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梅花--Victory [1975]

梅花/Victory

6.5 / 38人    n/A


演員: 胡茵夢 聲音: 忻江盛 攝影: 林贊庭 音樂: 劉家昌 導演: 劉家昌
編劇: 鄧育昆 製片: 梅長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南柯一夢

2010-09-06 06:35:04

抗日電影內陸、台灣版本之異同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照,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檸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不過我想補充一點,據一些文章說,地道戰,地雷戰完全是擴大化了,事實並不像電影上的那樣。而李向陽完完全全是虛構的人物)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照,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檸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而《筧橋英烈傳》裡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痔徨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富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裡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係。

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花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鬥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慚酷性和中胡人的鬥爭性。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複雜的人性。比如《梅花》裡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華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三軍」的台詞,而是很簡樸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老太太站在臺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幾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華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