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時時刻刻--The Hours

时时刻刻/此时此刻/小说人生

7.5 / 142,134人    114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麥可柯林漢 大衛海爾
演員: 梅莉史翠普 妮可基嫚 茱莉安摩爾 史蒂芬迪藍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madeusQ

2010-09-07 05:21:55

Always the hours---再議《時時刻刻》


這是一部精緻深邃的文藝佳片,當年憑著梅麗爾斯特里普,朱麗安摩爾,妮可基德曼顛峰對決般的演技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完美而獲獎無數,不僅贏得口碑,三位主角共同獲得柏林銀熊獎,妮可也因此問鼎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太過於喜歡它以致於今天又重溫一遍之後感慨頗多,再次寫下以下文字。

影片切入的角度很小,1923年,意識流文學先鋒維吉尼亞 Woolf正在寫她的小說Mrs. Dalloway. 1950年,Laura 布朗正在讀Mrs. Dalloway。2000年,Clarisa就是Mrs. Dalloway。影片就像Woolf做的那樣,從一天管窺一生的角度,反映了這時光充斥之下,時間流動過程中的每一個原子簇集的瞬間。隨著這些瞬間的聚集流逝,逐漸折射出一部反映女性自我覺醒意識的精神思想史,辨證地提出了種種女性自我覺醒意識伴隨下痛苦與絕望的根源,可能付出的代價,出路以及解決方案,換句話說,這是女人自己的鬥爭。幸好,影片並沒有侷限於女性的自我覺醒或者說女權主義思路,而是通過Clarisa以及Richard的故事探討更加普遍意義上的人本主義,廣闊的生與死,個體與社會的命題。正如Richard所說:Everything is mixed up.

所以說這部電影探討死亡,同性戀是片面的。

這三個女人的故事交織到了一起,雖然處於不同的時空,卻都渴求更有意義的生活,各自的有各自恐懼與渴望。這一天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並且呈現一種發展的,量變的態勢。每一個鏡頭都是深含寓意的。

在這一天,早晨來臨,三位都側躺著(同一個方向,那代表一個只朝向自我的方向),準備起床。此時代表時間的符號出現,Woolf和Laura的是鐘聲響起,意思就是你該起床了,到了Clarisa那兒就成了鬧鐘,她自己按掉了。這體現了,後者多少比前者有了些自由。這樣的鏡頭和寓意比比皆是,貫穿全劇。小到僕人打雞蛋,放花買花,拉穿簾,洗臉,出門等等不在一一列舉,這不僅僅是一種精巧與細膩,更是一種文學與電影的對接。

然後,出門,去外面的世界,女人都自我打量了一番,特別是Woolf,雖然有了自己的房間,又能怎麼樣呢?一樣還是受到了 種種禁錮。三位都有伴侶,前兩位的伴侶從某種層面上形成了一種自由的枷鎖,控制著,監禁著對方的自由,而到了Clarisa這裡就是她禁錮著他,而她又被 她的女性伴侶禁錮著,雙重地位。同時,三位在這一天都將迎來一場Party,而來Party的visitors對三位今後的生活生命,以一種催化劑的方式 加速了這三位認清了生活的本質,看清了生活的方向,簡單來說,加速了解決禁錮的形成方式。之後,三位都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就在這一天,普普通通的一 天當中!這個決定,基本上,都是自我覺醒,衝破禁錮,嚮往自由,成就獨立人格的表達。Woolf經過了近乎冷酷的理智的思索,走向了死亡;Laura認為 自己當下的生活是一種死亡,從而選擇拋夫棄子,走向生;Clarisa則終於擺脫了多年營造的幻覺,學會感受當下的幸福時刻,時時刻刻。

這是這些微妙的相似以及發展,串起了整部電影,之於我,它太優美了。

影片提出了幾點答案:

1 時時刻刻地直面人生,不可逃避,或者有以絲偽善做作,這裡我最好引用Woolf的原話: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Woolf勇敢地走向了死亡,並不是逃避,而是已經沒有了選擇。她已經說了:Did it matter that she must inevitably cease completely? All these must go on without her. Did she resent it? Or did it not become consoling to believe that death ended absolutely? 通過了這番透徹深刻的質問,最後她才說,it is possible to die. 這就是她直面生活的方式,她在那樣一個時代惟有通過死亡來成就一個完整意義上的自我,不再是醫生定義下的軀體,也不再是靠游離於自己創造的小說世界來獲得 享受自由的快感,因為,她深知,這不是自由,這樣的自由是虛假的逃避的,她深知,死亡是唯一的出路,她和Clarisa的伴侶Richard是一樣的思想 狀態。

