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窮山惡水--Badlands

恶土/恶土/穷山恶水/疯狂假期/恶土

7.7 / 78,465人    94分鐘

導演: 泰倫馬力克
編劇: 泰倫馬力克
演員: 馬丁辛 西西史派克 華倫奧提斯 Ramon Bier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ongbei

2010-08-31 16:03:04

如畫風景,如詩鏡語


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新作吊足了各路人馬的胃口,從坎城主席到普通影迷,從泰倫斯的小眾粉絲到西恩•潘以及布拉德•皮特的大批影迷。然而,在2010年5月份坎城影展首映的計劃流產後,9月份威尼斯影展的競賽片單也不見它的名字,影片仍處在後期製作中,上映無限期推遲,也許能在2011年的坎城影展順利上映,就算不錯了。

泰倫斯作為導演,他的慢條斯理程度簡直令影迷恨之入骨,平均近8年才出產一部。作品寥寥,盡數列出來也不會有羅列資料的嫌疑:73年《窮山惡水》、78年《天堂之日》、98年《細細的紅線》、05年《新世界》,接下來,就是目前這部動工已久而一直未完工的《生命之樹》。現在看來,《窮山惡水》作為一部處女作,體現出來的一些特質就不足為怪、容易理解多了。《窮山惡水》昭示了他所有作品的一些共同特徵,雖然這只是一種事後諸葛的說法。

他的作品和他的從容性格一脈相承,這個人似乎也一點不在意類型、商業、戲劇等。在不同的場合和語境,一些導演被冠上影像詩人的頭銜,其中不乏一些名不副實的二流貨色。不管如何列數影像詩人,一定要算上泰倫斯。

單講《窮山惡水》的劇情,它聽起來像一對鴛鴦亡命天涯式的俗套故事,或者用一個常見的說法:像是一部廉價的浪漫小說,相似故事有67年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萊德》和後來93年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加州殺手》、94年奧利弗•斯通的《天生殺人狂》。論警匪對峙關係,20世紀30年代的警匪片有太多例證,如弗里茨•郎的《狂怒》。所有這些影片,都只是和《窮山惡水》存在著一些內容上的相似點,在實質的核心上,就相差甚遠了。

泰倫斯影片中的人物遵循的邏輯是一種樸實、無動機的心理推動,由此導致的行為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惡的,但一定帶著一種毋須歌頌的自然美。與《邦妮和克萊德》等影片的訴求不同,《窮山惡水》在一定程度上摒棄社會意義,它也涉及社會對主人公的影響(傷害),但這和主人公的動機一樣,初衷是無辜的。

《窮山惡水》和之後的《天堂之日》都含有大量的空鏡頭,導演將他對自然之美的熱愛一一搬到螢幕上,注意,這些風景和明信片之類的旅遊宣傳畫並不相同。對自然熱愛,而農業與自然最為相近,這兩部電影的男主人公都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但導演並不排斥現代文明(工業),雖然就是現代文明帶來的偏見(階層、職業)導致了《窮山惡水》的悲劇。在《天堂之日》中,農業和工業(脫粒機、火車)構成了絕美的如詩畫面,機器和人本身一樣,充滿生命力。泰倫斯是導演中的農事詩詩人。

《窮山惡水》和《天堂之日》鏡頭中的美國中西部景觀,和西部片中的風景並不一樣。西部片中為了突出英雄形象,風景多是佈滿沙石、荒涼、待開墾的土地;泰倫斯影片中的中西部風景多是草原、樹林,生機盎然,泰倫斯是為自然而選擇中西部景觀,而非西部片導演必須為西部而「西部」。

影片中人物與社會的關係,在很多層面上,是和諧的(《窮山惡水》臨近結尾男主人公和警察的畫面)。《窮山惡水》中的男女關係和之後的《天堂之日》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兩人對雙方的行為選擇大部份時候持一種放任的態度。他們相愛,但不干涉,一種極為現代的愛情方式。

通觀整片,影片洋溢的詩意是抽象而親切的,不像塔可夫斯基電影的畫面那般古典而晦澀。拒絕浪漫化的故事,帶著一些縱情肆意的信馬由韁式的敘述推進,但克制的情感使鏡頭保持著適中的距離。它的詩意終歸帶著飽滿的生命力,而非乾澀、抽象的遙遠抒發,用風景如畫一般、鏡頭語言如詩一般形容,並不為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