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豆子

2010-07-28 08:28:58

你有什麼資格談傷悲


       如果你正在成天尋覓愛情,或是在愛與不愛中要死不活,抑或是已經失戀離婚,那你一定是幸福的,因為你有再次選擇自己快樂的權利;如果你正在和父母冷戰抑或爭吵,那你還是幸福的,因為是他們的寵愛才會讓你擁有如此的權利;如果你正在為工作,事業,家庭,愛情,壓力奔波,享受抑或是無休止的煩躁,那你依然是幸福的,因為你有絕對支配自己的權利。。。。。。如果。。。。。。還有無數個如果。。。。。。。,幸福抑或不幸,快樂抑或傷心,失敗抑或成功,更甚生存和死亡,人生就像一個道路數不清辯不別的大迷宮,你身在其中找不清自己的方向,迷失,徬徨,清醒。。。。。。不管怎樣,你總是幸福的,因為你生在了現在的時代,一個前輩付出慘痛犧牲代價後的時代,而如果你恰恰又正好是個女人,所以請一定要對著精緻的鏡子即使流著淚也別忘記了大聲告訴自己:「我是幸福的!」
    因為下面我要告訴你的是一個關於女人的故事,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看下去,至少可以證明你是智慧的有思想的女人。
    這同樣是一部拍給女人的電影,區別於另一部號稱女性電影巔峰之作的《The Hours》的是:1.暫且拋開膚色不談,這是一群身處社會最底層的最普通最平凡的女人的自我反省自我鬥爭之路,前章充滿著苦難,血腥,壓榨,歧視,幸運的是後章有了覺醒,反抗,爭取,繼而改變自我,改變制度,男人,生活,環境,結局的過於完美延續了導演對原作本人的尊重,也賦予了時代一定的進步意義,更滿足了觀者慣性思維里「先苦後甜」意淫式自我安慰的思想體系,至少悲傷沉重的基調被鏡頭的推進和故事的發展一點點不留痕跡地剝繭抽絲掉。相對於《The Hours》女性尋求精神解放的執著和犧牲,這是一個似乎順理成章的故事情節,前者是一群物質生存環境很好渴望精神解放的女性,後者是一群自打生下來就被剝奪一切權利,即使生存也只是個工具的女人們的故事,這是兩個地位懸殊的社會階層,但是同時指向同一個話題,那就是女權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歷史上女性的壓迫是貧富不分的。如果膚淺的說前者不過是一群生活富足的貴婦人的無病呻吟,那你大可不必往下看了,偉大的女性總是指引人類上升,我想即使維吉尼亞.伍爾夫即使沒有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依然會將故事進行下去,因為她是個有絕對思想的女人就足夠了,這樣的女人生來就是具有不平凡的意義,生來就是影響世界影響他人的,像這樣的偉大女性因為鳳毛麟角可能並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相對於後者一群再普通不過的女人,其折射出生活的權利,態度和哲理更能引起大家的借鑑。
    電影改編自黑人女作家Alice Walker小說《紫色姐妹花》(The Color Purple),導演史匹柏,Alice Walker也因此部小說獲得美國文學獎、美國書評家協會獎和普利茲獎,也是史上獲得普利茲獎的第一個黑人女作家,提到這個女作家,我不得不插幾句,命運多舛,從小因一場事故沒錢醫治而瞎了一隻眼睛,幾經流產,有嚴重的自殺傾向,在相當孤獨中成長起來,也是馬丁.路德金的好友之一,她的傳奇經歷本身就是一本很深刻的教科書。