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神鬼驚奇:古生物復活--The Extraordinary Adventures Of Adele

阿黛拉的非凡冒险/幻险巴黎(港)/神鬼惊奇:古生物复活(台)

6.3 / 22,624人    107分鐘

導演: 盧貝松
編劇: 盧貝松 Jacques Tardi
演員: 露易絲布瓊 馬修亞瑪希 吉爾斯萊勞奇 尚保羅盧弗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0-08-14 06:41:06

這貨不是呂克 貝松!


在開始正文之前,先說一個段子。記得當年,我在上導演課的時候,一個似乎江湖騙子的老師曾經向我們這樣介紹過呂克 貝松。他說:「當今影壇,我只崇拜兩個人,一個是美國的斯皮爾博格,而另一個就是法國的呂克 貝松。」說到這裡,老師頓了一頓,「呂克 貝松你們知道嗎?就是那個拍了《藍》、《白》、《紅》三色的導演。」說到這裡,我們全班都驚呆了。而無話可說的我,只能在下面小聲的提醒,「三色」其實是某個波蘭導演的作品。

說這個段子的目的不是別的,只是想證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對於中國絕大多數的影迷(甚至包括某些影視專業的人民教師)來說:「呂克 貝松」這個名字就代表了法國電影,甚至只要是法國名電影都會被下意識的認為是呂克 貝松的作品。

確實,對於像我一樣的80後影迷來說,呂克 貝松的名字有著某種魔力。在我們認識戈達爾、特呂佛這樣的大師之前,呂克 貝松就是我們的法國電影啟蒙。就算是在今天,當我回憶起初中時,躲在家中一個人看著《這個殺手不太冷》而默默流淚流淚的時候,還有對著《碧海藍天》中滿屋的大海驚嘆時,仍然不禁要唏噓,當年那個天才的胖子,如今,卻成了一個耗盡才華的雞肋。

這個曾經聲稱只拍10部電影的導演,也曾經確確實實的放下過導筒,進入幕後,當起了製片人大老闆。他手下的歐羅巴公司,也在他巨大的影響力下,變成了可以和高蒙等法國大公司叫板的商業片大廠。而他也像趙本山收徒弟一樣,把導演的機會交給了一群才華平庸的年輕導演。雖然「歐羅巴」也曾經推出過像《計程車》這樣紅極一時的商業片,但最近幾年不濟也逼著早已習慣做老闆的呂克 貝松,重出江湖,拍攝了他的第十二部電影(除去兩部動畫片的話,正好是第十部真人電影)——《阿黛拉的非凡冒險》。

說實話,呂克 貝松的重出江湖,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在拍完兩部把觀眾雷到焦頭爛額的低幼電影《亞瑟和迷你墨王國》之後,幾乎所有人,都對這個江湖大佬降低了期待的指數。但當影迷們第一次聽說這部《阿黛拉》的時候,也曾經報有過重現《第五元素》輝煌的期待,但,可惜的是,隨著影片的上映,這種期待又一次換來了一個巨大的失望。而在內心中,我們其實更希望,如果呂克 貝松懂得見好就收的話,也許我們對他就會一直保持最初的尊敬。

坐在影院裡看《阿黛拉》的感受其實就是某種五味雜陳的感受,一方面看到這個另人哭笑不得,幾近粗製濫造的拼湊鬧劇,而另一方面又想到,如此這樣的一個呂克 貝松,又能怎樣去答覆這麼多年支持他的影迷,特別是那些在中國把他奉作神明的中國影迷。

他曾經想把法國電影建造成一個如同好萊塢一般的商業帝國。一度,他做到了,在那個屬於他的80、90年代,他和卡拉克斯,貝內克斯一起創造了某種繁榮的假像,但很快,他們都沉寂了。而在2010年的如今,這個法國頑童的回歸,給我們的確是由衷的惋惜。他本是一個有靈性的商業片匠人,而如今他卻失去了僅有的靈性。而完全成為了商業片中的一枚棋子。這部《阿黛拉》有著一切商業片的要素,有美女,有魔法,有恐龍,有復活的殭屍,還有時不時的冷幽默,而唯獨缺少可以支撐起一部電影的亮點。

沒有巴黎的外景,我們又如何能把這部電影和《博物館奇妙夜》這樣的流水線作品區分開?沒有20世紀初的時代背景,我們又能如何把這部電影和《盧浮魅影》這樣的三流商業片區分開來?沒有呂克 貝松這個名字,我相信,將不會有觀眾在這個暑期檔,選擇這樣的一部電影。

這個曾經能夠如馮小剛一樣一手控制觀眾,一手控制票房的導演,現在卻成了票房的奴隸,他將各種商業因素雜糅在一起,卻就是沒有揉進去靈魂。如果說《第五元素》中會唱歌劇的藍色外星人就是貝松才華和美的象徵。那這部《阿黛拉》中會說法語的上百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便就是貝松為自己枯竭的創意無力的聲辯。他可以把鐵達尼號開到巴黎的碼頭,但卻不可以像卡梅隆一樣一次次超越自己的神話。

「這貨不是呂克 貝松!」我在看片時,一次次想喊出這句話,但又在內心中覺得,這又何嘗不好呢。

因為如今的貝松,一個失去創造力的大佬,他有名望,有金錢,但卻失去了很多觀眾的尊重。他讓法國電影走向商業化,但在這個有著藝術電影傳統的國家,商業的拍電影,絕對不是最終的出路。如今「歐羅巴」公司拍攝的電影,有一大半都是英語片,這難道就是法國電影所需要的嗎?

貝松的這一次次的失誤,正好是一個時機,讓已經無比商業化的法國電影可以先停下來,讓自己藝術的靈魂跟上幾步。

而我們觀眾,在面對法國電影時,也要學會尋找他更深處的內涵。讓我們先暫時把呂克 貝松,讓 雷諾這樣熟悉的名字拋開,關注一下阿爾諾 德斯普萊辛和馬修 阿馬立克這樣新興的法國電影人。他們可能還沒有像前輩那樣的成就,但至少他們的骨子裡留著的是更加法國的血液。

至於如今的貝松,更像是《阿黛拉》片尾那個冷笑話所說的一樣,如果在羅浮宮的廣場上建一個金字塔,就完美了。沒錯,貝松便就是羅浮宮的土壤所孕育出的一個玻璃的金字塔,他是現代的,好萊塢的,他融入了巴黎的氛圍,卻永遠無法榮譽法蘭西的本身。

也許我們愛過一個有著夢想的呂克 貝松,但我現在已經厭倦了他工廠里千遍萬遍製造出來的夢。

(作者:西帕克 報社用稿,請勿轉載)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