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三個傻瓜--3 Idiots

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瓜/作死不离兄弟(港)

8.4 / 435,846人    170分鐘

導演: 拉庫馬·希拉尼
編劇: Vidhu Vinod Chopra 拉庫馬·希拉尼
演員: 阿米爾罕 卡琳娜卡普爾 Sharman Joshi Madhava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信忠仁

2010-08-07 17:38:58

可以反覆觀看的電影之一——《3 idiots》


《3 Idiots》是一部印度大片。但如果你想從中看到華麗麗的場景、服裝、大牌、特效…恐怕它會讓你失望。好在大片的限定不止於此,每個人的自我定位並不一致,但如果能夠得到普遍的認同,毫無疑問,便是真正意義上的大片了。那些尚未公映就自詡為大片,上映之後被普遍叫罵的片子算不上大片,不過冠上大片的帽子來套取觀眾兜裡的銀子罷了,充其量算個「偽大片」。繞來繞去,我無非就是想說明,《3 Idiots》算得上大片,而且是能夠得到大多數觀者認可的真正意義上的大片。
印度電影基本沒看過,至今有印象的有且可能沒有三部。一部是小時候看過的《血洗鱷魚仇》,從片名基本能夠猜出內容來。我猶存深刻印象的原因也就在於這部電影離奇精彩的情節。當然,這和小時候觀影匱乏,閱歷淺薄,一無所知有關係,換做什麼都可能發生,什麼發生都可能看到的今天,恐怕早就忘了。另一部是家喻戶曉得《貧民窟百萬富翁》,嚴格的說,它不是印度電影,是美國電影。就像判斷一台電腦,總得從主機來判斷,這部電影可以說是美國的主機,印度的顯示器,性質和當年的《末代皇帝》差不多。第三部是《未知死亡》,存在電腦里兩年多了,至今未看,可惜。這樣,僅有的三部與印度有關的電影,後兩部也都不能算數。
一直以為,我們的友邦印度(雖然很長時間並不友好)國情和我們最為相似,因此電影也應該不分伯仲,考慮到我國在國際上無論實名虛名總還有個提名,名氣稍響於印度,電影也應該稍強於印度,那部《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雖然獲了個小金人,但《末代皇帝》也獲過,一比一抵消。整體實力我們是大爺,印度是叔叔。可是看完《3 Idiots》,覺得自己才是個idiot。
我本不想將其與中國大片比較,但為了說明我想說的,不得不如此,我將不帶任何有色眼睛,對伯仲之分做個評述。
首先在題目上,《3 idiots》再尋常不過。對比《英雄》的英雄,《無極》的無極,《赤壁》的赤壁,idiot其實很idiot。沒有英雄的主旋律,無極的深邃感,赤壁的歷史感,因此論片名的吸引力,我們贏了。不過片名好似人的筆名,叫什麼都可以,出了名的筆名不是因為名字起的好,單就名字好看好聽來講,魯迅確實不如慕容飛雪、令狐飄雪、獨孤求雪…但——你懂的。所以片名的價值要仰賴電影本身,如果阿凡達當初叫阿凡提,阿凡提也會火的找不著驢的。
並且,看過了《3 idiots》後又會發現,三個傻子一點都不傻,比誰都有靈氣。尤其是蘭徹,簡直是謎一樣的男子。於是你會頓悟,idiot——大智若愚。
名字不重要,我們放過名字,看看電影本身吧。
考慮到觀眾的生理要求,一般電影的長度都不會超過兩個小時。大片雖除外,但也不願意冒這個險,於是我們看到了《赤壁上》和《赤壁下》。據說當年《美國往事》放映時,由於影片過長,也增加了觀影時的中場休息。為的就是怕觀眾審美疲勞,失去觀影的興趣,據說印度電影至今如此。《3 idiots》片長達170分鐘,我是在電影看完之後才發現的。不過由於笑料不斷,共鳴不斷,看電影時一直盼著不要結束不要結束,直到故事講完了,自己覺得可以結束了,不然就會狗尾續貂,電影剛好在美的一塌糊塗的天空、湖泊、沙灘、愛情的完美結局中結束了。看看錶,不覺已經過了兩個多小時。
好電影,是不怕片長的。
這是觀影外的感受。對於這部電影本身,我似乎還沒有說。
如果給影迷劃分一下類別,我覺得《3 idiots》更受青年影迷、憤青、教育工作者、社會問題專家、理想主義者、印度歌舞愛好者、有為青年、完美主義者(排名不分先後)等的青睞。這個名單可以羅列得很長很長,也就是說,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夠從這部電影中找到需要的東西,它適合各種類型的人群觀看。它給教育家們講什麼是合適的教育理念,給學海無涯的學子講什麼是正確的學習方式,給追求愛情的人講什麼是真正的愛情,給潦倒窮困的人講如何卸去壓力輕裝上陣,給稱兄道弟的人講什麼是真正的兄弟大義…
貫穿始終的是,給一切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人講怎樣才是真正的活法。
聽說這是唯一一部在本土票房上打敗《阿凡達》的電影,我相信。當然,《阿凡達》也是部上好的片子,這兩部雖然票房天壤,但各有優勢,有的一拼。
說下《3 idiots》在我眼中的缺點吧。
《3 idiots》的故事設計太優秀了,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過於豐富的經歷讓人覺得不夠真實,其中加入的歌舞表演也使我有這樣的感受,這一點稍後再說。電影裡比如用吸塵器接生一幕,專業產婦都驚呼不已。電影不是真實,但要靠真實取勝。但真實往往平淡,這相輔相成的矛盾存在於一切尊重現實,予人啟迪的影片當中。神魔科幻類影片是假的,但也力圖讓人相信是真的。「栩栩如生」的成語,說明一切。
我一直不太習慣印度電影裡的歌舞表演,覺得它會衝斷故事的連續性,削弱故事的真實性。我當然知道電影是藝術,是圖像與聲音的複雜結合,但電影也有電影的真實性,你知道它不是現實,但你會以一個真實的心態去觀賞他,你願意相信它所說所做的,都是真實的,所以我們才會為之感動、氣憤、開心,才會花費時間金錢去觀賞它。不過在原本順暢的情節突然加入熱鬧的歌舞,難免會有不適,尤其是加在電影的中途,而不只是結尾。但這正是印度電影的風格,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在電影越來越好萊塢化的今天,印度藉此體現電影的印度元素,也是高明之舉。中國人不是印度人,不能對歌舞元素受之如一也只是個接受問題,不是電影本身的弱點和缺陷。
除了這兩個不算缺點的缺點,《3 idiots》堪稱完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