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圖賓根木匠

2010-09-04 23:59:13

《全面啟動》:一流口碑,二流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所謂的「口碑」,主要指的是以IMDb為代表的北美影迷的反應(我沒有直接的數據支持,但憑常識判斷IMDb上的投票人群應該以美國人為主),此外還包括網際網路時代中國內地影迷在網路上的追捧。諾蘭的作品歷來在IMDb上摧城拔寨,Top250里有五部他的作品:《俠影迷蹤》《黑暗騎士》《致命魔術》《記憶碎片》和《全面啟動》,《全面啟動》還衝進了前十,可見這位70後英國導演有多受網路時代影迷們的青睞(諾蘭迄今為之也就七部長片作品)。

《全面啟動》其實延續了諾蘭一貫的創作主題:模糊不清的現實界限、有意打亂線性順序的敘事方法、黑暗陰鬱的影像風格,甚至連深愛妻子的男主人公都與前作如出一轍(參看《記憶碎片》)。諾蘭向來只塑造歌特、內斂的男性英雄形象,他片中的女主人公通常只承擔男豬「精神支柱/心魔」的功用,這些特點無一例外的延續到了《全面啟動》里。細究的話,還有些小細節也是諾蘭標籤式的:如萊昂納多飾演的男一號柯布,這個竊賊跟諾蘭處女長片《追隨》中的竊賊是同一個名字,只不過彼柯布入室盜竊,此柯布入夢盜竊;再如金牌配角麥可•凱恩,從《蝙蝠俠》系列到《致命魔術》,凱恩爺爺的身影一直在幫諾蘭壓陣腳(兩部《蝙蝠俠》的成功可能主要還得歸功於法蘭克•米勒的漫畫原作,估計也是為了商業市場考慮,諾蘭的這兩次蝙蝠俠敘事非常循規蹈矩)。

最重要的還是諾蘭迷宮式的敘事結構,不過這不能算是諾蘭的首創,也不能說諾蘭用得最好。從敘事學的角度看,無非是打亂了線性的時間順序(逆時序)而已,這些東東在世界電影史上屢見不鮮。近年來為影迷們所熟悉的就有昆汀•塔倫迪諾、蓋•里奇、姜文、寧浩等人——就是不好好說事唄,單就打亂正常事件順序的僭越程度而言,《全面啟動》顯然不如《項狄傳》以及《記憶碎片》來得更淋漓盡致(除了大量的閃回以外,《全面啟動》在結構上只有一處顯而易見的逆時序處理)。【1】如果再把目光放遠點,有意顛覆經典敘事方式甚至「反敘事」的先鋒電影也很多,走得也比諾蘭更遠(譬如戈達爾)。

拿夢境說事,同樣也無甚新意。《入侵腦細胞》《童夢失魂夜》都如是,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要說營造現實與夢境間的似是而非,《全面啟動》甚至不如《去年在馬里昂巴》來得更糾結,只不過雷乃爺爺玩的是左岸作家風格,優雅而曖昧,在講究快節奏的當下網路影迷文化中,自然不如諾蘭受歡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七武士》以外,IMDbTop250的排行榜中很少見到排名靠前的非英語電影,我沒有具體統計過,但IMDb排行榜中的歐洲(特別是法、意)電影顯然很少。
既重複自己,又抄襲前人,這讓我對《全面啟動》的好感很打了幾分折扣。當然,每個導演都在重複自己,諾蘭也不是神(什麼「諾蘭大神」,用本山大叔的台詞講:「這就是個人名」)。諾蘭當然是個優秀的導演,在《全面啟動》熱映後,丫在好萊塢導演權力榜上怎麼也該進前十了吧。在我看來,諾蘭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他對故事節奏、觀眾理解程度和影片敘述結構之間的調和。也就是說,玩逆時序、套層敘事不難,難的是沒把這東東玩成徹底的小眾實驗電影,觀眾看得有些雲裡霧裡,但不至於完全失去解迷興趣,通片下來還是一部耐看的商業片,這才是《全面啟動》跟《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之類影片的根本差別所在——諾蘭的金剛鑽也在這裡。

