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尋找查理--Looking for Richard

寻找理查三世/寻找理查三世

7.3 / 8,425人    112分鐘 | USA:111分鐘

導演: 艾爾帕西諾
編劇: William Shakespeare Frederic Kimball
演員: 亞歷鮑德溫 艾爾帕西諾 凱文史貝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ara

2010-09-25 00:05:36

重要的不是理察而是「尋找」


 

一、敘事者

Our revels now are ended.
These our actors, as I foretold you were all spirits and are melted into air.....
...... into thin air. ......
And, like the baseless fabric of this vision ...... the cloud-capp』 d towers, the gorgeous palaces, the solemn temples,the great globe itself......
Ye all which it inherit...... shall dissolve......
And , like this insubstantial pageant ...faded......
leave not a wisp behind.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參考譯文:我們的狂歡現在結束了,我們的演員,就像我先前跟你說的一樣,他們都融入了那種氣氛。就像我們看到這一幕的看似很亂的構造:高聳雲端的塔、美麗的地方、莊嚴的寺廟、偉大的環球本身、所有繼承的一切……都將被融化。待到這種無形的慶典過後,一切都灰飛煙滅。我們就像是夢中的人物,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場睡眠。)

這是電影的開頭與結尾幾乎一模一樣的畫外音,帕西諾以緩慢平靜的語調將這段話娓娓道出,這也是全片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部份。影片開頭的畫面是陰沉凝重的修道院,結尾部份則有各種鏡頭的切換,最後還是回到修道院的畫面,帕西諾與朋友們向塔樓走去……滿地的落葉,似乎暗示著一場悲劇……
這一段佔據影片關鍵位置但是卻與莎士比亞無關的文字,可以看作是導演的內心獨白。而就是這段文字讓散落在影片之中的眾多情節瞬間從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之中跳了出來,獨自構成了一個故事,是帕西諾以理察的名義而創造的關於「尋找」的故事。作為這個影片的敘事者,他並不是要帶觀眾尋找理察,而是要給觀眾講述一個關於「尋找」的故事,至於尋找什麼,倒不那麼重要了。這是帕西諾自己的電影。與其說尋找理察,不如說是帕西諾在尋找自己的定位。
 在觀看《尋找理察》之前,查閱資料對該片初步了解後,我曾以為這不過就是一部類似於《阮玲玉》的半紀錄片,其為了表現一個中心人物形象,運用大量的「蒙太奇」將台前幕後的各種鏡頭穿插在一起,通過多個敘事視角營造一種故事的維度,這樣,作為觀眾的我們就能從多個角度來了解人物。但這種想法很快就打消了,因為帕西諾幾乎是自編自導自演,而關錦鵬只是導演,所以說這兩部片的本質是完全不一樣的。阮玲玉與關錦鵬無關,作為製片人和導演的帕西諾卻是要去出演理察。而且阮玲玉是與扮演者張曼玉一樣的女演員,理察卻是活在14世紀的英國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所以這部片子的時空結構更為複雜混亂。
像這種具有多重時空結構的電影,因為其敘事角度交互錯綜,結構往往不容易釐清楚,所以很容易就變得混論不清,以致於影片最後觀眾仍是不明就裡。帕西諾作為導演的處女作便挑戰這樣的手法,可見其野心之大。但他的確成功了,《尋找理察》的結構十分清晰,因其鏡頭跳躍度大,前半段觀眾可能覺得凌亂抑或不適應,但在欣賞後面戲中戲的正式演出部份很快便能進入狀況。
然而,戲劇與電影不同,我們又如何能夠從電影中來理解莎士比亞?本雅明將電影的本質描述為已喪失「靈暈 」的技術複製時代的藝術典型,他認為「對電影而言,重要的不是演員在觀眾目前表演另一個人,而是由於他在機器面前表現自己」,戲劇演員面對的是台下的觀眾,電影演員面對的則是冰冷的機器——攝影機。在影片開始不久我便有了一個很大的疑惑,大多數觀眾給這部片的標籤是「紀錄片」抑或「半紀錄半戲劇」,而倘若是紀錄片,電影的情節是無意而自然的為之的嗎?如果這樣,那誰是那個持攝影機的人呢?而這一切都是被那隻無形的卻是貫穿電影始終的「無處不在」的攝影機所拍下的。在電影《阮玲玉》中,我們可以看見關錦鵬的長鏡頭,他有意的使攝影機暴露在觀眾面前,有他指導眾人拍戲的鏡頭,他讓我們得以站在他的背後、站在他的攝影機後面觀看他的拍攝過程。而在整部《尋找理察》中始終沒有出現過攝影機,但我們可以推測必定有那麼一個攝影師始終圍繞在帕西諾身邊,在街上、訪談中、選角中、劇組討論中甚至帕西諾獨處時。在這個電影中,幾乎圍繞著帕西諾一人而拍攝,他是永遠的中心點,只不過時而是導演,時而是演員,更是整個影片的敘事者。

