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濯足
2010-08-06 01:22:44
靈魂的樂師,生命的追問——評電影《入殮師》
看完這部電影,彷彿聽了一曲悠揚的大提琴曲:不矯情、不做作、流暢自然。影片講述了主人公小林大悟在日本山形縣當入殮師的故事,如主人公一樣,我當年去日本,也是從東京到山形,不過當然不是去當入殮師,但這路線的共通,讓我頓感這樣的故事和風物,似曾相識。
小林在東京某樂團演奏大提琴,但不幸樂團解散,小林與妻子美香失去了生活來源,於是決定回到山形鄉下。小林在山形,不明就裡地成為了一名入殮師。影片就此展開的,既是一段生命之旅,也是一段理解之旅。
影片《入殮師》圍繞「理解」一詞,展開了多組矛盾:小林對入殮師這一職業的理解;妻子美香對丈夫所作選擇的理解;小林對兒時拋棄他的父親的理解。由於影片是以入殮師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職業展開的,因此這種理解不同於現實生活中所謂的大部份理解的情況。這種理解不是通過言語上的溝通,不是通過文字上的交流,而是通過行為窺見態度,是一種超越生死的終極理解,也正因此,這種理解一方面顯得另類,另一方面顯得優雅與崇高。
入殮師這一特殊職業是被社會普遍誤解的,被認為是做死人生意的,是骯髒與卑賤的。但是,死亡這個命題又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同時,由於生者與死者間擁有難以割捨的情感關係,所以每個人心中就產生了或多或少的靈魂觀念與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影片除了展現在觀眾面前的三個層面的理解之外,意在通過電影爭取到整個社會對入殮師這一職業的理解。所以,觀眾在觀影過程中除了收穫一個個感動之外,實際上也從心靈深處生發出一種由衷的理解與體諒,這是影片《入殮師》的社會價值。
影片對死亡命題的探討只是點到為止,但這一命題的提出卻有著很深的意味。入殮師的目的是「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她永恆的美麗」,並在影片後半部份點明「死是一道門,是一種生命的超越,走向下一程」。影片的這種討論不僅告訴我們死亡是一種生命過程,同時也旨在說明入殮師是將逝去的人渡到彼岸世界的引導者。
在此基礎上,影片《入殮師》還嘗試用「通感」的方式使觀眾深入思索死亡命題。由於主人公小林是一名大提琴樂師,因此,他在山形田野中演奏大提琴的場景既合情合理,也充滿詩意。這一場景既是主人公在思索死亡命題,也是讓觀眾思索這生命的追問。大提琴厚重、溫婉的音色與死亡命題絲絲入扣、相互交織,構成了影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與意境。
當入殮師被電影視角所關注,入殮師這一特殊職業走上前台,也被人們所關注,這時,我們能夠發現,我們真正被電影打動的不是情節、不是音樂,而是主人公在為死者入殮時的優雅動作和認真神情。「永恆」之於死者,「崇高」之於入殮師,這是影片在獲得「理解」之外的其他精神訴求,也同時拓展了影片中深刻的生命追問。
《入殮師》是我為數不多的看完片尾的電影之一,因為我在大提琴的樂曲中,隨著電影畫面重溫了入殮師那一系列優雅、認真的入殮過程。如果觀眾能夠在樂曲中也沉靜下來思考這種生命的追問,這不僅構成一種超越電影藝術的境界,也同樣達到了一種對個人靈魂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