年淹沒維吉尼亞.伍爾夫的那條河流漫過自己身體的時候,是肚子的另一條生命讓她改變了主意,在面對同樣的問題,她不同於維吉尼亞.伍爾夫的是她選擇了生存,當她再次回去接兒子的時候,回去的車上小傢伙突然說了一句:「媽媽,我愛你!」情緒再次到達巔峰,短短五個字的台詞藉著不諳世事的小傢伙的嘴把羅拉的精神生活詮釋得淋漓盡致,足以可見編劇的匠心獨處和非一般的功力。
    這個不甘平庸生活的美國女人經過重重內心掙扎終於在生下第二個孩子的時候悄然離開了這個曾經溫馨的家,不帶任何的留戀,只因為她只想活得更像自己而已,有人會說羅拉怎麼可以這樣自私,拋下尚在孩提的兩個孩子,拋下深愛她的丈夫,拋下了看似幸福美滿的生活,可是她精神上真正自由了,她終於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婚姻生活對於她無疑於是一個枷鎖,與其平庸痛苦得活著不如活得更像自己,這是何等得一種勇氣,別的不說,縱觀大環境,在那個男權主義的時代,維吉尼亞.伍爾夫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一定意義上的女權主義,而作為羅拉,她終將一生背負著罵名和不理解隱忍著活著維護著自己作為女人的一種權利,也從一定意義上詮釋了時代的進步和女權主義的發展進程,終於在羅拉的身上有了些許微薄的生存空間,就像羅拉說的,「我知道我所做的沒有人能原諒我,只有死亡,可是我選擇了生存。」
       任何一種思想形式的進程必然有犧牲,維吉尼亞.伍爾夫犧牲在了她所在的那個大時代,同樣的命運沒有再次出現在羅拉的世界中,卻在多年後的世界裡,當年那個敏感的小傢伙成了母親的犧牲品,自小深受母親影響的小傢伙無疑骨子裡有著和母親同樣的東西,對於母親當年拋下他們離家出走杳無音信,這樣的傷痛足足影響了他一生,這個叫理察的男人有著對母親不可原諒的疼痛,以致於在自己的書里描寫自己尚在人間的母親已死去,帶著對母親對女人的恨最終成為了一個GAY而感染上了愛滋病。
    寫到這個叫理察的男人,片中的第三個女人也該出場了,克拉麗薩,一個女編輯,一個女同性戀者,因為有著和達洛維夫人同樣的名字而被理察戲稱為達洛維夫人,一個現代版的達洛維夫人,也把時代推動到了21世紀,一個更加寬容的世界,只是為了想要一個孩子而不知道孩子父親是誰的女人,一個和女友生活了十年的女人,無疑在她的身上,女權主義已經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以致於克拉麗薩很自然地接受並享用著屬於她的權利,以致於被理察冠名為平庸的生活,這讓克拉麗薩很痛苦,面對這個曾經深愛過的男人,終於在前來參加慶功派對的理察的前男友到訪的那一瞬間徹底失控。穿越時空後,理察竟然在某種意義上和維吉尼亞.伍爾夫有著驚人的相似,而此時的克拉麗薩卻變成了當年的萊昂納德,無論怎麼努力,她始終無法走進理察的內心,她愛這個男人,愛得很執著,只有和理察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感覺自己是不平庸的,為了滿足自己的不甘平庸,她照顧了患病的理察整整十年,當得知理察獲得詩歌界的終身成就獎的時候,甚至放下繁忙的工作一手策劃理察的慶功派對,殊不知正是這場派對把理察推向了毀滅的巔峰。
    寫到這幾乎哽咽,每一次克拉麗薩探望理察的時候我都幾乎被淚水淹沒,這是一個被愛滋病折磨得沒有人形的病人,這是一個為了克拉麗薩而苟且活了十年的男人,在得知自己獲獎的時刻,他甚至感到的是絕望,甚至不敢直面他的這個獎項,對他而言無疑是個最大的諷刺。
   「我覺得我受不了了,在眾人面前顯得自豪,勇敢。。。。。。我還為我的表演得了獎。。。。。。我獲獎就是因為我得了愛滋發了瘋卻能勇敢面對,我該為了什麼成就才拿這獎。。。。。。為了生存,這才是我要付出的代價。。。。。你相信我沒得這個病,他們還會頒這個獎給我嗎。。。。。。我的作品將會流傳下去?我無法經歷這個過程。。。。。。因為我只想寫點東西,僅此而已。。。。。分享該死的驕傲和愚昧,我們想要一切,不是嗎?」