而對於Laura,為什麼沒有選擇死亡呢?因為,她有了一點自我做主的權利,她的婚姻,丈夫,孩子都不是她想要的,她覺得生活在這樣的狀態中才是一種真正的死亡,因此,她必須拋棄,從而選擇生。因此,其實影片非常清晰:哪怕有一絲機會,都應該朝向陽光選擇生,以捍衛自身的獨立。

Clarisa,其實是一個禁錮他人的人,她給別人造成了壓力,她,代表著另外兩個故事中的丈夫,僕人。就是這樣的交錯。

2 無論做什麼樣的決定,都是萬劫不復的,但我不願那樣形容,我更願意說,你得擔當。其實還是,你得直面生活,以你自己的方式。

3 影片似乎是在說,人的獨立與自由高於一切,這才是最本質的。什麼愛情啊,親情啊,都有可能形成一種自由的枷鎖。而一旦真的構成了禁錮,就應該反抗,此時, 愛情親情這些東西,可以滾一邊去了。我喜歡這個主題!自由高於一切。並且,影片更加嚴密地闡明了,這其實不是對愛人親人的傷害,而是一種解放。也就是,解放了自我的同時,他人也被解放。

解放有解放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必須得有人死。這裡有兩個關鍵:為什麼?誰?

Woolf接著給出:Someone has to die in order that others should value life more. It is contrast.

這說得太好了,人生活在社會上不就是一場場赤裸裸的對比嗎?Woolf給出了最直白最本質的價值交換啊:一個人的解放必然是以犧牲其他要素為代價的。這是一個稀缺的世界,這是自然法則,雖然殘酷了點。

那麼誰會死呢?Woolf說:The poet will die, the visionary. 為什麼詩人選擇死?正如Woolf最終選擇的那樣?因為,對於詩人而言,整個世界都是牢籠,或者他們就只能在構想的詩意的世界中尋找自由,但是這樣的世界是如此的虛幻,它必然會與現實衝突,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這種決絕與那骨子裡對生命熾熱的愛密不可分:愛與死,總是緊緊相連!

我瞬間想起了同樣燦爛並痛苦的梵谷,想起了他那些燦爛的色彩。

所以,Woolf才會在開頭說:I do not think two people could have been happier than we have been.

正是,愛過之後勇敢地拋棄它,是長久也是流逝。

但是為什麼奧斯卡只給了Nicole一人呢?我的理解是,本片多少有點向Woolf 致敬的意思,並且,Woolf是本片的核心之核心人物,是源是因是根基。而Nicole又成功地將Woolf那種游離於兩個世界中的痛苦,癲狂,糾結通過聲音,表情,肢體語言盡現出來,確實了得。想想吧,那個帖著假鼻子+飛機場,左手死往碎花裙兜里揣,右手持捲菸,伴隨這不斷抖動的唇,滿臉寫著透徹深邃的經典造型居然是女神Nicole,太顛覆了,她有足夠的實力配得上影后的位置。對於梅姨,不需要奧斯卡在給她證明什麼。至於朱麗安摩爾,演技口碑自不必說,但此片確實蠻尷尬,因為她演的是一個中間狀態,非常內斂,沒有Nicole搶眼。不過,我得說,奧斯卡從沒垂青如此優秀的女演員簡直就是奧斯卡的遺憾。

關於影片的音樂,還用我多說嗎?那如潮水般湧動的鋼琴,時時刻刻都恰如其分的綻放在影片的每一個角落。與演員的表演,平白的鏡頭,流暢地敘事共同串起了整部如珍珠般美麗的電影。

再次把經典的句子奉上: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to put it away. Leonard...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always...the love...always...the hours.

 (親愛的Leonard,一定要勇敢地直面人生,帶著那份坦誠和直率,要理解人生,當你終於理解了它的本質,才能真正地熱愛生命,最終才能夠放得下。當你真的捨得放下的時候,我們在一起的那些歲月,我們的時光,我們的愛,才會在流逝中永恆。不忘,生命中的時時刻刻……)

那種飽滿的情緒,沸騰的生之力,你感受到了嗎?

眼淚終於奪眶而出,為生命的綺麗,為這些美好崇高的心靈當中那個無比燦爛的世界!

總之一句話:The cast tried every possible way and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to make this movie perfect. Fortunately, they achieved such perfection. It is a beautiful movie.

請向那些站在人類文明史最頂端的藝術巨匠致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