二、帕西諾的目的與弗里德里克
在影片的開始,是在大量的街頭採訪後,帕西諾道出自己的拍攝原因及目的。他認為美國人普遍都不了解莎士比亞,對於莎士比亞這樣一個已經符號化了的人物,因為其偉大所以才越讓人不敢輕易接近。人人都知道莎士比亞,但是有幾個人真正讀過莎士比亞呢?更不用提讀懂的問題。從一個層面上講,理解莎士比亞是要用讀的,因為莎士比亞是寫劇本的人,戲劇雖是僅僅將劇本由紙上搬到舞台上,也已與作者的初衷不盡相同,除非作者能夠做到自編自導自演。劇本畢竟是劇作者自己一個人獨立完成的東西,而戲劇和電影則是一個龐大的團隊。尤其是電影,大量的蒙太奇已將整個故事解構掉了,然後一番加工後呈現給觀眾的是頗具欺騙性質的「二手貨」。所以,電影終歸只是戲劇的改編,我不認為我們可以通過電影子來了解原著,更別提了解作者的內心。
帕西諾顯然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自編自導自演,獨自完成了這個多角色的轉化。
他稱自己做這部文獻電影片僅是一次嘗試,初衷是為了使觀眾能更好的跟隨戲劇《理查三世》的故事主線和構思。記錄拍攝的過程,讓觀眾看看他們是怎麼完成的,這樣可以更便於將劇中人物的複雜關係明了的表達出來。但倘若我們因此就認為帕西諾真的是為了理解莎士比亞而拍攝的,那就大錯特錯了。看影片從一開始的街頭訪問到後來的一連串選角、劇本討論,似乎都是在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亞,了解理察。但是,帕西諾的目的決不是僅僅為我們解讀《理查三世》。就像劇中他的朋友兼演員與作家弗里德里克所說的:既然這樣,何不去找學者來直接對著攝影機解釋呢?
  弗里德里克這個人物我從第一遍看這個片子就覺得他很特別,不光因為他是片中除了帕西諾外戲份最多的人,另外他是帕西諾的朋友,是演員兼作家,是劇中演員唯一一個與帕西諾一起編這個故事的人。
關於他有兩處最特別的情節,【1】一個就是在影片前半段,在帕西諾說出「有人會比弗里德里克做的更好嗎」這話後,他頗為激動地反駁帕西諾:「那你以前怎麼說的?你說你會找一個學者來,直接對著攝影機來解釋理察跟安妮的真實事情。我告訴你那真的是太荒謬了。你比哥倫比亞和哈佛大學的任何學者都要了解的理查三世,這真是太荒謬了。你拍攝這個紀錄片來顯示演員是真正而傳統能夠理解並且繼承莎士比亞的,那你轉過頭說「我要請學者來解釋這個」,這真的是太荒謬了!「 【2】一個是影片後段,帕西諾半開玩笑地趴在他耳旁說:「弗里德里克,你一定要幫我,幫我搞定這個紀錄片。這個主意太糟糕,太離譜了。。。我要離開」然後鏡頭迅速地切換至河邊似乎是排練又似乎不是的場景依舊是帕西諾的聲音:「我要成為國王,弗里德里克,讓我成為國王。」喊得是弗里德里克,說的卻是要成為國王,而畫面中,則是弗里德里克跪在帕西諾的面前。
我忽然想到了這樣的兩對人物:
           理察----白金漢
           帕西諾——弗里德里克

弗里德里克是作家,所以自然地成為始終跟隨帕西諾左右的得力助手,他不斷地給帕西諾提各種意見——如何去拍這個劇,如何念台詞,如何理解莎士比亞。 而白金漢則是《理查三世》中,使得理察得以篡位成功的關鍵人物。這兒有兩條線,兩個故事清晰了出來:
           
            《理查三世》白金漢 輔助 理察 得以篡位
            《尋找理察》弗里德里克 輔助 帕西諾 拍完紀錄片


注意這裡的帕西諾指的是《尋找理察》中的男主角帕西諾,而非導演帕西諾。
所以說到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影片中的兩個故事結構,而一直站在攝影機背後操控著一切的,正是導演帕西諾!這一切都來自於他的導演。所以說帕西諾的目的絕不單純,我們所看到的是帕西諾一方面謙遜而樸實的對著鏡頭說希望「與觀眾交流莎士比亞激情」,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莎士比亞,一方面又在極力地表現著自己的表演欲。
     而片中莎士比亞的確最後都沒能受到理解,觀眾席仍然空蕩蕩。若從《理查三世》這部戲劇本身來講,理察這個角色,與莎士比亞悲劇中的角色相似的。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人物原型多來自古希臘神話,他們多有高貴顯達的出身,但其性格卻偏執一端,同時又都是身不由己的受某種力量的驅使,而最終釀成悲劇。理察是國王的弟弟,王室成員,但是卻因身體缺陷而極度自卑以致於性格扭曲。他虛偽狡詐,殘酷無情甚至無賴,而且有白金漢的幫助,得以使野心成為事實,卻馬上走向毀滅。而《尋找理察》中的帕西諾,也是偏執而自大的,他有弗蘭德里克的幫助,最終拍成了紀錄片,但是依舊是沉默,甚至在影片最後,演員們走在修道院中時,落葉滿地的明顯秋天的氣息,似也在表明這又是一場悲劇。
    電影開始時,帕西諾走上台去演戲劇,結果掀開幕布後發現沒有一個觀眾,只有莎士比亞一個人坐在觀眾席上,並且泰然自若地望著自己,他十分惱火的說了句fuck,影片由此展開……;而在電影的末尾,劇場觀眾席上仍然空蕩蕩地坐著的是莎士比亞自己,並且由先前的沉著自信的表情變為無可奈何,畫外音是帕西諾的聲音「他不是故意的,你殺了我吧,既然我那樣對你」。這是赤裸裸地對莎士比亞的宣戰,這是導演帕西諾的聲音。
電影以演員帕西諾希望讓人們理解莎士比亞而開始,而以讓人們理解了導演帕西諾而結束。至於莎士比亞能不能受到理解,理察能不能尋找得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導
演帕西諾已經尋找到了自己。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