《全面啟動》是一部誤打誤撞成功的電影,剛成片時連華納內部都沒什麼信心,但誰想上映後在簡單反智的商業電影文化中結出了意想不到的碩果。除了諾蘭一貫表現良好的RP積累外,網際網路和電子遊戲文化興起導致的文化轉型恐怕才是根本性的原因。如果把觀眾看作是電影/大眾文化產品的消費者的話,「以網際網路、手機和各種PDA裝置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興起和普及,使當代社會的消費者不再單純是被動的收受體,而轉型為能直接參與到內容與資訊等知識生產活動中去的生產—消費者(prosumer,即英語「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字的拼接)……過去那種大媒體集團得以壟斷資訊生產、控制資訊流動的局面正被更趨民主也更加多元的大眾參與性媒體形態所取代。這一轉型不僅令媒體內容更加豐富、聲音日趨繁複,而且也為同好社群和集體身份及智慧的凝聚提供了機緣。」【2】也就是說,普遍經受網路虛擬社會和角色扮演式的電子遊戲洗禮的觀眾,很容易把自己作為一個參與者介入到影片故事中去,他們在積極參與著影片意義的生產——具體到《全面啟動》,則表現為影迷們熱火朝天的對影片的劇情進行著以我為主的解讀(儘管相當多的影迷誤以為自己讀出了諾蘭想要他們讀出的意思)。再加上同好社群/迷文化的聚集,《全面啟動》的聲勢便一浪高過一浪。不過這也再次證明了諾蘭的殺手鐧所在:讓觀眾參與進來,既不能搞的太難,又不能太簡單,就像影片中柯布讓阿里阿德涅設計迷宮的那場戲一樣,增減之間須得恰到好處。

至於電子遊戲,這就更好理解了。看到兩個小時,旁邊的小姑娘就跟我說:「這就是個電子遊戲嘛!」就是這話,柯布跟尼奧一樣都陷入了矩陣帝國里,一旦進入夢境和虛擬現實之類的領域,那永遠就是無窮迴圈了,怎麼說都行,影片便成了充斥著假作真時和無為有處的黑色Party。正因為是夢境,就可以為所欲為,這也給諾蘭營造視覺奇觀提供了絕佳契機。不過真要講開創式的主題挖掘和影像風格創新,《全面啟動》無非是《駭客帝國》的山寨簡裝版,襲人故智,無甚新意。不過,也正是由於電子遊戲的普及,才會讓影迷們更加繞有趣味的去接納《全面啟動》這個故事。說到夢中夢的套路,《全面啟動》之前在科幻文藝作品中早就用濫了,王晉康十幾年前就寫過《七重外殼》了,諾蘭這才三重(實際上最終有四重),比王晉康還差幾層功力——再重複一次,也正是因為只有四層,才會讓電影沒有顯得過於晦澀。當然迷宮套層搞得多的成功影片也不少,《伊恩•斯通之死》的男豬伊恩•斯通就實打實的死了五次,《恐怖遊輪》的女豬傑西則不得不面對滿滿一甲板被自己打死的同一個好友的屍體。

