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

世界之战/世界大战/宇宙战争

6.5 / 475,586人    116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H.G. Wells 大衛柯普
演員: 湯姆克魯斯 達科塔芬妮 提姆羅賓斯 米蘭妲奧圖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心情逸

2010-09-01 23:34:09

僅從技術層面淺析此片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先說說片名——《世界大戰》,這個名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但那充其量也只是人類之間的戰爭,這個世界大戰似乎更有寓意,外星人侵入地球妄圖毀滅人類,眼看人類即將滅亡,外星人卻被地球上的微生物殺死。原因是,人類是在地球上付出無數代價後才進化的能夠適應地球環境。
    電影上映後有人說結局太倉促,而結局妙就妙在這裡,這不是人類之間的大戰,也不是人類與外星人之間的大戰,而是整個宇宙中生物之間的大戰,最後的勝利者是地球,是自然規律。外星人向人類發起侵略戰爭,其實是向地球發起戰爭,最後贏得勝利的是地球,與人類無關。其實在影片的開端,戰爭就已經開始了,地球上的微生物已經向外星人的入侵發起了反擊。
    在我的印象中,史匹柏是一位把電影技術運用的很藝術的導演,這部《世界大戰》尤其如此。有人說這部電影場面如何不大,結局如何之倉促,外星人的造型一般,劇情平庸,然而我最看中的,是本片的攝影手法。
    導演在這部片裡運鏡有個特點就是運用鏡面反射拍攝,或者說畫中畫,電影中你看到的很多畫面是在另一個畫面中看到的,譬如從DV顯示屏反映外星機器破土而出,利用房子的窗戶和汽車的後擋風玻璃反映入的驚恐表情和機器的破土而出的動作,這樣拍可以一個畫面表現多個場景。電視機螢幕、汽車的後視鏡這種利用鏡面反射物體拍,簡單點說就是你既能看到前面的畫面,也能看到後面的畫面,比如在DV顯示屏你能看到後面的外星機器,在顯示屏之外你也能看到前面逃跑的人群。或者汽車後視鏡中,你能看到後面的人在追趕,也能看到前面的人。這種實表現手法貼近真實,在這部片裡導演很喜歡用。
    還有,本片多次使用長鏡頭,比如開頭就是以一個移動的長鏡頭開畫,從港口城市的全景移動到男主角的工作環境,很多電影這樣運用,作用就是儘快將觀眾引入電影中來。導演大量運用長鏡頭而沒有使用快速剪輯(和《拯救大兵瑞恩》差不多,老斯的風格),我想該片剪輯師的工作一定很輕鬆了,而攝影師的工作就要辛苦多了,有很多鏡頭是把實景跟特效結合起來做的,所以特效也做的很精緻,個人認為除了最後阿湯哥所在的小屋被外星機器踏平的那個特效覺得有點假外,其他的都還比較自然。
    在分析長鏡頭之前先來看一個很妙的鏡頭,攝影機在車內做360度旋轉拍攝,不知道攝影機是在什麼位置,這是在瑞秋一家人剛上車時,用另一個旋轉的鏡頭表現車內和車外的人物,車內的空間很狹小,真不知道是怎麼拍出來的,難道是小型攝影機+大廣角?

以下僅對片中兩個長鏡頭分段淺析:
有個長鏡頭在26'55到27'54,時長一分鐘:
26'55: 一張女人的臉出現在畫面
26'58: 女人的臉分裂(被殺死)
27'00: 男主角出現在人群中奔跑
27'03: 男主角和人群一起進入服裝店
27'12: 一輛車被翻入店內
27'13: 主角從服裝店出來(這時候有兩個人影從鏡頭前過去,鏡頭大部份被遮擋,這裡應該是一個轉場了,後面的應該是另一個鏡頭,但從時間和場景的連貫性上來講,這是一種長鏡頭的拼接手法)
27'15: 鏡頭左搖並往後退移,男主角在鏡頭前奔跑
27'19: 男主角回頭向畫面右上看,鏡頭往右上角搖,切入特效畫面展現房子被毀
27'21: 鏡頭搖回,中景,男主角繼續跑
27'23: 鏡頭往左上角搖,切入特效畫面展現房子被毀
27'25: 鏡頭搖回,男主角回頭看,畫面外被毀房子右邊入畫
27'28: 男主角後退,貼至鏡頭前
27'32-35: 鏡頭右移,男主角躲在牆後
27'35-43: 鏡頭上搖再左搖,外星機器從畫面中自右向左走過
27'44-48: 鏡頭下搖再左搖,抱女兒的父親從畫面中自右向左走過
27'48-52: 鏡頭前推,災難場面和男主角各佔一半畫面,鏡頭結束。
這個鏡頭是實景+綠幕拍的,分兩個鏡頭拍成(出服裝店前後),後期剪成一個連貫鏡頭。

