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嘉嘉兔

2010-08-09 05:26:19

將「特殊關係」進行到底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恰逢2010年墨爾本國際電影節,參展影片《特殊關係》(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在澳洲小範圍上映,等不及DVD的我,一個人去看了這個另類的政#治類型片。

 

HBO大概不滿足於電視放映,所以像《女王》一樣,也在一些國家的電影院上映。作為描述英國前首相託尼·布萊爾政治生涯三部曲(君子協定,女王,特殊關係)的完結篇,《特殊關係》在場面上不及《女王》的大氣和奢華,有很濃厚的電視味, 但在內容和情節上,比《君子協定》充實,仍是值得一看的影片。

 

影片主要聚焦1996-2000年間,英國首相布萊爾和美國總統柯林頓的工作合作和私人交往。

 

1992年,美國大選,民主黨參選人柯林頓大選獲勝,作為意識形態相近的政黨,在野13年的英國工黨從左派的獲勝中看到希望。身為影子內閣成員的布萊爾在此背景下,親赴美國考察學習並拜訪了柯林頓的顧問,故事從這裡開始...

 

1994年,工黨黨魁約翰·史密斯突發心臟病發去世,41歲的布萊爾成為工黨歷史上最年輕的黨魁,開始擔負起帶領工黨走出15年漫長在野期的重任,他倣傚柯林頓的「新民主黨」,以「新工黨」自居:修改黨章,刷新政策,對工黨進行大膽改革,歷史性地提出「第三條道路」的理論,這些變化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

 

1996年,還是反對黨領袖的布萊爾造訪白宮,電影從如何更體面開車門下車的細節,反映出布萊爾方面的緊張和重視。會面是歷史性的,柯林頓以罕見的姿態接見了一位非政府首腦。顯然,與英國正當權的保守黨政府緊張關係相比,他更期盼在未來,能和布萊爾領導的工黨政府合作。

 

1997年5月,布萊爾領導的工黨以壓倒性多數贏得大選。剛踏入唐寧街10號,便接到了潮水般的賀電,首先是法國總統席哈克。正當席哈克喋喋不休談歐洲合作時,美國的電話到了,布萊爾急忙推掉法國方面,和顧問一起,接受了柯林頓的祝賀。這個情節很有意思,作為游離於歐洲大陸的英國,擁抱歐洲,還是結盟美國,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當然很顯然,他還是選擇了傳統盟友- 美國。(我覺得這個片段應該和現實有出入,我記得柯林頓曾說他是在第一時間祝賀布萊爾的,而且從美英關係來講,互為第一祝賀是傳統,正如今年英國大選,首相卡梅倫一就任就收到了歐巴馬的問候)

 

在雙方互動上,柯林頓更為主動。5月底便造訪英國。在泰晤士河邊的餐廳裡,布萊爾夫婦和柯林頓夫婦一開始就如老朋友般親切交談,他們有很多共同點,四人都出身律師,同樣年輕有為,對當今世界局勢有深刻獨道見解。雙方談話極其投機,據說在機場待命的空軍一號不得不因此一再推遲起飛時間。

 

英國新政府剛一上台就遇到了棘手的北愛爾蘭和談問題。對於深受北愛分裂分子襲擊的英國來說,儘早實現和平是當務之急。因為愛爾蘭後裔在美國有很大的勢力(有時甚至能左右大選),美國在北愛和平談判的態度和角色至關重要。這一部份具體是怎麼說的有點忘了,總之是,在布萊爾,柯林頓的斡旋下,經英愛美三方共同努力,終於使北愛問題達成了歷史性的和解。

 

柯林頓的性醜聞給影片增添了一些桃色。1998年初,柯林頓萊維斯基性醜聞案爆發,美共和黨藉此契機打擊民主黨政府,柯林頓遭受很大輿論壓力。恰巧此時,布萊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對美國進行官方訪問並造訪白宮,但新聞界顯然對總統醜聞的興趣大於兩國政府合作,在雙方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對於此緋聞,布萊爾從同事和朋友的角度對柯林頓給予了個人的理解和支持,柯林頓表示感謝。性醜聞這裡有很多冷幽默和議論的英文對白,我不能理解,應該是比較有趣的吧,影院內的觀眾都在鬨笑。

 

很遺憾的是,導演沒把兩人這次會面的白宮歡迎儀式和國宴場景切入一些,那是柯林頓總統任期里規模最大的國宴,聚集了的美國政經界頂級政客名流和來自好萊塢的明星助興,盛大而又不失輕鬆,我曾在美國有線電視網上看過視訊,過程是相當隆重的。

 

