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夏天的故事 A Summer's Tale

夏天的故事/夏日的故事/人间四季之夏天的故事

7.6 / 6,319人    113分鐘

導演: 艾力侯麥
編劇: 艾力侯麥
演員: 梅維爾波柏 艾曼妲蘭格蕾 關妮兒席夢 歐黑莉亞諾琳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和光

2010-08-06 18:05:51

如何在遇到你的時候停止精神投射運動


(從我的一篇論壇發言中截取的一部份)

有一位朋友提到三個女生是真正主角,而男主角倒是次要配角,進而認為,女主角對應著或者說象徵著男主角的三個自我或者說三種內心聲音(不太記得原話了,如果轉述有誤的話非常抱歉哈)。

我也傾向於認為,在故事的深層結構上,三位女性的確呈現為「男主角自我的對應物」這種可能性。但是我很想說的一點是,侯麥沒有像很多其他電影一樣,使用隱喻或者象徵的手法來實現這個結構。侯麥厲害的地方其實就在這裡,而有趣的地方也是在這裡。

所謂隱喻或象徵的表現手法,在電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兩類,一類是高度類型化的電影,另一類是高度風格化的藝術電影。

前者譬如西部片,人物設置和場景使用無論怎麼變化,都遵循正/邪,自由/司法,反體制/體制,反現代/現代這種結構上的象徵對應關係。後者如伯格曼、塔可夫斯基等思辨與詩意的作品。在這些鏡像系統中,隱喻比比皆是。

但是侯麥的電影跟前者類型片以及後者藝術片都不一樣,他是不使用象徵與隱喻的,但是他的電影達到了引發象徵與隱喻聯想的效果。正如那位朋友所提到的,我們從《夏》這個故事中可以抽象出「三位女性對應著男主角三種自我投射」。但是我們卻是通過看一個像准人類學紀錄片式的電影中得到了這個印象。


那侯麥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

顯然他不可能真的完全脫離出類型片的模式。他可能只是將有形化成了無形。簡單說來,他仍然會有「3個女性」這個設置,這就代表說,他沒有脫離一個寓言型的或者說神話型的結構體,進而沒有脫離一個單純的講故事講道理的框架。但是,他沒有像類型片一樣,不給這三個女性(即配角)任何自我詮釋的機會。相反,他有給:三個女性都是非常強勢的「自我道德訴說者」,在道德上、在自由與選擇的問題上,擁有比男主角明確得多的個人觀點的。如此一來,這3個女性就在也許30-40%左右程度上,跳脫了刻板印象。可很有趣的是,侯麥又沒有讓她們真正跳脫出他的「畫框」,跳脫出他所限定的「男主角眼中的她們」這個視點。

換言之,整個故事依舊是由男主角眼中看出去的;整個故事探討的(或者說故事線索)是,他如何處置/選擇「他眼中」的這三個女性與他之間的關係。

於是……(最妙的地方來了——)我們看侯麥電影的人,擁有的主題結構不是西部類型片式的一層或套層的封閉/半封閉的象徵世界,也不是很多藝術電影中那種由喻體和喻體旁根錯之起來的一個擴散性的詩意結構。侯麥電影結構往往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圓形交集結構。

每個角色都是一個圓,而這個圓是通過疊印在其他的圓上使自己顯現出來的。簡單說來,就是「女主角A是男主角看見的女主角A,男主角是女主角B看見的男主角,女主角C是女主角A看見的女主角C等等等等……」

在《夏》中,3個女性的圓看上去處於相互擠壓的狀態,之所以相互擠壓,不是因為她們彼此真的是爭鋒相對的三個人,而是因為他們在男主角的圓圈中重疊了。換言之,男主角所看見的女主角ABC,他們在男主角頭腦中被投射被安排的處境,使得男主角無從辨認與選擇。她們所代表的這種投射對應了男主角自身的人格安排。

具體說來,男主角因為其自身對人群對一個更大的精神結構的迴避,使得他無法接受一個和他重疊最多,但卻大於他的「圓」(人種學預科女博士),於是他選擇了和她做朋友。

而對第二個,那個主動追求他的女孩,因為他那種人性裡的狡猾,他無從抵擋這個女孩的「選擇題誘惑」,總是最後滑入一個他並不滿心願意的選擇。這種在精神上的折衷,最終又被第三個女性所代表的「更完美的更主動的追求」所替代,使得他又一次發生後悔。

這種精神投射運動,正是侯麥一生津津樂道的吧。

所以電影《夏》其實也在探討另一個問題,就是通過呈現一個愛情故事來探討一種典型化的精神結構。我覺得這種探討只要深刻,就是普世的,很可能達到一種深度共鳴的效果。這種共鳴本身其實就是「類型片和藝術片」的共同追求。唯一不同的是,藝術片更適宜呈現分裂感,呈現多樣性。正如《夏》它所呈現的這種男主角對「選擇性/偶然性/多樣性」這種精神課題的「無力」。他寧願把自己交付給他所認為的偶然,讓那個偶然帶他離開這個他貧乏以對的精神課題。但事實上,這種偶然並不是真正的偶然,而是此岸的絕對(圓形封閉的精神結構),他的絕對裡面無法產生愛,無法引渡到彼岸(小島)。他所依靠的這種偶然性,似乎解決了難題,卻無力實現他心中的完美境地(到達他的理想的小島)。

這種精神結構是他自己給自己規定,並津津樂道其中的。愛情只是一個課題。這就太像是我們的生活了。所以說侯麥電影好看,不是好看在於它是個「夢」,而在於它們以最優雅的方式探討了人類精緻的大腦和內心圖景這個較難呈現的現實。

那這個現實圖景裡面最重要的自然是道德。道德決定選擇。而在《夏》這個男主角身上,他所具有的「柔弱感」,其實對應的不是他真正柔弱的腦力和性格,而是對應著他的「道德」。那另外3個女性也並不是性格強勢,而是道德壓力上的強勢。

男主角的精神圖景如果有一個強勢的「點」,其實他都不會遭遇3方面的壓力,而正是因為這種沒有「固點」的無形的道德感,使得他面對「偶然、命運」顯得如此捉襟見肘,滿受質疑卻自喜自戀。


塗抹了一些隨性的想法,希望大家多批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