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甘地--Gandhi

甘地传/甘地

8 / 240,236人    191分鐘 | 240分鐘 (rough cut)

導演: 李察艾登保羅
編劇: John Briley
演員: 班金斯利 甘蒂絲柏根 Edward Fox John Gielgud 屈佛霍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latero y yo

2010-07-30 08:59:52

哦,羅摩


甘地死時果然說的不是oh, my god;而是hai, rama. 意思是「哦,羅摩」*。

西方主旋律電影拍起外邦的故事,總讓人有一種隔靴撓癢的感覺。首先聲明,我不排斥西方主旋律電影,看過很多奧斯卡得獎的沒得獎的那些,我也從來不反好萊塢。但是比如《追風箏的人》這樣的片子,明明講的是中東的孩子,你看到最後就覺得怎麼這講故事的方法以及故事內涵裡的那點意思跟你常看的那些發生在美國本土的中產階級白人故事差不多呢?以此類推,這種片子看起來製作精良,價值觀菁英,世界觀廣闊,但仔細一想你就發現它們完全是按自己的意思組織材料,它們完全沒有那個意圖去用中東人自己的眼光看待那片土地。

異域的地理和文化只是一種獵奇,但是政治不能不正確,更不許講些西方觀眾不太明白的事情。阿富汗的故事也好,印度的故事也好,最後其實只是討好西方中產階級價值觀裡的那同一個故事。

我喜歡甘地這部片子,對我有很多啟發,至少點開了我腦袋上的幾個穴,讓我想去了解關於這個人和那個年代印度的事情。但是這也不妨礙我帶著防備之心去看這個電影。比如上面連結裡的那篇文章,我就覺得說到了很多點子上。

為什麼電影裡,甘地老人家要喊oh god呢?因為大部份西方電影觀眾不會知道rama是啥意思那個年代也不會去wikipedia一下。就算人家查大英百科全書知道了,有幾個人會去學習印度教知識傻瓜指南,就為了搞懂電影裡一句台詞?所以編劇就算是要讓一位印度聖雄不知所云地在臨死前喊上帝,也不會讓沒有文化背景的西方觀眾看到他喊羅摩。文章里還嘲笑了看什麼都以西方文化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有人說那rama不就是印度教裡的god嗎 -- 那您的意思是印度教是基督教底下的旁枝?

拋開這個細節問題,看看電影主題。
電影著重渲染反種族歧視,反殖民主義,反暴力這三個很容易引起觀眾共鳴的主題。縱觀好萊塢大片,往往也是圍繞著這幾個核心價值觀打轉轉。別誤會我的意思,這些價值觀本身很崇高,問題在於事情往往不會簡單到可以一清二白地放到這些目錄底下。現實世界中往往沒有那麼臉譜式的正義或邪惡,往往沒有那麼明顯的對和錯。而藝術作品對待世界總是問那麼幾個相同的問題,得到那麼幾個相同的答案,總是侷限在單一的價值判斷里,看久了讓人難免覺得老套。

回到甘地本身,重要的是把甘地當作一個「人」來看。我們看這樣一個電影,崇敬一個人的智慧,以及他對世界的判斷和反應;但是,傳奇化,過份英雄化這個人,把他當作神來崇拜,只會讓我們自己失去對世界的判斷。


*查證出處:(一篇長文,關於電影形象和真實甘地之間的差距:)http://history.eserver.org/ghandi-nobody-knows.tx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