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盛夏獵戶座--Last Operations Under the Orion

盛夏的猎户座/BattleUnderOrion/LastOperationsUndertheOrion

6.2 / 391人    120分鐘 (approx.)

導演: 篠原哲雄
演員: 玉木宏 堂珍嘉邦 北川景子 平岡佑太 吉田榮作 黃川田將也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公元1874

2010-09-19 03:52:36

《盛夏獵戶座》:軍國主義的哀歌


文/公元1874
 
日本是一個盛產唯美愛情電影的國度,以岩井俊二與《情書》作為代表的相關電影作品,曾經讓無數觀眾留下感動的熱淚。不過,若是要論日本人拍戰爭電影,還是拍二戰題材的電影,這多多少少會令人打上一個大大的遲疑問號。日本對二戰、對侵略戰爭的反思絕不像德國那麼徹底,雖然同是在戰爭中扮演著不光彩的侵略者角色,但在軍國思想和右翼份子充斥的日本,他們卻想盡力淡化自己的侵略色彩,轉而把自身描繪成充滿人性的戰爭受害者。即便是像深作欣二這樣有著反戰情結的導演,在拍出《飄揚的軍旗下》這樣反思作品的同時,也會在《虎!虎!虎!》這樣的作品裡流露出他們對於二戰里那段僅有的「光榮」歷史的懷緬。也許對於日本人而言,二戰確實是一個很難跨越過去的坎:一方面,是他們籌謀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美夢的破滅;另一方面,兩顆原子彈造成的生靈塗炭又讓他們成為了戰爭的受害者。在這種複雜的感情交織下,日本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總是多多少少的有那麼一點變奏的意味。
 
於2009年暑假在日本上映的《盛夏獵戶座》,講述的是日本兵敗投降前夕,一艘潛艇與美軍重型巡洋艦遭遇,在千鈞一髮的危難之際擊沉對方的故事。這部電影以一張樂譜為引子,揭開了這場海戰中日、美雙方軍人的心路歷程。如果拋開真實歷史不提,這部電影中所展現的日本軍人絕對會讓大多數人喜歡,因為他們是如此的善良、機敏、睿智,上級體恤下屬,下屬尊敬上級,同級之間說話溫柔,語氣輕和,在面對危難的時候不慌不忙,各司其職,在急速下潛氧氣即將耗盡的時候依然鎮靜自若,互相勉勵,並且憑藉有如神助的經驗最終擊中敵艦。而且,本片還是一個較為圓滿的大結局,當日本潛艇最終浮出海面,而美軍將炮口對準潛艇的時候,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原本抱著必死決心要和美軍同歸於盡的日軍全體官兵,也就此揀回了一條命,回到家裡平靜度過餘生。
 
拋開歷史來看,這部電影是積極的,樂觀的,它似乎在告訴觀眾要熱愛生命,也在告訴觀眾我們日本的軍隊曾經是多麼的勇敢和善良。可惜,事實並非如此。在《盛夏獵戶座》一片中出現的「回天魚雷」,就是這部電影虛偽之處的最好註腳。何以出此言?在本片裡並沒有正面描寫的回天魚雷,實際上是一種由人來操縱的魚雷,如同自殺式的神風特攻隊一樣,每一顆回天魚雷,其實都是一個瘋狂的、被軍國主義操縱的狂熱信徒做肉彈的自殺式魚雷,山窮水盡的日本軍方,正是利用著國民的生命,來完成他們覆滅前最後的瘋狂。
 
