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iejie8297

2010-09-05 08:28:30

烏托邦式的春夢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現在要拍一部既賣座又稍有內涵的片子不易,這個侷限尤其對那些小有名氣的導演來說更是煞費苦心。拍個肯定能拿獎的片子沒把握,拍個青春偶像片之類的又會被媒體罵個什麼江郎才盡,氣數已盡...所以現在這類導演出來的片子口味都比較怪,有點像可樂加泡飯,各種混合元素各種電影風格都用上,電影主題你覺得有吧但好像又不止一個主題,你覺得只有一個主題吧,但好像片子想表達的資訊又不止這些。所以這些因素導致你看完電影后有些合稀泥的感覺。

《沙灘》在看預告的時候以為是什麼驚悚片,但播放到快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發現和驚悚完全不搭架,講的儘是一堆俊男靚女在泰國的一個「世外桃源」過著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看的我差點失去耐心。正當準備快進結束片子,並且為電影打上爛片的標籤時,情節卻又來個峰迴路轉,從青春愛情一直跳躍到血腥到迷幻,讓人半天抓不到頭緒,這鋪墊也他媽太長了吧。

看介紹的才知道原來這個片子和當年大紅的《猜火車》是同一導演,怪不得有些情節感到眼熟,譬如雷奧納多從海洋中潛出頭的那段和《猜火車》男主角鑽入抽水馬桶那段及其相似。電影開頭主人公的獨白,大麻,迷幻這些構成主題的重要配料,這讓我想到風格問題,Danny Boyle就是擅長於這類風格。有點像英式搖滾加60年代嬉皮。不過這片子的前三分之一和後三分之一都很出彩,就中間的三分之一非常的拖沓,就好像不是一個人拍的。

好了,來說說這個電影的主題吧,我覺得這個電影要說的就是探索尋找自我的過程中,對烏托邦式理想的諷刺,人性中只要存在著自私的基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一意孤行只能造成人性的倒退。所以電影中死去的人都是理想的犧牲者,問題是他們死的並不顯得光榮,反而讓人覺得可憐,他們完全是被自己做的空夢害死的。所以電影的結局我非常的喜歡,烏托邦被遣散,大家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軌道,這個結局不是好萊塢式的,但又在情節之中意料之外。

有時候我會想人為什麼熱衷於冒險,除了渴望對未知領域的了解外是否還有別的,譬如逃避。逃避著這個世界發生的任何你想像的到或者想像不到的所有問題。因為太複雜,因為太矛盾,因為根本無法面對…所以就採取了鴕鳥政策,把頭埋在沙子裡,以為什麼都沒有發生。人性的懦弱與自私也因此而滋生,我們到底要不要構建一個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說理想化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春夢?又或者說理想化的世界只是一群懦弱的人類為自己的懦弱找出的理由?

算了,這種高深的問題還是留給柏拉圖比較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