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berKnight電子騎士

2010-08-02 20:47:32

性,謊言,電吉他


「你的道路是什麼,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麼地方、給什麼人,怎麼走呢?」 傑克•凱魯亞克1957年在小說《在路上》中這樣問道,接下去二三十年,所有美國青年都爭先念著這句話,離開家,走在路上;他們吸著大麻、LSD,穿著破牛仔褲,背著吉他,聽著搖滾樂,摟著另一個逃離家庭的女孩或男孩。沒有人知道該往哪裡去,也沒有人在乎未來。Runaway,是他們的行動,也是目的。
《逃亡樂隊》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經血落到地上,女導演的女性視角立時顯露無疑。影片並沒有賦予兩位主角切麗和瓊•傑特太多深切的價值,更多停留在她們青春期縹緲的憤怒和生命之輕上面:切麗從乖女孩慢慢變成嘶吼著「I'm your ch ch ch ch ch cherry bomb」,風情萬種地展示著尚未成年的身體;瓊•傑特則是典型的搖滾青年,只知道跟吉他死磕,發洩著不知從何而來的怒火。隨著逃亡樂隊的旅程,兩人迅速成名,產生矛盾,最後切麗離隊,回歸普通人的生活。
整部影片前半段基本是青春片的路線,後半段浮光掠影地快速展開矛盾然後匆匆收尾——也許因為源自原型人物切麗的傳記,還有瓊•傑特親自擔任製片,影片的情緒豐滿,感覺真切,但整體看起來卻是蒼白而流於表面。達科塔•范寧和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奉獻了她們最成熟的表演,雖然斯圖爾特仍然沒有擺脫涼麵冷口,表演單調的問題——可惜影片缺乏真正尖銳厚重的東西,可信的表演和色調昏黃、略略失焦且充滿懷舊顆粒感的攝影並不能提升影片的品質:搖滾樂電影需要擁有某個「時刻」(moment),或者借個音樂裡的詞,叫令人無法抵抗的「鉤子」來撼動觀眾。比如《幾近成名》中,所有人在大巴上唱起了埃爾頓•約翰的「Tiny Dancer」;比如《迷牆》中的中學生們戴著面具排隊進入絞肉機,一邊唱著「你只是牆上的另一塊磚」;比如《搖滾巨星》里馬克•沃爾伯格走過舞台,看著跟自己從前幾乎一樣的長髮青年在台上懷著夢想和慾望縱情狂歌……《逃亡樂隊》沒有這樣的時刻,我們只看到女孩們憤怒、逃亡、歌唱、崩潰,所有聲音如謊言般浮在表面上,那是舊時代的翻版,不是原唱。
還是有點喜歡這部片子,那個時代的搖滾女孩從裡到外透著散漫決絕的性感。如今青春期女孩們聽的都是Lady Gaga和麥莉•塞勒斯吧,她們不會再沙啞嘶吼著唱「我愛搖滾樂,再放枚硬幣進點唱機吧;我愛搖滾樂,慢慢和我共舞吧……」性不再是反抗的武器,謊言不再是堵住絕望的蓋子,電吉他也不再興奮並且嘈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