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隔離島--Shutter Island

禁闭岛/不赦岛(港)/隔离岛(台)

8.2 / 1,491,734人    138分鐘

導演: 馬丁史柯西斯
編劇: Laeta Kalogridis 丹尼斯勒翰
演員: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馬克魯法洛 班金斯利 艾蜜莉莫蒂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樹上の男爵

2010-08-07 08:51:13

禁閉島の分腦遊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終於看完了,說句實話,這是一部讓人看了腦袋直疼的電影,顛覆了普通的電影模式,但是研究起來非常有意思。
     歐美雜誌說只有智商150以上的人才能一口氣將該片看完,而剩下的人會被片中遍佈的謎題和懸念繞暈,然後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把碟片磨花。這就足以解釋這部晦澀難懂的電影非但沒遭遇滑鐵盧,反而在今年2月底首映後還相繼登頂美國、英國、法國、韓國等國的票房首位,全球票房猛吸2億美元,因為很多人把看懂該片作為證明白己智慧的一個像徵,你需要把思維剖成兩半才能從「禁閉島」走出來,這不是看電影,更像是一個分腦遊戲。
     什麼是分腦思維?我想大概屬於心理學範疇吧,我的做法是將事件劃分成為不同角色或者從不同角度,來進行邏輯組合,我來舉個例子:比如一輛長途客車行駛在陡壁邊的公路上,途中一位乘客要求下車,隨後客車繼續行駛,不遠處一塊大石剛好從山崖上滾落下來,不偏不倚剛好擊中車身,導致客車翻下山崖,除下車那位無一倖免,注意!分腦思維開始:這位幸運兒大致會有兩種思維方式.
①慶幸:天啦!還好我下車了,不然我也掛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要好好活下去......②自責:都是因為我,要不是我下車耽擱那5秒,車明明可以開過去不被石塊擊中,是我害了大家......兩種思維方式似乎都很符合邏輯吧?整個事件之所以有兩種思維方式,是觀察的角度和角色不同而造成,分腦思維其實是抓住關鍵詞然後再將其事件線索連接,①關鍵詞:我(倖存者)②關鍵詞:大家(遇難者)。線索①,②相同:車禍,巨石,車跡。

現在回到電影來,導演的手法實在高明,首先一開始馬上給主角亮身份:聯邦警察及搭檔調查案件,於是觀眾會很自然將關鍵詞定位:主角(聯邦警察),線索也很自然定位:主角發現了什麼異常,主角詢問了哪些人,主角查探了哪些區域......
大概將所得線索連接後,得出的邏輯是:
     ①偵探的故事。泰迪和搭檔一起到孤島精神病院調查女病人瑞秋的越獄案,但他真正目的是藉機找一名燒死他妻子的縱火犯萊迪斯,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精神病院對病人實行洗腦和藥物控制,所以他決定找出真相。在鄰近大功告成之時,他險些被博士洗腦。他只能假裝接受「事實」以為韜晦之計。最後他望了望醫生手裡裹著的手術刀,對助手說了耐人尋味的那句話:「究竟是變成行屍走肉好,還是堂堂正正地死才好」。之後隨眾人走進燈塔。
你能這麼想不代表你笨,或者低智商,相反相當正常。

另一個思維方式就有深度些了。也就是我看的第二遍,眼睛都疼了,而且特別累。關鍵詞:大家(每一個有台詞有可線索行為的人),線索:談話內容,人物表情,情節事件......
將所得線索連接後,得出的邏輯是:

縱火犯的故事。泰迪其實就是萊迪斯,由於他患精神病的妻子溺死了自己的三個孩子,他一怒之下槍殺了妻子,面對整個家庭的破裂,他瘋了,從而產生幻覺,並在大腦中產生了偵探故事的版本,他的那個警方搭檔其實是他的主治醫生。最後泰迪清醒過來卻無法面對現實,不願像怪物一樣繼續活下去,而寧願承當起一個正常人的責任而選擇赴死,假裝他沒有清醒。他清醒、冷靜地走向結局,主動去完成這個壯烈的悲劇。從某種程度講,第二個故事更應該是電影本身想表達的,你看,萊昂納多不是在海報中劃燃了一根火柴,這不是就在隱喻他是縱火犯嗎?


其實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類的電影,所謂一部好電影就是給你想像的空間和無窮的回味。分腦故事一部電影兩條線索大家有必要了解下《禁閉島》所設置的時代背景。這部電影設定在冷戰初期,一個充滿猜疑和妄想的年代。二戰陰雲剛剛消散,核戰爭危機籠罩全球。   萊昂納多飾演的警探泰迪被指派到囚禁和醫治有犯罪前科的精神病人的禁閉島調查一樁神秘的女病人失蹤案,泰迪在當警探之前曾參加過二戰的歐洲戰場,並參與解放了納粹的達豪集中營,這為他今後遭遇的一系列噩夢埋下伏筆。言歸正傳,說說《禁閉島》引起影迷的分歧根源。很多人表示,觀影障礙首先在劇情上,網友基本分成兩派,爭得不可開交。其實馬丁·西科塞斯的高明之處就是在同一部電影裡講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我是個電影迷,它已經成為了我喜愛的影片之一,我敢預計,這部電影及有可能獲得2011年奧斯卡提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