《紫色姐妹花》在一定意義上是為了紀念她的外祖母,帶有一定的自傳意識,電影中女一號的原型喜麗就是她外祖母,這位十一歲就被繼父強姦的外祖母,生下了她和繼父的孩子後又被繼父賣給了一個連她自己都不願意叫名字的黑人男人,從此踏上更痛苦的深淵,與其說是女人,不如更準確的說是工具,連最基本的生存都被赤裸裸的剝削,一輩子努力掙脫命運卻始終擺脫不了,最終悽慘死去。可是真實的故事在影片的前半段就被戛然而止,出於對外祖母悽慘命運的深刻同情,在影片的後半段作者有意加入了個人的感情色彩,虛構了原型的最終結果,進而藉助小說和影片而使外祖母在虛構的世界裡過得更好些,也讓眾人因為看見冷酷、醜惡而更懂得生活。
     對於女一號喜麗,這位從小就面相醜陋的黑人女人,有著一個比她漂亮許多的親妹妹南蒂,因為她的醜陋因此也奠定了兩姐妹不同的命運,由此看來,女人的容貌無論在哪個年代哪個階層必要時都是保護自己的一道屏障,至少再殘酷的男人也不會對漂亮的女人下太大的狠手。
     影片一開始就是兩姐妹在一片紫色的花中游戲嬉戲的場景,孩子氣十足,也因此奠定了姐妹情深的基調,紫色姐妹花由此而來,隨之出場的父親粗暴的打斷了兩個孩子的遊戲,喜麗臉上的笑容並未因父親的「你的笑容是世界上最醜陋的」而打斷,此刻兩姐妹在這個家庭的地位也昭然若揭,14歲的喜麗挺著不合時宜的大肚子被父親責備,而對長相秀麗的南蒂,父親的眼裡卻多了一絲詭異的笑意,暫不管這笑意里是否含著一把鋒利的刀。
      隨著喜麗深夜生產的一幕戲,南蒂幫著姐姐接生,父親卻對喜麗的痛苦冷若冰霜,在喜麗生下孩子剛沉浸在做母親的喜悅中,還未來及好好看一眼孩子,孩子就被父親粗暴地抱走進而賣掉了,隨著喜麗和上帝的一段獨白,故事才顯露真實的一角,更恐怖的是喜麗在生下孩子前都還一直以為父親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母親也因為喜麗為父親生下兩個孩子後抑鬱而死,年紀尚輕的喜麗也因此從此喪失了生育能力。
      接著父親很快迎娶了和喜麗年紀相仿的一個黑人女孩,在父親的婚禮上,妹妹南蒂被有三個孩子的黑人鰥夫亞伯特看中而向父親求娶,父親怎麼會放過這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冷冷地拒絕了,卻將已經玩夠的喜麗嫁給了亞伯特,對於這樣一個醜陋的女人,亞伯特採取了比父親更為殘酷的方式,喜麗奴隸的角色只是做了接力棒式的轉變,壓在她身上的男人只是由父親換成了這個甚至連名字都不知道只能稱作「先生」的男人,在亞伯特看來喜麗不配知道他的名字,她手裡幹不完的家務活只是從這個屋簷到了那個屋簷,甚至也成了亞伯特的兒子哈伯取笑和玩鬧的一個遊戲道具,從進門的第一天就被哈伯用石頭把腦袋砸傷開始,他們一家開始對喜麗要打則打,要罵則罵,要耍則耍,如何生存下去成了喜麗每天要做的一道必修的功課,這個已經被男人壓榨乾的女人只知道在面對責打的同時傻呵呵得笑著,因為只有這樣才是她生存下去唯一的方式。
      看到這如果你對亂倫表示鄙夷,你大可不必看下去,在那個年代,這是發生在很多黑人女性身上的真實事件,這是那個時代深刻的烙印,是男權社會下不可抗拒的集體現象,女人從出生開始就被剝奪了一切權利,她們只是工具,隨意被男人踐踏和使用的工具,也許你會問,喜麗為何不反抗,為何總是逆來順受,在這裡請不要鄙視喜麗的懦弱,這是無法抗拒的社會現象和體制,對於她們,如何能活到明天是每天唯一的課題,生存成了她們生活的全部主題,在卑微的表面下在狹小的縫隙中,除了此別無他路,她們的生死牌被緊緊攥在男人的手裡,翻不翻牌她們說了不算。