最後導演描述了兩人在1999年科索沃危機上的分歧和合作,英方強烈要求出動地面部隊進行軍事幹預,而美國政府對此猶豫,柯林頓因為性醜聞案處於政治上的弱勢,布萊爾借在美的芝加哥演講向柯林頓施壓,最終柯林頓同意出兵干涉,在北約和聯合國框架下,乾淨利索地取得戰爭的勝利。

 

美英的特殊關係是建立在在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共同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上,正如陶傑所說:「英美的特殊關係既講錢,也講心,恩怨情仇纏綿兩百年。美國人尚武,愛冒險,勇於開拓,頭腦未免簡單一些。英國人精於計算,政治城府深厚。美國人是英國人肚裡生出來的孩子,『生子豈不知子的心肝』,美國人尾巴搖一搖,英國人就知道他撒什麼顏色的尿。相反,英國人擺一張樸克面孔,不慍不笑,美國人永遠猜不祖宗肚裡打的什麼鬼主意。英美合作,直如陰陽相配,是人類六千年最完美的組合。幸有這對親密的歡喜冤家,三百年來輪流出任世界警察,人類文明才有驚人的進步。」

 

具體到演員演技上,最秒殺我的是扮演希拉蕊的女演員,她在柯林頓醜聞事件中的冷靜和大氣,把第一夫人的角色發揮的恰到好處,當然現實中的希拉蕊,在此事中的表現更令人稱道。



三度出演布萊爾的麥克辛,表現依然沉穩,雖然一直糾結他的外形不足以表現出布萊爾的氣質風度,但是他出眾的演技令我信服。對於柯林頓的扮演者,我不太喜歡,總覺得有點傲慢,少了點柯林頓的親和。

                                                              

結尾有些傷感,2000年總統大選裁決揭曉,深夜裡,柯林頓在布萊爾的首相鄉間別墅得到了民主黨戈爾敗選的消息,兩人深入交談,柯林頓提醒布萊爾警惕小布希,避免被來自德克薩斯的共和黨牛仔利用。但是,影片同時又留了一個伏筆,柯林頓像他的繼任者表達了自己對「是否是能夠繼續堅持左派路線」的擔憂。
第二天清晨,柯林頓準備啟程,布萊爾向小布希打慶祝電話,聯絡與新一屆政府的合作問題。飛機起飛後,雙方意味深長的對視,彷彿在懷念兩人合作共同主導世界的年代。


輿論普遍認為,布萊爾與柯林頓可謂「情投意合」,這種特殊的交情是建立在相似的背景、相近的立場以及彼此的欣賞之上,兩人有著太多太多的共同點:平民出身,家庭變故,天資聰明,很早懂事,個人奮鬥,牛津教育,律師背景,年輕從政,少年得志,均有「政治神童」之稱。就連柯林頓在白宮與萊倫斯基小姐的偷情,和布萊爾在首相府生子添丁,都被媒體看作是精力旺盛、青春依舊的共同表現。若不是柯林頓總統任期期滿,說不定又會產生一段繼羅斯福和邱吉爾,雷根和柴契爾的美英領導人關係的佳話。



柯林頓和布萊爾的那些共同點,布希全沒有,而且,儘是不同點。布萊爾這個平民之子與布希這個以西部牛仔自謂的名門之後有著巨大反差:布萊爾代表左派主張,布希則維護右派利益;布萊爾主張創建一個國際機制以應對全球化中出現的挑戰,布希則更信賴以武力手段摧毀破壞自由和和平者……一個是說話得體、倡導「世界主義」、知書達理的英國紳士,一個是語無倫次、奉行單邊主義、措辭強硬的山姆大叔…但是二人卻在之後的反恐上找到了共同話題,建立了極為默契的關係,比起柯林頓與布萊爾的關係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懸而未決的阿富汗戰爭及飽受爭議的伊拉克戰爭使兩人的執政陷入巨大危機,一個在強烈反伊戰民意下提前下台,另一個成為美國曆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之一。



但是,反恐戰爭和伊拉克形勢依然不明朗,兩人建立起的特殊關係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還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檢驗才能下結論。



導演仿照《君子協定》,依然選擇現實中的新聞畫面為影片做結尾,2001年,布希和布萊爾首次在美國總統度假地戴維營會面,力圖尋找彼此的共同點。布希在會晤後的記者招待會上,回答兩人在個人興趣上的共同點時,出人意料地說:「我們都使用高露潔牙膏。」這句話似乎為他們此後日益密切的關係定下了基調。布萊爾在一旁打趣說:「他們肯定在想,你是怎麼知道的?」

 

美英的傳統特殊關係和共同的國家利益使他們不得不求同存異,發展私人友誼。大西洋兩岸都懂得什麼是應變,什麼要堅持,最緊要的是英美打死不離,就像一座穩固的燈塔,為人類帶來光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