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喋血孤城--Death and Glory in Changde

喋血孤城/常德大血战/卫战

5.9 / 273人    131分鐘

導演: 沈東
演員: 呂良偉 安以軒 袁文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0-08-20 20:01:30

值得鼓勵,但路還有很遠


把這部電影放在主旋律電影中進行比較好像有些不恰當,因為嚴格意義上來說它算得上是一部 國軍電影。國軍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歷史絕對要比主旋律電影悠久,三十年代就有 八百壯士 等國軍電影了,有一些還在法國 美國 公映過,後來國民黨到了台灣,國軍電影卻沒有消失,更加成為了國名黨鞏固政權收攏人心的工具,不過在真實程度上難免有些折扣。

所以,在這裡我不想將其與 太行山上 夜襲 之類的國產主旋律戰爭片進行比較,和 國軍電影 進行比較呢,我對國軍電影又沒什麼研究。既然本片導演沈東在公共場合講《喋血孤城》與《集結號》相比,那我就說說本片與《集結號》,還有《南京!南京!》之間的差異。

導演沈東說,集結號 不是一部真正的戰爭片。這是大實話,如果一分鐘一分鐘計算的話,《喋血孤城》的戰爭戲絕對要比《集結號》多。但這並不代表《集結號》的戰爭戲要差於《喋血孤城》。

《集結號》的戰爭戲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段,一段是電影開頭,共黨攻,國黨守。第二段是戰壕戲,共黨守,國黨攻。

無論哪一段都有《喋血孤城》應該學習的地方。

首先是第一段,在共黨攻擊的過程中,電影強調了兵種,以及相互之間的配合,鏡頭也給得很到位,多用搖鏡。而在《喋血孤城》中,國黨主要以防守為主,但這並不代表不能突出人員之間的配合,簡而言之,機動性太差。

《集結號》的第二段戰爭戲更加強調氛圍,這一段和《喋血孤城》也有相似之處,同樣是敵強我弱,敵兵多我方兵少。但在氛圍,即壓迫感的層層逼進上,《喋血孤城》明顯不如《集結號》,《集結號》中有一個很精彩的鏡頭,是平原上眾多國名黨士兵迅速進攻的畫面,遠景,這一個鏡頭徹底把敵強我弱的局勢展現了出來。但是《喋血孤城》中就很少有類似的鏡頭。基本上沒出現人數眾多的日軍,除了通過地上的國軍屍體,沒有把八千對三萬的壯烈表現出來。

通過這兩方面的對比,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喋血孤城》的一個基本缺點:電影語言過於陳舊。

當今世界戰爭電影中,多使用大視角或者長鏡頭來表現戰爭的慘烈,以及極度殘酷環境下個人人性的泯滅或堅守。但是在《喋血孤城》中,畫面中的人數基本不超過十位數。當然,在刻畫人物面部等細節上本片做的還不錯,但是從整體而言,慘烈度還不夠。

如果說畫面的視野不足與電影拍攝資金有關,那麼在其他電影語言上的睏乏,則是攝製組自身的問題。

雖然本片中的戰爭戲基本由手搖完成,但是在剪輯上伐善可陳。這一點上可能還不如《南京!南京!》那段精煉的巷戰。比如死守常德城門一段。電影只通過這種方式來表現:鬼子進來就拼命開槍。也就是說,畫面始終處於國軍這一端。但實際上,電影遠可以有更多的視角,比如跟拍日本兵進門,然後被擊中。等等。

電影語言的匱乏還體現在戰爭戲與情感戲轉場之處,特別是馮連長陣亡一段,表現方法實在是太過於陳舊了。當然,也可以美其名曰蒙太奇手法。

總之,本片的戰爭戲給我一種長篇戰爭題材國產電視劇的精華部份,或者說 預告片的感覺。割裂得有些厲害,幾場戰鬥之間的關係也更應該突出些。

但是《喋血孤城》還是有很多讓我眼前一亮的東西,比如處理日軍的部份,還有本片的色調,無論是日軍的暖黃色,還是戰場的灰白景像,都很有味道。

還有電影中對衡山勇與余程萬的描寫也很有趣,有一段畫面在兩人之間穿插,像極了 赤壁 ,但是實際上全片兩人並沒有什麼腦力交鋒,真是可惜了「黃埔出身 文武雙全」這八個字。

最後我要說,無論如何,《喋血孤城》都是一部情感真摯 值得肯定的電影,怎麼說,也可以讓更多人了解一段 我們應該 了解的歷史。

在此,向在常德大血戰中陣亡的國軍士兵表示致敬!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