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花样年华/

8.1 / 170,498人    98分鐘 | Poland:94分鐘

導演: 王家衛
編劇: 王家衛
演員: 梁朝偉 張曼玉 潘迪華 Lai Chen Ping Lam Siu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過季少年

2010-10-08 00:50:38

In the mood for love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那些消逝的歲月 彷彿隔著一塊積滿灰塵的玻璃 看得到,摸不著 他一直在懷念過去的一切 如果他能衝破 那積滿灰塵的玻璃 他會走回那早已消逝的歲月      搖曳的燈光,華美的旗袍,跳動的音符,泛黃的燈光,昏暗的甬道,斑駁的牆壁,繚繞的煙霧,溫婉的雨滴,殘存的回憶,欲說還休的情感,構成了花樣年華的畫面。一張多出的船票,如一張泛黃的老唱片,在歲月的留聲機中靜靜旋轉。沒有喧鬧的浮躁,沒有泡沫文化的縮影,只是哀婉卻唯美地唱著一首老歌:花樣年華。   這是香港9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代表導演王家衛的一部影片。故事其實很簡單--講述兩個已婚男女的婚外戀。《花樣年華》折射出的愛情理念,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淡淡的憂傷的東方情懷。一部不俗的電影也隨之沓來,一樣的溫情脈脈。   梁朝偉和張曼玉在片中分別扮演了周慕雲和蘇麗珍這兩個具有傳統觀念的舊香港六十年代中產資產階級的已婚男女。他們原本都各自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庭,一種緣份使他們都搬進了同一座公寓,而且他們兩家的間隔只是一面牆壁。在逐漸的交往中,大家熟絡起來。可當他們在狹窄的樓道里單獨相遇時,卻只有那一句「這麼巧啊?」便匆匆而過,繼續走他們各自的路。日子如果只是這樣過,倒也安然自在。可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了各自的伴侶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實。周與蘇不知是因為一種同病相憐的感情,還是基於報復的心態,抑或都不是,他們只是為了找到一個訴說心事的知己。 總之,他們成了朋友。一起吃過西餐,一起在旅館那個聞名的2046號房間裡寫過武俠小說,一起演繹過各自想像的愛人的出軌原因,也一起在男主人公的房間裡清早吃著糯米雞......他們都說過「我們不會像他們一樣。」可後來,一句「我相信自己不會和他們一樣,可是沒想到我會」證明了一段苦戀的開始。周慕雲在掙扎,蘇麗珍也在掙扎,掙紮在情感與道德理智的邊緣,也徬徨在愛與不愛的邊緣。可惜,最後他們誰也沒有越出那至關重要的一步,各分東西。懷著心中對對方的掛念,蘇麗珍選擇了坐在他已經空蕩蕩的房裡無聲地哭泣,任眼淚肆意地流過臉頰;周慕雲選擇了將心中的秘密訴說在吳哥窟的石洞裡,用土埋住,讓它永遠是個秘密。花樣的年華,卻是個無言的結局。   這是一部看後會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後會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觀看它只是因為那絢爛多彩的旗袍。的確,那二十多套婉約幽雅的旗袍緊緊包裹出張曼玉玲瓏曼妙的曲線時,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為了欣賞服裝美而觀看此片的話,那未免有點餘味不足。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沒什麼滋味,可細嘗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會不知不覺地飄溢在你的五臟六腑間。《花樣年華》就是這樣一部片子。無論是鏡頭中精緻的特寫,還是絲絲小雨中由昏黃路燈投下的柔和光線,或是整個畫面色彩的鮮明層次,色調搭配技巧的奪人眼目,都是導演王家衛和攝影杜可風深厚功力的體現。還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聲音藝術,就算是雨滴落地的聲效都是那樣富有感染力,就更別提片中那伴隨著男女主人公在樓道里多次相遇時恰如其分地響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帶有絲許壓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這些硬件設施做的完美無瑕,更可貴的是影片的靈魂--內容情節,王家衛一樣描寫的匠心獨運。   像是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場景:周慕雲一個人在麵攤落寞地吃著雲吞麵,此時的鏡頭長時間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裡充滿苦悶和孤獨--為了總不歸家的妻子。這時蘇麗珍提著精緻的保溫壺出現在潮濕的石板路上。鏡頭由她纖細的手拍起,逐漸上移到她的胸前,卻始終看不到她的臉。這種開放性的構圖可以引起觀眾無數的想像力。她來到麵攤前,同樣一份雲吞麵,臉上帶著一種沉思的憂鬱的神情--為了不歸的丈夫。另一對在享受愛情,而這一對只是在各吃各的雲吞麵。不得不說,此刻導演用一種明暗線交織的手法既含蓄又內斂地表現了兩種愛情的理念。而這種意境,只有在反覆細細地品味後才能理解,可謂是該片的一個經典的情節。   兩個人的無言以對也許就是無奈的最好詮釋。蘇一個人,在黑暗的房子裡,沒有一絲聲音。角落中的她正拿著電話,害怕似地撥了那個早已熟記的號碼。電話傳來他的聲音,她卻沒有出聲,耳邊有著他急切的話語,電話復歸沉默,卻都沒有掛斷,他知道是她,她也知道是他。他要的只是一個整天整天都在等待的答案,她卻給不起。合上電話,她,哭了,無聲的哭泣劃破房內的漆黑。 還有一個片段一直回想在記憶里,那是後半段了。 那時,周慕雲終於鼓起勇氣向蘇麗珍表達了心中壓抑已久的感情。可蘇卻用無語沉默來迴避。周看出了兩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結局。於是,他請蘇麗珍幫他做件事--拒絕他,讓他練習承受住那份痛苦,蘇答應了。可當周說完「以後你自己好好保重」隨即放開她的手頭也不回地走開時,蘇卻開始心潮洶湧,眼神裡儘是迷惑,慌亂,傷心。此時運用了一段長鏡頭,特寫出了蘇的手在被鬆開瞬間的抽搐,跟著緊緊抓住另一隻手臂,手上的青痕,一種油然而生的痛苦陡然現於手部。接著鏡頭移到她的臉:不忍、難過、衝動、壓抑......種種表情交匯在一處。緊接著,周便聽到身後傳來的啜泣聲,他便停住腳步,轉身回頭,重拾起那停在半空中無助的手,緊握手心,蘇伏在周肩頭痛哭的場面出現,周的手不斷輕輕地拍打著她的肩,安慰地說「好了好了,只是演戲,只是演戲.......」相擁,這一刻,似乎有了歸屬,世界變得安寧清靜。一種壓抑已久的情感的驟然爆發,導演卻沒有刻意煽情,只是用嫻熟的鏡頭語言來婉約地表達,卻得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成功效果。 1996年,香港。兩人都沒再見,都去看過原來相守的的舊房子,卻又錯過彼此,她選擇留下了,守著老房子,是在等待什麼,還是在還念什麼。他路過那親切清冷的門口時,駐足,停留,想像著她在裡面,卻始終沒有敲門。斑駁的牆上有著殘存的回憶。   片尾,周慕雲離開香港這個傷心地之後,蘇麗珍來到他的房間,點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裡任它的煙霧繚繞、盤旋、四散。一種她曾經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淚開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後連成一片。此時,電影中的背景聲全部消失,一陣寂寥後,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響在蘇的心裡,也迴蕩在觀眾的耳畔--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   無言......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也許一切都應了該片的英文譯名:In the mood of love   只是那一種愛的情感,在那個消逝了的花樣年華......

評論