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影子写手/影子灭杀令(港)/猎杀幽灵写手(台)

7.2 / 171,197人    128分鐘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Robert Harris (Ⅱ)
演員: 伊旺麥奎格 強柏恩瑟 金凱特羅 皮爾斯布洛斯南 Tim Preec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ongbei

2010-08-02 16:01:45

「流氓」導演與「紳士」電影


看《影子寫手》,是一種安全的選擇,不用為耗費2個小時得不到任何效用而擔心。像波蘭斯基這種級別的導演,一般不會失手,即使小有跌幅,也不會低於中等水準。《影子寫手》和馬丁•斯科塞斯的《禁閉島》一同在2010年的柏林電影節上放映,都是驚悚懸疑,都發生在封閉的小島,真是有趣。和《禁閉島》不同的是,看《影子寫手》更為安全,它有一個明晰、確定的結局,不會給人帶來智力上的困擾。

功成名就,風格早已確立,技藝熟練,出於對電影的愛,波蘭斯基們(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伍迪•艾倫、阿倫•雷乃等)冒著重複、倒退、陳腐的風險,不顧年事,一部接一部地拍著。這麼看,他們挺令人感動。對老牛仔克林特,用稍帶戲謔的話來講:「有勵志、有道德、有希望、有人性、有煽情,牛仔說:我老了,你不能讓我有太多變化,況且,我一開始就這樣,你要是熱愛我,就像法國人愛我一樣,一直熱愛下去;要是對我不咸不淡,那就像看一部好萊塢產的精緻故事片一樣,別管它是哥倫比亞出品還是華納出品,略過片頭,在字幕出現前離開,就ok了。」(牛仔的話為虛構)必須做出一種選擇,要明確自己的趣味,對這些創作時間很長、作品眾多的導演,明確自己的偏好。喜歡伍迪•艾倫,要一直喜歡他的話癆;接受經典敘事,才會將老牛仔看作永遠的神話;喜歡「坐的美學」,才能夠喜歡小津數十部風格相近、內容相似的作品。要喜歡波蘭斯基一貫的調子,才能夠喜歡這部《影子寫手》。

嚴格地講,這部電影沒有帶來什麼驚喜,當然,也沒有失手,是一部水準之作。灰暗的調子、逼仄空間、悲劇氛圍,和波蘭斯基以前的作品一以貫之,但沒有產生任何意外的驚喜。可以稱得上新鮮的是,片中的影射直指現實中的英國前首相,而將實際的鋒芒指向美國。就在這點上,波蘭斯基1974的《唐人街》也已演繹過謀殺和陰謀,批判美國的過去。即便在當時,《唐人街》就被稱為帶有明顯的復古風格,在發行時,波蘭斯基甚至說道:「我喜歡那些陳詞濫調。」時隔三十多年,用復古或懷舊來概括《影子寫手》,仍然是一個恰當的說法。對於波蘭斯基的擁躉,以及一些熱愛經典懸疑類型片的影迷,《影子寫手》是一套很棒的大餐。它沒有明顯破綻,故事流暢,前面的鋪墊為最後的十幾分鐘營造的氛圍都是成功的。對於其他人,在現在眼花繚亂的片目中,這只是一部含有大明星、驚悚懸疑等商業元素的普通作品,僅僅是它的調子有點異於主流商業電影:陰暗、悲劇和無處不在的罪惡或陰謀。《影子寫手》還有一個「貢獻」,和《禁閉島》一起,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為漫長、模糊的黑色電影歷史,又添加了兩個條目。

在影片製作後期,波蘭斯基因為多年前的舊案被瑞士警方逮捕,又讓人們關注起這位導演多舛而傳奇的經歷。母親死於納粹的毒氣室,妻子、女兒被人在家中殺害,強姦13歲女孩而後離開美國等。他曾有幾段愛情經歷和婚姻,包括與當時僅16歲的娜塔莎•金斯基(德國演員克勞斯•金斯基的女兒,曾主演波蘭斯基的《苔絲》、維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保羅•施拉德的《豹妹》等)同居。這些複雜的經歷,對他作品自然產生了一些影響。然而,這些每個都令人咋舌的事件,除了在影片的陰鬱風格上有所顯露,並沒有使他的作品發生怪誕的扭曲,變得狂暴和乖戾;在形式上,更沒有前衛、花哨或譁眾取寵,如同波蘭斯基所說,他喜歡些「陳詞濫調」。把《影子寫手》放到道德感重、法制觀念強烈、保守的清教徒美國人面前,這也是一部不算尖銳、優雅知識分子諷刺式的「紳士」電影,比起克林特《換子疑雲》對美國曆史的批判,《影子寫手》中暗含的隱喻算是很溫和。那美國人只好說,這是一部「流氓」導演執導的紳士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