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賓漢--Ben-Hur

宾虚/宾汉/宾虚传

8.1 / 254,752人    212分鐘 | Sweden:219分鐘 (1970) | Sweden:224分鐘 (1962) | UK:222分鐘 (1993 re-release) | 214分鐘 (DVD edition

導演: 威廉惠勒
編劇: Lew Wallace Karl Tunberg
演員: 卻爾登希斯頓 Jack Hawkins Haya Harareet Stephen Boy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滿囤兒

2010-09-17 17:00:16

《賓虛》:從內至外的征服


文/滿囤兒


        1959年的史詩巨作《賓虛》翻拍自1925年的史上最燒錢的同名默片《賓虛》,而它們又都是改編自長篇小說《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本小說的作者是一位名叫盧-華萊士(Lew Wallace)的美國內戰時期的著名將軍。當年,他本打算與好友英格索(Ingersoll)合寫一部書,以求根除基督教之迷,揭穿耶穌「上帝之子」的偽面目。華萊士為此在歐洲和美國多所著名的圖書館中研究了兩年多時間。但是在準備寫第二章時,他忽然跪了下來對基督像喊道:「我的主!我的神!」原來他發現他所找到的一切有關基督神性的證據都是確鑿無疑的。他再也不能否認耶穌基督是「上帝之子」。於是華萊士寫出了本書----關於基督時代最著名的小說。


        由這則軼聞,我們可以看出,本片的原著小說的創作歷程,就是一個人被基督教義征服的過程,於是本片的內容便緊緊地關注著主人公賓虛如何被「不可見力」指引著來到了耶穌的面前,並被耶穌的血洗禮從而完成自我救贖的過程。影片的目的不是從外到內地闡釋基督教義,而是通過賓虛的人生歷程,完成從內到外的信仰征服。為了讓觀眾更容易接受,本片明線是猶太貴族之子賓虛在羅馬人佔領耶路撒冷後的一連串跌宕起伏的遭遇,暗線則是耶穌的救世。儘管影片從頭至尾都無法看清耶穌的長相(只有背影、側影和遠景),甚至在眾人提到他的時候也多以「那個人」代稱,但是他和賓虛的兩次相遇,分別給了其生的勇氣和生的希望,把賓虛從身體崩潰的邊緣和心理崩潰的邊緣兩度拉了回來。


        我們可以看到,賓虛的經歷之所以起起伏伏,轉折的緣由大都不是他自己的主觀意念,而往往是由一些很「巧合」的事件引起的。無意碰掉的瓦片不偏不倚正中了羅馬總督的頭上,並被軍團司令官梅瑟拉藉機誣陷謀反,從而導致了賓虛被流放,家人入大牢的慘境。在軍艦上當了近3年的奴隸後,賓虛在一次戰鬥中救下了艦隊司令官阿里士,而此時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沒了司令官的羅馬艦隊竟然還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大難不死卻取得勝利的阿里士將賓虛收為養子。賓虛的身份和地位再一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復仇之心不死的賓虛回到耶路撒冷,以新的身份命令梅瑟拉尋找其母親和妹妹。在馬車比賽中,本來是屢屢對賓虛下殺手的梅瑟拉卻因為車輪相撞而車毀人亡。這樣一來,賓虛仇恨的直接來源也消失了。賓虛遭遇的最後一件打擊,是好不容易得知了母親和妹妹的下落,卻發現兩人都已經身患痲瘋病,待在痲瘋谷等死。


        由此可見,無論是瓦片墜落、羅馬戰艦先敗後勝、梅瑟拉的死亡、母親和妹妹生病,都是「自然力量」驅使的。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一直引導著賓虛,讓他的內心從純潔的善意,萌發對梅瑟拉的仇恨,又從對個人的仇恨擴展至對整個羅馬的仇恨,最後更是形成了對「不公命運」的責問。走到這一個境界的賓虛,急需要有一個「神」來幫助其完成自我救贖。如此一來,本來已經是怒火中燒到隨時可能要爆炸的賓虛才會在目睹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說出了「他的聲音,讓我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為了表示「表彰」賓虛完成了基督教義上的自我救贖後,其母親和妹妹的痲瘋病均奇蹟般地消退了。影片迎來了一個無比光明溫暖的結局。始終保持著對耶穌基督的謙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就了本片瑰麗場面下的內在張力,不僅從內到外洗滌了賓虛的靈魂,也從內容到形式都征服了所有觀眾。


原文刊載於《寶安日報》,轉載請註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