這是一個很嚴肅的文藝片,大點講從倫理上從道德上從社會現象上從政治意義上,小點講從親情上從愛情上從友情上,無不包羅萬象,影射折射反射意義極其深刻,如果你只是想看一齣悲劇,中國大陸有很多導演的電影都可以讓你哭個夠,哭完拉倒,不可否認,每次看這部電影我都會不知不覺哭出來,每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會看這部電影,在一定的精神境界上,這是一部影響我很深的電影,也是讓我有寫影評衝動的第二部電影,對於寫這個影評,我一直都是斷斷續續,始終無法一氣呵成一次完成,因為太深刻了,深刻到用任何一種文字去記錄都多少帶點膚淺的味道,這好比阿里巴巴的寶藏,每一次都會有更上一層樓的收穫,又好比圓周率永遠沒有盡頭,在這一點上我非常敬佩原作作者,在完成此作的同時經歷的會是怎樣的心路歷程,對此我對她無疑是頂禮膜拜的,就像尼采說過的「無法殺死你的,將使你更堅強」。
      對於南蒂,這個影片裡第一個出現的長相俊美的黑人女性,在姐姐嫁人後成了父親的下一個目標,不過相對於姐姐,因為她的漂亮有了受教育的機會,因為有了文化也就有了反抗意識,在一定意義上,有知識成了女性解放搖旗吶喊的一面旗幟,也成了兩姐妹截然不同命運的分水嶺,為了逃脫父親的性騷擾,她躲到了姐姐家,在得到姐夫淫蕩眼光下的首肯後,她終於留在了姐姐家,也就在這時喜麗的生活才因為有了妹妹的到來有了些許生氣,對於亞伯特的不懷好意,清醒的兩姐妹意識到分離遲早要來,在亞伯特還沒侵犯南蒂之前,南蒂開始教不識字的喜麗學習認字,也為影片中一條最重要的主線展開了鋪墊,也為喜麗種下了希望的種子,果然沒多久,早已窺視南蒂姿色的亞伯特在做了一段假惺惺的好人後按捺不住了,在南蒂上學的途中開始對南蒂企圖強姦,施暴不成活生生地拆散了兩姐妹,把南蒂趕出家門,無路可退無家可歸的南蒂從此杳無音信,臨別前兩姐妹約定寫信成了喜麗之後生活中全部的希望源泉,可是這個希望也被亞伯特硬生生的給剝奪了,家裡唯一的信箱成了喜麗從此不可觸碰的地雷區,郵箱也成了影片貫穿全劇的一個重要道具,喜麗感情寄託的歸宿地,姐妹情深在這個再簡陋不過的原始郵箱中得到最有爆發力的詮釋。
      日子就這麼一天天的過去了,亞伯特的兒子哈伯也長成了一個大小伙,帶回了一個叫做索菲亞的胖女人,這個有美國名嘴奧普拉扮演的胖女人,有著和身形一樣使不完的力氣,她的一生都在戰鬥,為了逃避性侵犯,和她的父親,兄弟,家族中的叔叔,伯伯戰鬥,這是片中出場的第一個敢向男權世界抗爭的黑人女性,翻開奧普拉的真實歷史,這位11歲就被表兄強姦的女人也因為自己真實的經歷把索菲亞演繹得入木三分,在黑人的世界裡,她成功了,她壓住了她的丈夫哈伯,哈伯對她唯唯諾諾,可是在面對白人世界的時候,那麼強勢的一個女人還是那麼轟然就倒塌了,在小鎮上當索菲亞為了保護自己和孩子向白人市長揮向那一拳的時候,為自己埋下的是真正悲劇的種子,當被一群白人攻擊的那一刻,我第一次哭了,一個母親的尊嚴被徹底踐踏,如果說之前她所努力的獲得了回報,在這一刻生命因為種族歧視因為不可抗拒的體制發生拐點,再一次出現的索菲亞是在監獄裡,頭髮花白,一隻眼睛瞎了,一條腿瘸了,目光呆滯,行動緩慢,與之前在黑人男性面前神舞飛揚的索菲亞大相逕庭,那一刻我徹底崩潰,眼淚止不住,這是我第二次哭,終於明白在無力改變的現實面前除了順受只能順受,索菲亞可已經受得起男人的壓榨和折磨,可在強大的社會體制下,她為她的直白和坦率買了很大的一個單,她終究逃不過黑人女性命運的安排,從拒絕當白人市長夫人的保姆而因此入獄最終還是被這個白人市長夫人打著人道主義關懷的旗幟將她保釋,從此成為市長夫人的司機和保姆,分隔8年後的一個聖誕節,索菲亞終於等到了可以和孩子親人相聚片刻的機會,可是就是連這短短的幾分鐘也被這個市長夫人面對她的黑人家庭的恐慌給破壞了,對於這個女人,幾乎每一次出場我都會心情沉重,如果說喜麗的出現只是代表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那麼索菲亞的出現更上升到了政治意義,那就是種族歧視,無疑無論哪種環境女人都是最直接的犧牲品,作為那個年代最弱勢的群體,這幾個女人的出現所呈現出的意義也有了階梯式的進展,不同切片下的女人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不可置疑的會有巨大的犧牲。
