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薇若妮卡想不開--Veronika Decides to Die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自杀人生/凤凰涅盘

6.3 / 13,179人    103分鐘

導演: Emily Young
編劇: Paulo Coelho Larry Gross Roberta Hanley
演員: 莎拉蜜雪兒吉蘭 喬納森塔克 艾瑞卡克莉絲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彼時陌路

2010-08-20 17:48:25

離開一種結局


加繆有一句名言:「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

電影《薇羅妮卡決定去死》正是講了一個關於自殺的故事。28歲的薇羅妮卡擁有完美的生活:漂亮的臉龐,體面的工作,舒適的住所。但是萬事ok的薇羅妮卡還是決定去死。她吞服安眠藥企圖自殺,由於搶救及時,自殺未遂。當她醒來時,已經身處一座精神病院。心理醫生謊稱她的生命只剩下不確定的一週時間,在絕望中的薇羅妮卡本想自己了結生命,而不是等待死神到來。但她卻在此時遇到了病人愛德華,兩人彼此吸引,漸生情愫。久違的愛情點燃了薇羅妮卡生命的激情,她和愛德華逃離精神病院,體驗從未享受過的人生。對於兩人來說,甜蜜和幸福隨時都有可能結束,所以薇羅妮卡感到從未有過的充實感和存在感,她的絕望和悲觀已在這段企圖自殺的經歷中慢慢被治癒、被復原。

電影並不是在討論真正嚴肅的自殺哲學,但也並非單純講述愛情救贖的簡單命題。它透過薇羅妮卡的生命個體,反照當下社會人們普遍存在的精神狀態——存在焦慮。早在19世紀初,歐洲存在主義哲學先驅克爾凱郭爾就提出焦慮理論,他認為焦慮是「人面臨自由選擇時必然存在的心理體驗」。之後美國首屆「人本主義心理學會」主席布根塔爾首次對「存在焦慮」進行定義,認為「存在焦慮」是由人的生存境況決定的,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不確定的偶發性之中,總是要追求人生的意義和自我的同一性,因此不可避免地對於現實和未來產生擔憂。
薇羅妮卡是存在焦慮的典型患者,正像她在電影開場時那樣反覆的自言自語,她猜測未來生活里她會遇到一個溫柔的男人,令自己的父母滿意,他們結婚,也許會爭吵、出現婚外情、分手……生活存在許多不確定,但這些未知並未給她帶來探求的快樂,反而令她對未來生活充滿絕望,感到虛無。影像中配合她冷漠倦怠的獨白的是,喧鬧繁華的生活表象下她冰冷的眼神,周圍所謂「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人們,在鏡頭下更像虛情假意的投降者——對生活的投降,對本真的自我的背叛。然而,薇羅妮卡所體驗到的虛無,在「正常」的世界裡已經演變成神經症。這也是她在一場自殺未遂之後,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原因。

布根塔爾認為,如果個體不能直面存在焦慮,而是通過「意識扭曲」來否認嚴酷的現實,尋求一種虛幻的安全感和肯定性,以迴避選擇和責任,那麼存在焦慮就會轉變為神經症焦慮。他發現,神經症焦慮的四種形式是卑微感、責備感、荒謬感和疏遠感。

薇羅妮卡得知自己將死,她甚至無法忍受死神偶然地到來,她試圖通過再次自殺來控制自己的生命。她拒絕向生活妥協,拒絕重新回到「正常」定義下的無聊生活中,她選擇遠離父母,選擇不去觸碰從小就熟練彈奏的鋼琴。

然而薇羅妮卡選擇去死,真的是精神異常嗎?現代社會,人們內心的感受與富足的物質條件反差越來越大,孤獨感、無意義感越來越明顯。有的人厭惡在這世界上微不足道的弱小感;有的人選擇遠離人群,行為邊緣化;有的人在希望落空的絕望里幻滅、墮落……與其說他們偏離了「正常」的生活,莫不如說他們是在這個「正常」社會裡試圖反思自我的一群人,他們的「異常」,不過是太傾注於做自己,而拒絕和世界和解。

薇羅妮卡在外在完美的生活表象下,藏匿著一顆過於絕望和破碎的心,她的心理狀態就是當下人們普遍存在著的典型心態。只是,或許我們不會用自殺來離開一種絕望虛幻的結局,而薇羅妮卡以為,死亡是宣告自己相對虛妄生活勝利的唯一辦法。

當愛德華走進了她的生活,當她重新彈奏起鋼琴,熟悉的旋律帶著生命的活力喚醒了她對未知的渴望,她說她從未體驗過走在海邊的沙灘上。無法預知的死亡,讓薇羅妮卡將結束生命的掙扎全部轉變為與未知死神的較量,她願意用活下去的幸福感來對抗流逝的生命。她並不知道,是愛以及有限的生命長度,最終給了她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她也並不知道,正是充分享受了當下的生活,她才最終有勇氣面對生活中更多的未知,包括未知的死亡。

正如加繆所說,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影片中,薇羅妮卡最終獲得了自我與生活的和諧狀態。導演用充滿著生命溫度的最後一幕表現出幸福的薇羅妮卡離開了生命曾有過的一種結局——絕望與虛無。從淺層意義上來說,愛情為她帶來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但是對於現實生活中的芸芸眾生來說,走出生命的荒蕪,又何嘗只是尋找愛以及依靠一個善意的謊言那樣簡單。也許,當我們把每一天都當作末日來生活,才會真正體驗到生命的純粹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