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超異能部隊--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以眼杀人/超异能部队/密探睥死羊

6.2 / 138,601人    94分鐘

導演: 葛蘭海斯洛夫
編劇: 彼得史卓翰 Jon Ronson
演員: 喬治克隆尼 伊旺麥奎格 傑夫布里吉 凱文史貝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hongbei

2010-09-03 16:01:23

扯淡之蛋


當一個人用長篇大論來講述一件他認為有趣的事,但講完後沒人買帳,那人也許會怒,至少不爽、感覺失敗——竟然無人賞識他的反諷、智慧、幽默。看著他不爽的樣子,和那些糟糕的長論,恨不得搬出昆德拉的話來為他救場:「沒有比讓人理解幽默更難的了。」讓阿Q附身,幽默和智性是他的,只是別人不懂。

幽默與可笑一紙之隔,高明與拙劣的界限也常處於模糊地帶。喜歡《以眼殺人》的人,作為黑色喜劇,大可捧它有如科恩兄弟電影一般的神韻,連演員也是科恩兄弟電影裡跑出來的:喬治•克魯尼(《閱後即焚》、《真情假愛》、《逃獄三王》)、傑夫•布里吉斯(《謀殺綠腳趾》、正在進行的新作《大地驚雷》);作為反戰片,將之列為和庫布里克的黑色喜劇《奇愛博士》並駕齊驅的新時代反戰片。

讀心術、薩滿、點穴等,片中花里胡哨的東西可不少,營造喜劇色彩和荒謬感唄,為喜歡它的人提供了名目雜多、可用於津津樂道的笑料。而對那些對之不感冒的人呢,就成了沉悶而無聊的插科打諢,效果不是喜劇,而是莫名其妙。

美國人拍了不計其數的戰爭電影,大多都高舉反戰和人道主義的旗幟,二戰帶來的恐慌居多,越戰是反戰真正的營養源,為好萊塢供給了數十年的題材庫。世界上的大多國家目前都處於舞文弄墨的和平時代,不時聽到耍刀槍的聲音,常是美國拿弱小國家開刀。那些反戰電影之於政治,沒多大作用,電影導演只是新時代的文人,發點牢騷、引點眾生的情懷,或者借戰爭之名,鑽進電影藝術中,開拓新的鏡頭、結構、風格。電影之於編導,像文人的情書一樣,有時只是為了練筆。

在反戰這一訴求上,《以眼殺人》從側面出發。伊萬•麥格雷戈飾演的記者遭妻子拋棄,於是上了戰場。這可笑的動機,引發了一連串奇怪的事件。傑夫•布里吉斯飾演的比爾也是個奇妙的角色,經歷過越戰,一幅嬉皮士的扮相,一身荒唐事。演員們一本正經的表演,和他們的荒誕事件,構成一幕嚴肅的諷刺劇。但歸根到底,這只是一次戲謔,一次嚴肅的戲謔。

可以把這些出其不意的喜劇事件,當做帶有智慧含量的諷刺,達到很棒的反戰效果。這種迂迴的方式,實則也是一種迂腐。拿戰爭開火,乾脆別來只癢而不痛的開涮,正面交鋒就是了。再拿《奇愛博士》為例,在當時,那是犯天下之大不韙的事。現下的環境不一樣了,《以眼殺人》也就是不痛不癢的調侃。《查理•威爾遜的戰爭》是一個糟糕的樣板,必須聯繫到當下才能顯現出一點批判效果,電影本身的笨拙和這一「施教」的出發點,都過於迂腐。《以眼殺人》的花哨東西多,可以說,導演對諷刺戰爭或許並不上心,他在意的就是那些點穴、讀心術等,用這些元素完成一次智力拼貼,達到黑色喜劇的效果。

一部處女作,召集一眾大牌演員參演,自然是一件風光、了不得的事兒。這些所謂的性格演員們,他們既想與好萊塢的商業味保持點距離,顯出一副特例獨行的卓爾不群樣,又為了避免失敗,尤其是商業上的失敗,常常很保守。《以眼殺人》的規矩和熟練樣子,其實沒什麼獨特可言。

據說在現實中,真有美國大兵試圖用穿牆術和讀心術,來與敵手交鋒。現實的荒誕常常大於電影的荒誕,自焚、邪教、偏執等,荒誕不經的事情非常多。問題是,來自真實,並不能保證電影建立在令人信服的真實上,以反諷現實。《以眼殺人》只是一個由扯淡下的蛋,至於扯淡高明與否,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竊以為,《以眼殺人》是純扯淡,無聊而迂腐,那些趣點和雙關語犯不著回頭再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