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ALWAYS再續幸福的三丁目--Always: Sunset on Third Street2

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续三丁目之黄昏(港)/再续幸福的三丁目(台)

7.6 / 727人    Japan:146分鐘

導演: 山崎貴
編劇: 古澤良太
演員: 吉岡秀隆 小雪 須賀健太 藥師丸博子 堀北真希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羅羅生

2010-08-08 21:35:49

幸福的純真年代


「好美的夕陽!」

「今天的夕陽看起來特別美麗。」

「我知道為什麼喔!那是因為……我們三個一起看的關係。」

「也對。」

「也許是吧。也許真的是這樣!」

這是剛看完的日本片《再續幸福的三丁目》里最後一段對話,是潦倒作家茶川一家艱難團聚後的對話。是呀,事物的美麗醜陋、高大渺小、善良兇惡不正是取決於我們內心的美麗醜陋、高大渺小、善良兇惡嗎。

60年代的日本,經過戰後十多年的經濟調整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人們的生活因國家的巨變而波動著,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時期一條叫三丁目的普通衢巷裡,這裡的人們樸實善良,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著未來的美好,同時堅信生活中還有比金錢更為重要的東西!

電影的美工,超現實表現做的非常成功,完全把我帶到那個極致陌生的時空,和包裝海報聯手讓我覺得是一部幾十年前的老電影,片頭的一段怪獸摧毀東京的CG動畫一度讓我疑惑,再拿過包裝仔細找拍攝時間才恍然——2006年!

電影在劇情上反倒沒有超現實主義的意思,結尾很溫情感人,眾望所歸,回首那樣純真的年代誰都會淡忘現實的殘酷,記憶里更多留存的是浪漫回味。

看完後,我開始回憶起自己的幼年,上世紀的80年代初,那個屬於我的純真年代。我們的國家開始了變革,生活日新月異起來,那時的我並沒有對這些有所感知,記憶深處最清晰的是住在坯房的外婆家。坯房是我們景德鎮很獨特的一種民居結構,它其實是建國初期一些工廠的生產車間,狹長型,兩邊是製作陶瓷毛坯各工序的工作間,中間的院子是通道兼晾曬場,很原始但集結了先人對陶瓷生產所需場地的規劃經驗。隨著60年代技術改造的不斷推進,坯房式的生產已顯成就,加之急劇增長的工人需要解決住宿,坯房逐步由工作間演變為職工住房,有點像北京四合院的味道。通常一個坯房可以擠下上十戶,每家都是進門廚房到客廳到臥室的長條,由於坯房的層高很有優勢,大家都會隔上一層來。說它獨特除了這樣的演變身世外,更因為建築它的材料——窯磚,窯磚來自燒造瓷器的窯,體積比常見的紅磚小很多,但強度卻是紅磚的好幾倍,那自然是高溫歷練的結果。窯磚上經常有燒窯時灑落上面的釉滴層,陽光下牆面都會折射陶瓷的質感。

每個坯房都像是個大家庭,通道宛如一大客廳,哪家要是有婚喪嫁娶的,每家的大圓桌面就集了合啦,你家再借幾把椅子,他家出兩口大鍋,大家就在院子裡一塊張羅開了。那時侯的物質完全沒有現在的殷實,家裡需要的很多東西都要請專門的師傅上家來做,這種時候我們小孩最喜歡,因為師傅們來都是管吃管住的,熱鬧!一年會有很多次,快入夏的時候會有桶匠上門做新的洗澡桶亦或是修補舊的;夏天快過完時,為了到天涼有蓬鬆保暖的被子用,也為冬衣存些材料,彈棉花的就被請來了;冬天請裁縫做新衣是最好玩的,每個人都心懷期望,裁縫待的時間也很長。偶爾也還會有些木匠的活。

幼年的我,經常是左手拿著小掃帚右手拖著小板凳每家每戶收垃圾,自然倍受青睞。小孩子好吃應該是與生俱來的吧,特別是在那樣的年代,每每看到誰家小夥伴有零食就乾巴巴盯著別人,也不會去要去搶,只是死盯著看,這是最讓外婆惱羞的一件事,至今還會常常說起,結果就是小嘴被外婆的筅帚(一種刷鍋的工具,竹子被劈成很細的條扎制而成)一頓狂扎,真是「瘋狂」的外婆。其實在那個年代誰家又會有什麼像樣的零食呢。對於吃的,最難以相忘的其實是醬油炒飯,現在怎麼也做不出那個味道,即使有雞蛋香腸的加入,也許是沒有那柴火灶,也許是沒有那豬油,也許是沒有大缸打出來的醬油,也許是沒有蒸出來的早米(早稻)飯……又也許和這些都無關,只是那種心情已隨那純真的年代遠去!

好幾年前,還帶索老師去看過外婆家曾經的坯房,老鄰居們大都和外婆一樣搬了出來,裡面全是生面孔,以往熱鬧的大院子也被大家日益膨脹的生活所需擠得只剩一條道。它也還算幸運,更多的坯房在政府引以為豪的舊城改造運動中消失了。

幼時的片段不斷在腦海播放,全是簡單快樂的片段!感謝《再續幸福的三丁目》!

最後,發現了「再續」的意義,自己看的原來是個續集,一個精彩的續集必定有部不錯的前情,希望能淘到《幸福的三丁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