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

黑鹰坠落/黑鹰降落/黑鹰计划

7.7 / 423,245人    144分鐘 | Germany:142分鐘 | USA:152分鐘 (extended version)

導演: 雷利史考特
編劇: Mark Bowden (Ⅱ)
演員: 喬許哈納特 艾瑞克巴納 湯姆賽斯摩 傑森艾塞克 伊旺麥奎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開燈

2010-08-07 17:25:26

《黑鷹墜落》謊言,美麗的悼念


《黑鷹墜落》是2001年底上映的一部美國片,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講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於1993年時,在索馬利亞執行的一項抓捕任務,最終變成美軍與當地民兵之間慘烈的軍事衝突,並導致美軍後來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自索馬利亞撤軍。這次在索馬利亞的軍事行動,是美國自越戰以來所面對的最大軍事失敗。

 

《黑鷹墜落》的導演是雷德利-史考特。一個好的導演必須展現優秀的拍攝手法和對影片內容的獨特深度與角度。雷德利在《黑鷹墜落》中所運用的拍攝手法無疑是一流的,他用了大量的冷色光和紛飛的子彈來表現戰場的殘酷無情,並以層次分明的剪輯方式與述事方法,將地面「遊騎兵」、地面「三角洲」部隊、空中救援部隊、指揮前線的空中直升機、指揮總部之間的聯繫和角色,有條不紊且完整地呈現在大螢幕上。讓觀眾宏觀地看到事件發生的完整過程,同時微觀地看到士兵們陷入地面巷戰時的無助與脆弱。

 

雷德利在《黑鷹墜落》中顯然是有自己的角度的,雖然他所採取的角度未必客觀與真實。雷德利在影片中採取的角度是「袍澤之情」。美軍在該次行動中,本來是為了追捕民兵首領艾迪加而發動的一次突擊行動,但卻因為消息不確實,反而遭到民兵部隊所喚起人民群眾所包圍。原本只是派兵去救出遭圍困的一小撮部隊,卻因為接連的「黑鷹」直升機墜落,以及戰術的失當,使得需要救援的士兵人數不斷增加。在《黑鷹墜落》中,雷德利基本上將整體戰術的問題給切割掉,也將索馬利亞民兵的觀點給切割掉,完全地取鏡美軍士兵在槍林彈雨中,如何不顧安危地撲向被圍困的部隊,並且由最高指揮到一線士兵都堅絕地抱持「絕不會有任何袍澤被拋棄」的信念--即使是屍體也要救回來。

 

我個人覺得《黑鷹墜落》的最大缺點在於缺乏深度,切入的角度過於浪漫而流於浮面。在展開劇情時,雷德利選擇「就事」而不「就人」,也就是以相對完整的方式來表現事件的全過程,而不著眼於內部個別角色的心理變化。影片中美軍各個部隊主體都有至少一位主要角色,但這些角色的性格、背景並未被著墨,觀眾看到的是好些士兵不計生死地要相互援助,勇氣和道義是這些人僅有的色彩,沒有人陷入恐慌,也沒有人殺紅眼,主要演員清一色地都是冷靜和沉穩,等待救援的人不恐懼,請纓救援的人不激動,沒有人質疑行動的正確性,也沒有人質疑救援的拖沓與散漫,使得觀看的觀眾無法對人物或事件產生觀點和情緒。在敘事順序和節奏上同樣是冷靜和沉穩的,從一開頭士兵出發進行抓捕行動、到一次次的黑鷹墜落陷入包圍、到最終被解救而出,士兵們的情緒沒有明顯的起伏,沒有輕鬆到恐懼、恐懼到絕望、絕望到希望、希望到激動的變化,整個事件呈現得很完整,但沒有高、低潮的區分,人物的情感沒有被深入,事件的演變因果也沒有被深入。觀眾看到的是,美軍陷入索馬利亞民兵的瘋狂包圍中,大量的美軍士兵完全基於自願而上前線救人,在不實施具體戰術指導的情況下,指揮官任由各個部隊發揮袍澤之情、任意行動。

 

感人嗎?有些。奇怪嗎?確實。《黑鷹墜落》描繪了壯烈而勇敢的戰爭畫面,但觀眾卻未能對人物和事件產生太強的感受,若說那是因為雷德利試圖以「客觀」的觀察角度來表現這場軍事衝突,他卻將索馬利亞民兵的角度給切割掉,並浪漫地強化美國士兵之間堅強與勇敢的英雄氣概,採用完全主觀的表現形式。雷德利的作品通常是非常男性色彩的,並帶有浪漫風格,然而雷德利的浪漫英雄與馬丁-斯科西斯的《計程車司機》、大衛-林區的《我心狂野》、盧貝松的《這個殺手不太冷》、王家衛的《旺角卡門》裡的浪漫英雄非常不同,後面這些英雄都帶有堂吉訶德的傻氣,呈現的勇敢是理解一切後的勇往直前。但雷德利的英雄則是傳統英雄,勇敢不怕死、能幹不會死。而且雷德利還喜歡用一流導演不太會用的慢鏡頭配上悲情樂曲,來表現英雄的悲劇色彩。我想故事和人物的深度不足,始終是雷德利無法晉陞頂尖導演地位的一個障礙。

 

《黑鷹墜落》中其實還是有能夠讓觀眾情緒激動的部份,那是在影片結束、說明字幕出現那一瞬間,當看到字幕上寫著,在這次軍事衝突當中,美軍犧牲了17名士兵,而索馬利亞民兵死亡上千人時,我想每個觀眾都忍不住激動起來。這個數字顯示《黑鷹墜落》中所說的故事是一個謊言,是一個美化版本的英雄故事。這樣的死傷數據,這絕不是一個軍事衝突,這是一場屠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