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eren

2010-09-06 08:03:11

幾個片段引起的對英國殖民的一點思考


場景一:
Queenie在跟Gilbert在咖啡館裡喝咖啡時,問了他一個問題:「Why would any of you want to leave such a place, to come all this way and fight for us?"

這時候你可以看見牙買加入Gilbert一邊切生硬的蛋糕一邊飽含深情的說:"It's like if you have a relative who live far away, whom you never met.And this relation is so dear, she is known as 'mother'. On her birthday, you sing and party in her honour. At home and school everybody talk about her. She is so beautiful,so refined, so cultured. Like the Lord, she take care of you from afar. And she'll love you all as her own children. And you must work hard to be worthy of her love. Then one day, you hear your mother is in trouble. She calling to you. She needs you. So you leave your home, and you travel the seas with waves as big as mountains. You are cold and hungry, and you feel for the first time in you mouth the taste of fear. But you know you are doing your duty. That is why we come."

這段話翻譯出來的意思就是」我們(與英國)的關係如此深厚,她好比是我們的母親。母親生日的時候,大家都為她歌唱慶祝。學校和家裡的每個人都談論著她是多麼美麗,優雅,有教養。她在遙遠的地方照料著我們,將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疼愛。所以你必需要努力配得上這份愛。有一天,你聽說你的母親遭遇了麻煩事,她在召喚你。所以你離開家園,翻越巨浪前行。你飢寒交迫,生平第一次體驗了恐懼的滋味。可你明白,你在儘自己的義務。這就是我們來這兒的原因。「

這段話中的」她「,自然是指大英帝國。身為牙買加入的Gilbert和劇中另外一女主角Hortense自始至終對英國充滿著難以言喻的憧憬和嚮往之情。對第三立場的人如你我看來,這種感情真是難以理解。

自從小學開始接觸世界歷史讀本以來,西方殖民者一直被描繪成十惡不赦的侵略者和掠奪者——他們搶奪了殖民地的資源和財富,只為滿足自己國家原始積累的慾望,他們置殖民地人民的苦難與不顧,奴役他們,使他們無法擁有身為人類的基本權利。亞非拉人民多年來的水深火熱深仇大恨都與以英法為代表的殖民國家脫不了干係。

嗯,這是我們所了解的,歷史的一方面。

而另一方面,在殖民歷史壽終正寢的上世紀九十年代,英屬殖民地百慕達群島進行全民獨立公決,結果竟有超過70%的公民不願意獨立,而那些獨立出去的原屬地,包括幅員遼闊的澳洲,仍然恭恭敬敬的宣誓隸屬大英國協,效忠英女王。女王難得去南半球巡視一回,全澳洲人民都激動難抑,好幾天晚上睡不著覺。同樣幅員遼闊的北半球國家加拿大,迄今鈔票上還印著女王頭像。至於距離咱們最近的香港,先是回歸八年後束手無策的新政府,不得不重新啟用港英謀臣曾蔭權,07年清拆皇后碼頭,許多年輕人原地駐守三個月抗議情願,只為保留這個與殖民歷史密不可分的地標。

來英國後,這方面的體會更加明顯。說起這個老牌殖民主,印度,奈及利亞,加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模里西斯的朋友們無不憤憤然作罄竹難書狀,但一說到移民政策優惠,大家又開始算計,說都是大英國協國家,怎麼的也得輪得著一些便宜不是。

好比Small Island中的Gilbert,對宗主國感情深厚到將它比作母親,覺得多年來母親對自己的照顧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去回報的。本來」在母親生日的時候所有人都為她歌唱慶祝「只是殖民統治管理的一個方式:強化宗主國文化輸入,淡化當地文化傳統。結果時間一長,被灌輸習慣了的殖民地人民,不知不覺對宗主國就產生了認同感,就願意為其拋頭顱灑熱血了。

不知道這算不算國家層面上的」斯德哥爾摩侯症群「呢?


場景二
Queenie和Gilbert在電影院門前排隊買票,打算看戲,走過來幾個美國大兵,挑釁讓Gilbert去黑人專用隊伍排隊。於是Gilbert理直氣壯的說:This is not America. There is no segregation in this country!

老牌殖民國家中,笑到最後,或者說堅持到最後的還算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什麼的都早早敗下陣來。跟西班牙的閨蜜聊天,她說西屬殖民地的人們現在對西班牙都個個恨之入骨——這與英屬殖民地如今還對女王愛戴有價的情形形成了多麼明顯的對比啊!!

