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9,036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駒姐

2010-08-11 07:27:40

友情啊友情


《瑪麗與馬克思》是一部好萊塢的立體動畫片,畫面效果與《飛屋環行記》類似,但風格迥異。看《飛屋》的時候心情是愉快單純的,但看《瑪麗》的時候無時無刻不痛苦。不僅故事情節沉重,而且電影畫面的以棕色和黑色為主色調,更增加了影片的壓抑氣氛。女主人公瑪麗出生在澳洲的一個小鎮上,瑪麗的父親為食品打商標,他在家時只知道與鳥體標本共處一室,瑪麗的母親是個酒鬼,整天拿著菸頭飄忽搖擺,還常以借東西的名義到商店或郵局偷偷摸摸。瑪麗問父母自己從何而來,得到的答案卻是來自父親的啤酒杯,而她卻竟然信以為真。瑪麗時常不快樂,她長有一個棕色的胎記,滿臉麻子,沒有朋友,於是她突發奇想地在郵局通訊簿上找到了一個名為馬克思的紐約人,並寫信向他詢問美國的孩子是怎麼來的。巧的是,這個馬克思是個精神病患者,出身猶太人,主張無神論,換過7、8種工作,但也沒有朋友,除了愛吃巧克力漢堡外,最大的願望就是結交一個朋友。瑪麗的來信使他黑色的世界突然有了一點亮色,他們成了朋友。並且一定程度上相互幫助。後來瑪麗順利地成長為女人,在大學裡修得精神問題專業學位,而且還以馬克思為研究對象出版了一本學術著作,但此舉卻令馬克思非常憤怒,他幾乎與瑪麗絕交。瑪麗頓感消沉,為了挽回與馬克思的友誼,瑪麗把所有著作都銷毀了,在沒有得到馬克思音信的日子裡,她喪失了為人的樂趣,整日消沉,使丈夫棄她而去。就在她決定攜腹中胎兒服安眠藥上吊自盡的時候,馬克思的諒解再次拯救了她。
敘述了這麼多,我還是想大讚一下編劇,對於瑪麗這麼一個生活在陰暗生活中的女孩,或許只有精神病人馬克思才能與之心靈相通。馬克思堪稱不幸,但他好歹還可以看心理醫生,並且他的邏輯健全——一個精神病人的評判標準,似乎要比一般人來的公正、合理,例如他痛恨有人隨地丟菸頭,便給市長寫信要求增加罰金至百萬;他中了彩票頭彩,只買了夠自己吃一輩子的巧克力,然後剩下的都給了鄰居老太太;他為了應對情感資訊對其精神的衝擊,會選擇暫時逃避,或是找心理醫生。然而瑪麗作為一個標準意義上的正常人,卻會衝動地燒掉信紙、自暴自棄、爛醉如泥,總之,正常人還不如一個精神病,尤其在思考問題這方面。
電影的最後,瑪麗帶著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也帶著一個胎記),來到紐約,敲開了馬克思的門,結果卻發現馬克思在當天早上剛剛去世,瑪麗環顧房間,看見了馬克思用來寫信的打字機,看見了魚缸,看見了巧克力漢堡,最後令她吃驚的是,她看見了掛了整整一面牆的信紙,每張信紙都整齊地熨燙並加以塑料膜保護,這些是瑪麗成長曆程中寫給馬克思的所有信件,瑪麗似乎可以看到馬克思反覆閱讀自己的信,並把它們當作自己最珍貴友情的象徵予以愛惜。瑪麗流淚了,電影結束了。
整部電影唯一的特殊色調就是紅色,它只出現在兩個地方,一是瑪麗送給馬克思的小紅花,馬克思得意地戴在帽子上,一是瑪麗手上的心情戒指,在瑪麗收到馬克思信件後,戒指會因瑪麗的高興而變成紅色。就像《辛德勒名單》中小女孩的紅裙子一樣,這個紅色被特別地從所有顏色中突出出來,帶有了象徵美好的意味。整部電影還有很多細節能夠表現出微妙,例如馬克思小時候的「face book」中畫的喜怒哀樂,例如棕色動畫片的玩偶,很難盡述,我只知道這樣的故事和色調不是中國電影開幾槍就能模仿得來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