     對於夏葛,片中出現的第二個長相秀美的黑人女性,相對於喜麗和索菲亞,她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愛情和自由,這在那個年代那個背景下是何等的一種奢侈,她是哈伯的親身母親,索菲亞的岳母,喜麗的丈夫的情人,亞伯特真正仰慕的女人,這個女人可以狠狠把亞伯特踩在腳下,她是黑人男性眼中的女神,這個有著甜美歌喉和性感舞姿的女性無疑表面看是活得最精彩的,但是她也為她的豪放引起了最愛父親的拋棄,父女倆一直處於冷暴力狀態中,除了姐妹情深,這是片中出現的第二場關於親情的描寫,對於夏葛,征服男人易如反掌,她很清楚對於野蠻的男人最需要的什麼,所以當殘暴的亞伯特在面對夏葛的時候也終於顯現出男人溫柔的一面,由此看來對付男人最有效的一招就是讓他愛上你,喜麗最可悲的是順其自然的成了制度下的殉葬品,夏葛雖然逃脫了男人的折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樣是社會體制下的隨葬品,因為對女性的嚴格定義,她的放蕩和自由違背了社會定義,因此遭遇家庭的不恥和亞伯特父親的憎惡和阻礙,直接導致了早期她和亞伯特愛情的流產,因此當兩個女人相遇的時候,用現在最時髦的話說就是當妻子和小三相遇的時候,夏葛成了姿態很高的勝利者,喜麗看著丈夫在夏葛面前層出不窮的笑話第一次有了種報復的快感,進而自己也成了夏葛的粉絲,這個叫夏葛的女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喚醒了喜麗的反抗意識,也讓喜麗第一次享受到被重視,被愛,也讓片中出現了夏葛和喜麗類似LES的親吻場面和微妙感情,嚴格意義上,這並不是純粹的Les情節,是社會悲劇的一個縮影而已,在面對困境的時候女人只能通過同性間的相互憐惜相互取悅,突然讓我想起清代著名戲曲家李漁的《憐香伴》中的崔箋雲、曹語花兩個美人,因相憐詩貌,種下情根,因社會不容只能並嫁一夫的故事,可見社會體制對女人命運的壓制和壟斷。
      因為有了索菲亞和夏葛的出現,喜麗是悲慘的也是最幸運的,如果說影片的前一個半小時充滿著悲情的基調,如果繼續這麼將故事進行下去,Alice Walker也自然拿不到普利茲獎,史匹柏也拿不到1986年的奧斯卡11項大獎提名,後半段的一個小時是喜麗思想覺醒和反抗成功之路,其中有內因有外因,三個不同命運的女人同時指向了同一個話題,就是真正意義上解放自我進而改變男性社會,喜麗在夏葛的幫助下終於找到被亞伯特私藏的多年來南蒂的信件,看著妹妹這麼多年的來信,喜麗得知南蒂在被亞伯特趕出家門後被一對好心的黑人牧師夫婦收養了並做了他們的助理,而且更巧的是牧師夫婦的兩個孩子正是喜麗的親生孩子,對於南蒂的命運,這個從小就有反抗意識的女性無疑是四個女人中最幸運的,她成功躲開了父親和姐夫的侵害卻投入了愛的懷抱,也是她對愛的全新理解讓喜麗在妹妹一封封的來信中讀到了希望和力量,思想的覺醒一日日改變上升,最終在面對亞伯特的再一次暴力中第一次有勇氣想殺了這個男人,被敏感覺察到及時趕來的夏葛巧妙制止了,從此亞伯特也開始害怕起這個曾經被自己壓迫的女人,命運就此開始發生了逆轉。