最長的長鏡頭是在開車一段,很妙,讓你幾乎感覺不到是一個長鏡頭,因為它用了360度全角度完全沒有死角。雖然至今我還不知道是怎麼拍出來的,說說我的猜測:
開車一段,也是全片最經典的長鏡頭在32'04-34'33,時長兩分半(只分析鏡頭的運動,不討論演員的方位)
大量的車停在路上,一輛車從左側入畫
32'03:本鏡頭開始是從主車後部,低機位向左做旋轉移動並緊跟主車快速往前推,通過前景三輛車(此長鏡頭在移動過程中始終保持跟隨主車行駛方向快速移動,後不累述)
32'06:鏡頭右旋轉。通過前景又三輛車,其中32'09處通過第三輛車時鏡頭被該車擋住且此時正好穿過天橋,鏡頭全黑,我猜這應該是個轉場,該實拍鏡頭結束(也可能和後面確實是連貫的)
32'11:鏡頭轉到主車右側,繼續右轉至車前方,畫面表現三人在車中討論。
32'22:鏡頭繼續右轉至主車左側,後拉至中景,通過一輛車,再前推至主車左側前車窗,男主角叫女兒安靜
32'31:鏡頭右移至主車左側中車窗,兒子安撫女兒
32'35:鏡頭保持右旋轉,從左側後車窗進入車內(後車窗是開的),兒子教女兒如何放鬆。32'43鏡頭再從主車右側後車窗移出車外,這個鏡頭怎麼做到的,很讓人費解。猜測一:攝影師從車左側將鏡頭伸進車內時,從車的右側有另一個人將鏡頭接過來,整個過程保持平穩移動。但主車是在快速移動的,這樣難度太大了。猜測二:當鏡頭搖進車內時,車後部門打開(是那種向上翻折的門),另一攝影師進入車後部,從車左側接手攝影機,完成從車內穿過的鏡頭,再從右側把攝影機交給車右側外的攝影師。整個動作也可以通過搖臂完成,不過難度就大很多了。
32'44:鏡頭搖出後,繼續右移,近景表現兒子安撫女兒及兒子和男主角的討論
33'12:鏡頭後拉至中景,通過前景三輛車
33'16:鏡頭快速右旋轉至主車左側,通過前景四輛車
33'21-34'19:鏡頭前推並左旋轉至車前,且左右小幅度移動,近景表現父子對話及三人對話
34'20,鏡頭後拉右移,左搖並上升到車後上方,拉為全景,表現主車在路上繼續行駛,鏡頭結束。
    網上有人討論說這個鏡頭可能不是在行駛的車上拍的,是車停在綠幕前拍攝,後期特效做的。確實有這個可能,但我認為還是實拍的,只是在場面調度上,難度很大。在近景拍攝時,主車周圍可能就圍了幾輛攝影車過來(配合攝影機在車內外的移動),而當鏡頭拉到中景或全景時,攝影車又跑到畫面外去了,而且整個鏡頭中主車的速度並不算很快,只是導演時不時的安排幾個穿過幾輛車的場景和使用低機位,給人感覺是車開的很快,且整個場景中的其他車都是不動的,主車的行駛路線是設計好的,多跑幾趟很容易熟悉走位(權且就當是走位吧),通過車窗外的場景和幾個中景鏡頭看的出行駛路線也比較寬,其中幾個好像是檫車而過的動作其實是攝影機的長焦段拍前景的車給人的錯覺,據說導演在拍這場高速公路上的戲的時候用了16部攝影機,16部啊,不可能只是拍幾個全景表現路上車多人多吧,肯定是用在這個長鏡頭上了。
    有人說這部片不如《獨立日》好看,《世界大戰》和《獨立日》之間可是隔了個911事件,老美的世界主人的優越感沒了,更多的是危機與恐慌,不喜歡《世界大戰》的人肯定是看過《獨立日》並且很推崇該片。還有在網上看很多人在討論片中哪個鏡頭最恐怖,雖有人提到外星人很多攻擊的鏡頭恐怖,但說到最多的還是搶車一段,搶車一段很真實的表現了人物心理,那種絕望中的最原始的野蠻人性。
    總之我覺得這部電影還是不錯的,有些細節也處理的很到位,只不過老斯對這部電影的似乎期望值太高了(當年可是叫囂著要打破鐵達尼號的票房記錄啊)其實票房也不錯了,全球5億多(不過成本也高達2億多了),續集是沒指望了,就看他接下來要有什麼新的動作了。

-----------------------------------------------
補充:後經製作特輯證實,開車一段長鏡頭是綠幕拍攝後期拼接而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