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7,524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泡沫小姐

2010-09-24 07:54:10

我也有過這樣一個筆友


我總是覺得自己是個「小人物」,
我甚至覺得幾十年後,不會有超過十個人記得我是誰。
這樣的人,總是走過寂寞的童年,卻期盼著友情,
這樣的人,總是太過平凡,平凡到掉到人堆里都找不出來,
這樣的人,總是太過自卑,自卑到可以暗戀隔壁的大哥哥十幾年,
這樣的人,就是瑪麗在現實世界的真實寫照。


瑪麗遇到了馬克思,他們成為了筆友。
兩個寂寞的人,通過文字互訴遭遇,
即使是這樣偶然的緣份,也可以鑄就值得一生守候的友誼。

看螢幕上的瑪麗,我總有種哭的衝動,
她像極了小時候的我自己,
太普通,太自卑,太孤獨。
但是我並沒有馬克思那樣的筆友,
在瑪麗因為前額的胎記被同學取笑時,
告訴她「那是巧克力做成的,你是一個巧克力天使,在天堂掌管世界所有的巧克力」


曾經也迷戀於寫信,把自己的生活敘述給遠方的陌生人,
我還記得那個陌生人住在一個有海的地方,
只是回信是在半年後收到的,信中的「他」告訴我隨便寫信給陌生人是太過輕率的行為,
於是,我便再也沒有寫過,
我與所謂的筆友,就在這樣尷尬的境況下結束了友誼。
我終究沒有通過筆友排解掉童年的自卑與孤獨。


每個人的童年,都會像瑪麗一樣,有一些偏執的東西。
我的童年裡有灌籃高手,有小浣熊乾脆麵,有奇多圈,有香蕉棒冰,
就是他們伴我度過了大半個一個人的童年。
但是相比瑪麗,
馬克思,那個在遠方的社會小人物,更像是現在的我
更像是現實社會中,無數個小人物的寫照。
住著簡陋的公寓,做著社會底層的工作,
有抑鬱症,過度肥胖症和輕微精神病。
正是這樣一個被認為是患有精神病的人,卻知道告訴朋友:
「love yourself first!」
懂得「there are only two things that are infinite, universe and human stupidity.」
我們總是讀不懂別人,讀不懂那些被社會接受的怪異行為,
比如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浪費糧食,大聲喧譁。
更搞不懂,為什麼自己會被社會大眾認為是異類,
難道敢於說真話的都是怪胎精神病人嗎?
馬克思的憂慮迫使自己真的成為了一個精神病人,
他恐懼愛情,封閉自己,排斥友誼,
卻最後,還是無法恨下心拋棄瑪麗的一句「i am sorry」
原來,友誼很簡單,
只要懂得原諒自己也原諒別人,因為"we are imperfect"
~~~
既然不能擺脫自己的陰暗面,唯有學會與之和諧相處,善於原諒與道歉。



最近很多人與我說起「love yourself first」
母親說要多愛自己,因為她意識到自己的前半生都在為丈夫與孩子而活,
聰姐說要多愛自己,因為她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型,
姑姑說要多愛自己,因為作為推銷人員,她要為愛美女士灑票子用產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說,我也想愛自己,可是該從何著手呢~~
我似乎一直都在愛自己,從未停止過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