追究原因,可以說英國人更聰明些,更懷柔些。殖民的同時不忘有選擇的輸出民主概念和民主思想,造成「俺是來開化你們的救世主」的幻覺。同時輸出完後也派人前往殖民地參與當地的政治管理。同時也會在當地培養片面性的實用專才,經濟,管理,物流等等。但絕不會培養全面的,政治性管理人才。

也許可以說,英國人掠奪當地資源的方式更為委婉,邊掠奪也邊不忘以傳教士的風格幫助當地建設——傳說中的破壞性建設。對於很多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的亞非拉國家來說,這種被提攜然後跨越式發展確實帶來了實質性的利益。社會更文明了,更開化了,更發達了,更安逸了,這時人民也就樂得享受了,誰還會在乎丟掉的那些「屬於我們自己的破爛玩意兒「呢?

相對來看,西班牙殖民者更熱衷於」搶完就跑「的掠奪殖民方式,不注意後續聯絡感情,很容易就跟當地人結下了樑子。還記得當年高中歷史課本有個關於」搶完之後的錢財珠寶怎麼辦「的比較。英國人是拿來發展科學技術,支持工業革命,英葡國則幾乎全部用於統治階級的享樂消費了。。。這個區別要往深里說,大概就是民族性和文化崇尚的根本性區別了吧。

也因為全世界殖民殖了幾百年,見的世面多了。相對來說,英國對待其它膚色人種的態度更為開放和隨和些,所以它沒有種族隔離政策,對外來人群相對限制也較少。這不代表英國人張開雙臂熱情歡迎亞非拉兄弟前來支援建設,發展經濟。他們的歧視方式更接近於一種」爺是看不起你,所以爺懶得理會你「,這是種心理上文花上的隔離,多過物理上,距離上的隔離(話說還真只有一根筋的老美才做的出劃分區域隔離這種缺事兒啊),看起來客氣,背後的冷淡冷漠殺傷力非常強。

如今的倫敦大概能算全世界種族膚色最混雜的城市之一了,超過半數都是從原殖民地過來的,大家相安無事,客客氣氣,演個肥皂青春劇還得注意尊重各種族情緒,把亞瑟王的原配格溫德琳皇后整成黑色的。


場景三
Gilbert在戰後抱著一腔熱血重返倫敦,希望開創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遭遇了不少白眼,碰了無數釘子後,他終於忍不住敞開心懷發起了牢騷:"When I arrive here, the English they look at my dark skin, and say,' Ah you are from Africa.' I say ' No, I'm from Jamaica in the West Indies. I'm British, like you.' And their face go blank. And I realize this mother country about which we Jamaicans know so much, does not even know where her own children live. She does not care one jot for us."

"我來的時候,英國人看著我說:' 啊你是非洲來的.' 我回答說:' 不,我是西印度群島牙買加來的,我也是不列顛人,跟你們一樣.' 接著他們的表情就放空了。我這才意識到我們牙買加入無比了解的'母親祖國'卻根本不知道她自己的孩子住在哪兒,她絲毫不在乎我們。"

看到這段自白的時候,有種」費了這麼多力氣你才看出這點來啊「的心情,為Gilbert不值。不過好在他總算看清楚了現實。當那些英國人面部放空的時候,有很大的機率他們根本沒在費勁想牙買加在地球儀哪一邊,估計很多都遊神到去思考等下的下午茶該叫些什麼甜點了。

前任老闆是個典型的英國北部人。有次聊到八國聯軍侵華和日不落帝國在非洲的行為,四十來歲一大老爺們兒他還就是能一臉純真無辜的說:」我承認我們確實幹了不少壞事,可我們確實也幫助當地建設了呀,帶回來的文物我們也都認真仔細好好的保管著。從全人類的角度來說,我們殖了個民,也是做出貢獻的。「

當時很想罵娘,可他是老闆。現在再想想,某角度來說,他還確實有點道理。前一陣看豆瓣上關注的某位去非洲出差轉悠,最後得出的結論便是,英屬殖民地現在的發展和治理都比法屬殖民地要好太多。


Small Island還是站在英國的立場上去看待後殖民期的問題,有反省和反思,但都不觸及骨肉。從人性的角度去看階級仇恨,都不夠給力,不夠徹底。可也溫柔得讓人無話可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