      人們總是習慣性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賦予一件東西太多的意義,總是流於表面的浮華,殊不知浮華背後是怎樣的一種堅持和痛苦,隱忍和殘酷。
   理察:「如果我死了,你會生氣嗎?。。。。。我只是說,我活著只是讓你滿意。」
   克拉麗薩:「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也是所有人都在做的,他們相依為命。」
     這無疑是道悲哀的符號,有些人我們自以為很了解,自以為很需要,自以為很重要,自以為可以去改變,可是我們始終無法用我們的肉眼和靈魂去感知另一個靈魂的真實存在,近在咫尺,遠在天邊的距離莫過於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這一刻如此得深刻,深刻得心像被缺了一角。
   也就在那一刻,對母親終生痛恨的理察終於體會到了母親當年的感情,當鏡頭定格在理察撫摸母親照片的時候,一切都冰釋前嫌了,而對於這次的釋然和理解,他付出了比他母親更沉重的代價,為了讓克拉麗薩活得更像自己,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像自己,在克拉麗薩來接他參加派對的時候勇敢地選擇了跳樓自殺,這一刻,三個人的生命得到了解脫,我想至少在他跳樓的一瞬間他是開心的就足夠了,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活得更像自己呢。
   有人說這是一部女同性戀電影,也是一部女同性戀的社會發展史,影片沒有大面積的渲染這個在當下仍舊敏感的話題,蜻蜓點水般做了些許暗示和點綴,三個女主人公都有和同性接吻的畫面,維吉尼亞.伍爾夫和她的姐姐,羅拉和意外拜訪的女領居,克拉麗薩和她的女朋友,歷史上維吉尼亞.伍爾夫和她親姐姐的超乎尋常姐妹的親密關係一直備受爭議,只是在那個年代,作為女權主義先鋒人物的維吉尼亞.伍爾夫也同樣要順應時代的大潮流,依然擺脫不了婚姻的束縛,而羅拉麵對婚姻的恐慌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她身上女同性戀的萌芽,只是在她所處的50年代,她依然不能勇敢地去面對自己的性傾向,而對於克拉麗薩無疑享受了前輩們犧牲後所帶來的空前的性解放和性開放。
   嚴格意義上說,並不是一部單純的女同性戀片,而是一部女性自我認知的電影,他們三個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蕾絲邊,在維吉尼亞.伍爾夫所處的男權至上的時代,從小到大備受男權壓抑的維吉尼亞.伍爾夫誓死抗爭,只能在親姐姐那得到些許的安慰和安靜;而羅拉所處的年代正是二戰結束美國的一個生育高峰期,女人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淪落為一種生育機器,得知自己的吻給別的女人的感覺是甜的時候,剛開始的膽怯退縮瞬間昇華,勇敢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克拉麗薩嚴格上也是理察成為GAY之後才選擇蕾絲邊的生活的,因為愛這個男人所以才選擇要嘗試同性的愛戀,試圖去真正走進理察的內心情感世界,可悲的是最終也沒能走進理察的內心卻讓理察為了滿足她的私心苟且活了十年,反觀一看,這無疑是女權主義的巔峰,說她照顧了理察十年不如更準確地說是控制了理察十年,這在維吉尼亞.伍爾夫那個年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對於死亡,對於生活,對於人生,對於當下的一切:要直面人生,永遠直面人生,了解他的真諦,永久地了解,愛他的本質,然後把他拋在一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