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08 00:15:52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熬夜看完《入殮師》,很平靜,很安心,像這盛夏的夜晚,微涼。
也忘了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在暗夜寫一些文字,或關心情,或關音樂,或關某個人,或關,一部電影。
一直以來,都對日本文藝電影情有獨鐘,岩井俊二般娓娓道來的敘述,緩慢的節奏,總是能給自己帶來一種莫名心安的力量。沒有暴力,沒有情色,沒有低級和無聊,有的是關乎人生,生命,親情,等我們內裡最本質東西的思考。沒有太多的大喜大悲,也沒有讓人驚嘆的特技,導演只是那樣靜靜的,為我們泡上一杯清茗,讓我們兀自看著杯裡的茶葉規律的浮沉,獨自思考著,偶爾的一句點破,遂恍然大悟,笑,卻不語。
電影《入殮師》的開頭採用倒敘手法,很安靜地,以一種緩慢卻不拖沓的節奏為我們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入殮過程。整段畫面給我的感覺只有兩個字,神聖。整個會堂的擺設,入殮師專注的神情,以及入殮師雙手緊握死者雙手時的慈悲,死者家屬的狀態,無一我向我傳遞出神聖的氣息。原來死亡,也可以是一件莊重神聖的事情。
老社長佐佐木說,入殮師,是幫死者踏上安樂的旅行,給死者溫暖,幫助死者贖清罪孽的工作。看著頭髮花白的老社長面帶尊重地為死者淨身,更衣,化妝的時候,我在想,這樣一個自己離死亡之門僅在咫尺的老人,是要用一種怎樣的心態,才能安然並面帶慈悲的為他人送行。他們說,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妻子,是老社長的第一個客人,我看著社長談論妻子時的神情,自以為是的猜想,他們,年輕的時候,一定是有很多故事的人。也許,他會為她烤美味到成為罪過的河豚魚白;也許,她會滿帶笑意的打理花卉,專注的全然忘卻身後那雙包含愛意的眼睛。也許,正是對妻子的這份愛,延伸,擴散,變成對人性的尊重,對死亡的寬容。死亡,其實未嘗嚴厲和悲傷。
影片裡,隨處可見的入殮鏡頭,死者家屬不同的態度語言。有的人謾罵悔恨,有的人悲痛哭泣,有的人微笑坦然。最讓我影像深刻的,是一個男人的死去。蓋上棺蓋之前,男人的妻子,女兒,姐妹,塗上唇膏,在男人早已僵硬的臉上留下鮮紅的唇印。這些唇印彷彿一個證據,濃縮著他們愛過並一起生活過的曾經。在死面前,偉大和渺小只是一念之間。有的人怨恨了,有的人卻選擇了寬恕。
一直都覺得,人,無論身處何地,處於某種狀態,是都應該堅持生命里某些最柔軟的質地而不曾改變的吧,那些質地,是自出生便擁有的,卻也因為得到容易,往往不被珍惜。比如,親情。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吧,當小林得知自己30年未見的父親死去時,當想到父親在自己6歲時便拋棄自己與人私奔時,當回想這麼多年來媽媽的痛苦時,為之送行成了一個艱難的抉擇。一邊是30年的仇恨,一邊是割不斷的親情。所以當我看到小林停下狂奔的步伐轉身回頭時,我笑了,他給了自己一個機會,一個饒恕的機會。好在,他沒有錯過。
「活了70年,遺物只有一箱東西,真的很可悲。」,看到父親的遺體,小林不無惆悵的說到。生命幾經風雨一番輪迴下來,什麼都帶不走,就包括承載一切的肉體,都是無法帶走的遺憾。唯有那些看似壓箱底的質地,卻漸漸浮起,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最珍貴的,我們一直都在忽略。當小林掰開父親已僵硬的雙手時,掉落的那顆石頭,小林孩提時代送給父親的那塊,回憶如電影鏡頭,一幕幕映入小林的腦海,那個狠心,自私的父親不見了,能看到的只有父親看自己拉琴時的淺笑,父親把石子遞給自己的溫暖。仇恨啊,冷漠啊,一瞬間統統釋然,你看,在死亡面前,我們可以那麼寬容。可是為什麼,這寬容不能來的早一些,畢竟,死去的人,在這個有你的世界,終究是感受不到你的寬恕了。他或她是會帶著怎樣的遺憾和悔恨走去另一個世界的呢?
喜歡電影最後一個鏡頭,小林把父親手裡的石頭緊貼在妻子的腹部,那裡,有一個正在成長的小生命。由死亡到生的傳遞,原來,死,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是去往另一個世界,像一扇門。
不是結束,而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