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狂琴難了--Gloomy Sunday

布达佩斯之恋/忧郁的星期天/忧郁星期天

7.8 / 8,458人    112分鐘 | Argentina:113分鐘 (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演員: 艾莉卡瑪洛茲珊 史蒂芬洛迪奧尼斯 Ben Becker 約希姆克羅爾 Andras Balint Geza Boros Rolf Beck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彼岸 嘻嘻·范

2010-09-06 18:52:17

亦歌亦人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首曲成就了一個作曲家,也同樣的成就了一部電影

   據傳這首列為「三大禁曲之一」的經典自匈牙利流傳出去就一發不可收拾,數以百計的人聽到這首旋律就選擇自殺,方式各有不同:跳河、自縊、飲彈自盡等等,拋開這些求死的人的背景不說,單單聽過一曲旋律選擇結束自己生命,於我來說這事有些匪夷所思,據說這一謎團對於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家也無法解釋其緣由。可能恰巧當時的情緒、條件等一系列惡性循環如蝴蝶效應般影響了這些人,就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產生了連鎖效應,而後又被媒體一再的渲染這一具有魔力的樂曲,無論如何,這曲火了。正如達爾文描述音樂「the power of producing and appreciating it existed among the human race long before the power of speech was arrived at.」

  言歸正傳,其實更多想表達的是由曲而產生的電影,也正是電影引發了諸多的思考與興趣。小寶引用語之電影吸引人的三個看點:薩博的肉卷,伊洛娜的美胸,安德拉許哀怨的音樂,這些都是後話。在看電影之前並不了解太多有關歌曲的消息,更多的是被電影中複雜的情感糾葛所吸引,與此就提到了戰爭中所涉及的背景,戰爭爆發前的匈牙利,人們平靜而無憂的生活著。人們都聚集在餐廳裡享受美妙的音樂,誘人的美食,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憧憬之中。

  伊洛娜和薩博的關係也隨著日子的推移而平穩,雖然後來的關係被才華橫溢的鋼琴師安德拉許稍稍影響,但三個人平衡和諧的關係也維持一時。正如薩博所說伊洛娜得到的是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戀人,薩博給了他物質上的平穩安定,安德拉許帶給他的則是久違的愛情和精神上的觸動。但平衡卻被漢斯打破了,求婚被拒絕進而求死,然而薩博救了他,並給了他重生的希望。而這之後正是電影的轉折點,漢斯高昇之後的種種行徑就如同餓得發瘋的惡魔如饑似渴的吞噬著所有能吃的東西一般,金錢,女色,權利,這也是人性暴露出的弱點所在,貪婪,自私,猜疑,嫉妒,雖然殘存的人性讓他救了薩博一命,也正是他認為回報了救命之恩的一舉最後將薩博推向了死亡的深淵,那個恐怖的煙囪...環境變了,漢斯變了,或者說環境將漢斯最深處的本質激發了出來,其實這都是人自身的弱點,反而還強加其於環境身上;環境變了,伊洛娜沒變,沒變的是她的面容,沒變的是她強大的內心,以及追求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

  另一方面,不同的內心帶給他們的是不同的人生際遇。雖然那首傳說被施了咒語的樂曲被人廣為傳聽,但安德拉許最後在餐廳中和著伊洛娜的歌聲決絕的彈奏後,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安德拉許苦於找不到樂曲的靈魂所在,或者說他自己靈魂的歸處所在,再加上對伊洛娜無端的猜疑,藝術家特有的敏感、細膩,讓他的精神終究沒有擺脫不安的情緒,憤恨不安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由此悲傷的情結籠罩在的是薩博和伊蓮娜的內心中,薩博對於安德拉許的離去以及納粹的狂暴使他愈加惶恐,害怕,而伊洛娜雖然悲傷,但仍然懷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可能這其中有二人種族不同的原因所在,但更為深層的是不同承受力的內心。薩博在自殺未遂之後,被納粹的車載向了死亡的集中營,而之後漢斯帶給他一秒生的希望之後又將其冰冷的推向了死亡的深淵;伊洛娜在受到愛情的殆盡,愛人的離去,魔鬼的折磨之後,我以為她也同樣會追隨愛人的腳步,意外的是,她選擇了重新燃起生的希望,一方面為了她未出生的孩子,另一方面還有她自己的理由——在50年之後相同的餐廳的生日那天,殺死了那個在世人眼中仁慈的企業家漢斯...

  亦歌亦人生,不同心態,不同際遇的人,結果都不相同。

 

 PS:伊洛娜的孩子到底是誰的?其中並未做描述

        1 安德拉許 2 薩博 3 漢斯

         看完之後小寶和我都認為是薩博的,50年之後,終於可以手讓薩博的孩子手刃仇人,大快人心!但看過一些影評分析之後,有說是安德拉許的,也有說是漢斯的。其中,有一個細節,那個孩子的頭髮是黃色的,而1&2都是黑色的頭髮,伊洛娜頭髮是棕色的,3為黃毛...伊洛娜真的讓自己的孩子殺死了其親生父親嗎?這個還得細細剖析一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