影片裡的日本軍官倉本孝行,出於對同胞的愛護和人道考慮,沒有發射回天魚雷,但在真實的二戰歷史裡,這位軍官的原型人物至少發射了7枚回天魚雷,並且死不認帳;故事裡倉本為官兵鼓氣,號召大家要珍惜生命,活著回家,與親人團聚,還制止那些有自殺傾向的官兵,但在真實歷史裡,面臨戰敗的日軍卻多以剖腹之類的自殺手段來證明其對天皇的忠貞不二。北川景子扮演的倉本泉美,留著淚以軍禮送別倉本,在家中等待著他的歸來,但在真實歷史裡,軍國政府卻利用日本國民的熱情,將留守家中的婦女組織成「女子挺身隊」也就是慰安婦,開赴前線任人蹂躪。種種跡象都表明,《盛夏獵戶座》毫無直面歷史的勇氣,它所做的,也只是儘量的淡化日軍侵略者的色彩,與《南京南京》之類的電影那樣,還原所謂日軍充滿人性的那一面。
 
《盛夏獵戶座》雖然不同於《男人的大和號》那樣純粹賣弄軍國主義的電影,直白的在電影裡流露出對二戰的毫無悔意與死不甘心,但它對於真實歷史避而不談,相反卻用一種人性、溫和的態度去粉飾美化,這種避實就虛的手法同樣也是為日本軍國主義欲蓋彌彰的扯虎皮拉大旗。影片虛構得最厲害的地方莫過於影片的結尾,懷著家仇與國恨的美軍在己方遭受日軍潛艇的慘烈攻擊之後,對著因為缺氧而被迫浮上水面的日軍潛艇,竟然與對方一笑泯恩仇,而日軍也心甘情願的接受投降,雙方圓滿收場。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從未發生,被偷襲珍珠港之後的美軍經歷了數年的太平洋戰爭之後,對日軍恨之入骨,雙方的激鬥遍佈了太平洋的各個角落,最終乃至於美軍將原子彈投放到日本本土,在歷史上從未發生過如此的投降事件;而在電影當中,美麗的獵戶星座和悠揚的音樂卻讓美日雙方放下武器,在高度電影化的抒情浪漫手法之下,雙方攜手共建太平盛世。也許這是導演美麗的願望,可這,絕不是真實的歷史。
 
所以,《盛夏獵戶座》即便宣揚的是人性與真善美,而不像《男人的大和號》那樣鼓吹暴力,,但它與那些真正反思戰爭的佳作比起來,也頂多只能算是一部替粉飾軍國主義太平的虛偽之作。與同樣出自於二戰時期的另一法西斯國家德國之手的《帝國的毀滅》相比較,就能立判高低。《帝國的毀滅》通過一個法西斯政府女秘書的視角,描述了二戰時希特勒為首的德國政府從瘋狂走向毀滅的過程,片中不停的在通過希特勒和其身邊人的瘋狂,在不停的反思戰爭的對人性的毀滅與對生命的摧殘。當中最為駭人驚心的當屬戈培爾的妻子將一家悉數毒死的鏡頭,在這一段里我們看到的是恐懼,是對生命如此消逝的痛不欲生,而絕非《男人的大和號》里官兵要與艦艇同歸於盡的那種狂熱與無所畏懼。前者所見的,是對戰爭扭曲人性的批判;而後者,卻是國家高於生命的瘋狂。無數德國、日本的青年將鮮血獻給了那些充滿著個人私慾的統治者的瘋狂夢想,而若干年後,當德國已經開始反思這種思想之惡時,日本卻依然停留在對過去光輝時光的懷緬。
 
所幸,虛偽的《盛夏獵戶座》比起狂熱的《男人的大和號》而言,危害程度要降低許多。《男人的大和號》還在釋放著一種危險的信號,向大家闡述著軍國主義的「美麗」與「壯烈」,因此我們可以把《男人的大和號》,看成是一部軍國主義的招魂曲;而《盛夏獵戶座》,則像一闕軍國主義的哀歌,它在片中折射出的,是軍國主義已成昔日黃花的無奈事實。二戰,日本輸了,輸得很慘烈,很應得,但在電影裡,潛艇上官兵卻能夠看著盛夏夜空的獵戶星座,退役還鄉,結束自己的軍人生涯。也許,這才是他們最好的歸宿,雖然,這美麗的場景映照的,卻是殘酷血腥的現實。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