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獵殺幽靈寫手--The Ghost Writer

影子写手/影子灭杀令(港)/猎杀幽灵写手(台)

7.2 / 171,197人    128分鐘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編劇: Robert Harris (Ⅱ)
演員: 伊旺麥奎格 強柏恩瑟 金凱特羅 皮爾斯布洛斯南 Tim Preec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蔻蔻42㊣

2010-08-09 18:23:52

《影子寫手》:究竟發生了什麼?你懂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在距離《霧都孤兒》4年之後,76歲高齡的羅曼·波蘭斯基出山拍攝了政治驚悚片《影子寫手》,而與這撲朔迷離的影片相映成趣的是,影片剪輯工作尚未完成波蘭斯基就因30多年前誘姦少女案被捕,此案的一波三折以及對波蘭斯基所帶來的影響,作為現實層面投射到作者的創作中,為這部影片的解讀也平添了更多層的意味。
 
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哈里斯)的原作同名小說提供了一個精彩的情節基礎,伊萬·麥克格雷格飾演的代筆作家接替意外身亡的前任寫手來到一個島上為英國前首相亞當·朗(皮爾斯·布魯斯南 飾)撰寫回憶錄,卻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種種疑竇,也因此深陷危機之中。在《影子寫手》中我們一如既往地能夠看到波蘭斯基對於黑色、陰暗、神秘的偏好。作為一位用影像敘事的好手,波蘭斯基以冷靜、凝練的鏡頭語言將故事主題「政治」那錯綜複雜、冷酷弔詭的本質表現得令人甚而感到後怕。
 
影片的總體水準與波蘭斯基大師級的稱號顯然還有一定差距,前半段有些地方的鋪陳顯得略微冗長沉悶。但是在後半段,當劇情進入到高潮和尾聲部份,波蘭斯基的功力逐漸彰顯。跟隨著不動聲色的鏡頭,資訊越來越密集,彷彿是在帶領觀眾一層層扒開包裹真相的裹屍布,卻總是讓人只能得出似是而非的猜測,然後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場戲,鏡頭的剪輯才逐漸加快,通過交叉蒙太奇,再配以亞歷山大·迪斯普拉特揭示性的配樂,最終讓令人意外的真相烘托出來。這整個後半段落處理得可謂扣人心弦,作為一部懸疑片來說,這部影片「抖包袱」的過程絕對堪稱上品。
 
不過,影片並未在真相大白之時戛然而止,真正的亮點總在最後一刻。在這個固定鏡頭中,當影子寫手走出畫外,一聲撞車的畫外音之後,回憶錄的稿紙飛揚入畫,在呼嘯的風聲和噼啪紙頁聲的背景中,是路人或驚慌或茫然的反應。這最後一個鏡頭意味深長,每一個觀者或許都可以從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無論這究竟是怎樣發生的,想必大家都懂得禍之最本源出自何處。
 
更有趣的是,波蘭斯基將自己對於美國的態度全然放入影片之中,美國CIA是最大的反派,他們所布下的局叫人心驚膽寒。同時,波蘭斯基藉由首相亞當·朗對於恐怖主義的觀點探討了自己對於善惡的思索——在不同的原則條件之下,善與惡也許會發生根本的置換。看著這些情節設置,聯想波蘭斯基這三十餘年來所面對的通緝與被通緝,自然會理解一個作者的個人遭遇如何在作品中留下特殊的印跡。
 
刊登於《羊城晚報》
見報有刪減
轉載請註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