《全面啟動》最大的亮點在於最後半個多小時四層夢中夢的解題(但都在同一個敘述層次/虛構域內完成),諾蘭設置了不同夢境層次之間時間感的差別(類似於李獻計的「差時症」),讓觀眾們在目睹一輛中巴墜橋的過程中屏息凝視:最裡頭是柯布去夢境邊緣見亡妻,然後是雪山槍戰,接著是失重大廈裡的搏擊,再次才是中巴墜橋,每個層次都必須在同一時間完成穿越,於是,炸彈會不會在最後一刻爆炸成了觀眾最關心的問題,看似無聊的夢境遊戲被諾蘭改頭換面成動作大片,這才是《全面啟動》得以成功的重心所在。至於陀螺仍在旋轉的「最後一分鐘詭計」,這也是好萊塢的標準套路。而且夢中夢玩多了,最後怎麼樣無須(很大程度上也是無法)解釋清楚,柯布怎麼就在機艙里醒來了?他還在夢境中嗎?他亡妻關於現實和夢境無法區分的理論是否正確?當影片放映結束時,這些問號帶且必須帶著。真要追根溯源下去,「何為真實」是一個永恆的哲學困境,海德格爾有言:「這個存在者為之存在的那個存在,總是我的存在。」【3】按照這種頗具唯我論色彩的現象學哲學理路,只要知覺上是完全真實的,那就是真實的——假如尼奧永遠沒有在飼養容器中醒來,那個虛擬世界對他來說就是真實的,也許我們跟尼奧(柯布)一樣還在虛擬世界(夢境)里,但只要我們的知覺系統沒有報警,那追問世界的真偽便沒有意義(所以當楚門看見天上掉下一盞射燈時,他的世界觀便開報警、繼而崩塌了,當然,這一坍塌首先也建立在楚門的知覺體驗上)。

我本想打開金山詞霸查查老美怎麼看待《全面啟動》,後來發現已經有論家提及,索性引在這裡:「總體評價是『值得一看,但並非開闢鴻蒙之作』……很多國內影迷對該片的信念是建築在口碑上的,因為沒看過,所以才是最完美的……查閱了美國數家主流媒體,結果發現很多以肯定為主的影評,其實並沒有把影片捧到天上……後來跟一美國影評人交流,對方說:『《全面啟動》不錯,《駭客帝國》依然最牛』。」【4】——這也正是我的總體觀感:跟之前鋪天蓋地一邊倒的一流口碑比起來,《全面啟動》的作品本身只能算是二流。

當然我相信有許多影迷是發自肺腑的喜歡諾蘭和他的《全面啟動》,但是秉承魯迅先生「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精神,我還是覺得,這裡頭裝X者大有人在。這年頭,不誇誇Inception怎麼顯得出自己的審美品味跟國際接軌呢?——這後面的潛台詞是:所謂的「國際」就是好萊塢。再者,在如今的大陸網路影迷文化里,罵國產電影、捧好萊塢電影子乎是一件「政治上正確」的事——中國電影就是比好萊塢落後成百上千年,全是樂色,有什麼好誇的?你若替國產電影說幾句好話,那鐵定是五毛;誇好萊塢電影,那才說明你夠洋派、有水平。這背後亦隱含著一個不言而喻的意識形態邏輯:你誇獎國產(好萊塢)電影就是認同(抗拒)時下的文化政策,就是支持(反對)威權管制的權力體系,就是反對(支持)自由民主。持這種簡單粗暴觀點的人可稱之為「庸俗的自由主義者」,看似滿腹現代公民激情,其實「他們拒絕對實際的歷史關係進行批判性思考,拒絕從當今世界的變化中理解自己的社會。」【5】當然,有很多影迷其實也達不到「庸俗自由主義者」那樣有一套系統價值觀的程度,只不過他們與「庸俗自由主義者」一樣共享著同一套意識形態邏輯,而且如今這套「庸俗自由主義」的話語方式在網路上幾乎是暢通無阻的——所謂「政治上正確」是也。

我承認:除非發生顛覆性的變化,不然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還是出不了《全面啟動》這樣優秀的電影,但這顯然並不意味著不能批評《全面啟動》。我也知道我寫這些文字會得罪很多《全面啟動》的追捧者(包括我的朋友),但我還是決定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
因為,我是一個獨立影評人。
Bazinga!

【1】本文使用的敘事學術語的解釋依據: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2】孫紹誼《電影理論和電影批評:文化轉型與知識分子的角色問題》,載《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月
【3】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三聯書店1988年,第42頁
【4】周黎明《奠基?全面啟動?》,載《南方都市報》2010年8月18日RB01版
【5】汪暉《死火重溫》,第34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南方網專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