     而對於夏葛,這個大家眼中一直漂泊的放蕩女人也最終嫁了一個變化了的黑人,並成了兒子哈伯酒吧中的駐唱,她的熱情和性感依然刺激著黑人男性的雄雞勃勃,同時在精神上也融化了黑人男性社會的堅冰,如果說喜麗是通過謀殺改變男人,那夏葛則是通過女性魅力軟化男人,對於男人面前的火辣辣,父親面前的夏葛則是很溫存的,這個內心渴望父愛回歸的女人一次次的用行為去告訴父親她是愛他的,最終在《上帝告訴你》的歌聲中,得到了父親的原諒,這一幕父女擁抱的歌舞場面堪稱經典,一句「爸爸,罪人也是有靈魂的」讓親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最大昇華。
     無可置疑,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一部偉大的影片,是每一個女人都應該去看的一本教科書,相對於前輩我們是多麼幸福,所有的之所以在你稱為痛苦的痛苦在偉大的史詩面前是多麼的渺小,似乎找不到可以容身的細小空間,相對於她們,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再去傷悲呢,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談悲傷呢?
     再次回到影片,喜麗成功離開了先生,獲得了自由,並在獲得自由的同時獲得了財富,父親的去世給他留下了遺產,先生也因為喜麗的離開醒悟,在先生的默默幫助下,身在海外的南蒂帶著姐姐的兩個孩子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姐妹重逢,母子相認,結局的過於完美當年引起了很多影評人的不滿,因為電影拍攝於1985年,那時候的美國社會種族歧視依然很嚴重,人們認為故事不能這麼完美,黑人的生活環境也不應該如此之好,雖然故事的原型是發生在20世紀初,再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這部獲得11項奧斯卡提名的電影最終卻是一個獎項未摘,為什麼??還是因為皮膚顏色的不同,這部片中演員全部由黑人演員演出的電影,甚至連拍攝期間的工作人員也幾乎全是有色人種,雖然拍攝的渾然天成,但是還是因為膚色和主題被擋在了電影界的最高領獎台上,難道僅僅是個遺憾嗎?在歷史文明發展到巔峰的今天,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抑或國家與國家之間能真正做到嚴格意義上的平等嗎?
     因為有了不平等,因此就有了殺戮,傷害,破壞。。。。。。無論在古代還是今朝,這個現像永遠都抹不去,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小到男人和女人之間,越來越多的小三出現說明什麼,暗示著一種雄性社會的回歸,先輩們付出慘痛代價依然抵不過一個個的輪迴,女人在一定意義上是堅強的也是弱勢的,為了繼續生活,她們會清除一個個的障礙,請注意這裡我用的是生活而不是生存,昭示著女性社會一定意義的進步,所以當你再次面臨困擾和傷悲的時候,請想想電影中的女人,你除了感覺幸福別無他感,不要再痴迷於自我困擾的一個個接踵而來的煩惱中了,因為你生在這個時代就是幸福的。
     在結束,我想套用蘇軾的一句話用以表達我對影片中四位黑人女性包括原著作者的偉大敬意:古之女性,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女人。而這恰恰是我給你的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